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
李镇西老师说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了他“后进学生”产生的家庭原因有:
教育方法不当。要么是溺爱,让孩子从小就在百依百顺的“温柔”中习惯“朕即真理”。要么是粗暴,使孩子有呵斥和棍棒中学会仇视一切“教育”;要么是放任,孩子在“自由”中疏远了感情,养成了懒惰也养成了散漫。
家长行为不正。“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为数不少的”“第一任老师”,却不知不觉地以自身并不美好的言行影响着孩子。胸无大志、工作懒散、趣味低阶、生活平庸、言谈粗俗、热衷赌博、沉迷色情……都是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
家庭离异。真诚和睦的家庭,不但是孩子生活的温馨港湾,而且从教育的角度看,更是他们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良好环境。心灵的创伤,感情的失落、畸形的教育,使不少孩子渐渐成为学校中的“后进学生”。
“后进学生”产生的学校原因有:
老师的歧视。从小被老师冷落、辱骂、甚至体罚。这种歧视,不一定是教师的自觉所为,但后果却是不但使学生丧失了自尊,更严重的是在他们心中播撒下了对教师乃至对教育敌意的种子。
教育的失误。教师在学习上的“一刀切”。“因材施教”是古已有之的教学优良传统,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总习惯于让所有的学生“齐步走”,必然出现不断积累的学习成绩差异,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沦为“后进”。
多次尝试失败。人们常说:“失败为成功之母”,但对于相当多的“后进生”而言,失败是失败之母。面对他们的第一次“失败”,教育者并未予以应有的心灵抚慰和学习帮助,以至使沉重的自卑感成了第二次失败的前奏。
“后进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街头结交。不正当地交友,因而染上社会恶习,是一些孩子成为“后进学生”的重要原因。
身体状况。体质较弱或身体某些方面的疾病,自然会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以至成为“后进学生”。
智力情况。个别学生反应迟钝、接受能力较弱,也是他们学习落后的原因。
转化“后进学生”的几点体会。
注重感情倾斜。老师对“后进学生”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一剂良药。“后进学生”们几乎从受教育起就伴随着呵斥、嘲笑、辱骂甚至体罚,因此,教师应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他们以心灵的呵护,帮他们树立起做人的尊严。这种“爱”不是故作的特殊的偏爱,而是自然而然的和其他学生一样平等的爱。不然,“后进学生”仍然会觉得老师对他是另一种形式的“另眼相看”。这种“爱”不仅来自老师,还应该来自学生集体,唤起他对集体的热爱之情,并把这种感情转化为上进心。
唤起向上信心。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所谓的转化后进生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设法唤起他向上的信心。
引导集体舆论。“帮助后进学生”成了教师一人的孤军奋战呢?集体的力量在什么地方呢?
讲究有效方法。转化“后进学生”除了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还必须有“十八般武艺”的行为引导、规范甚至必要的制约。
我教授的是语文课和体育课。先说语文课,在师范上学时因是分管文体工作的学生会副主席,经常参与校刊的撰稿和编辑,还有幸听了许多语文大家(也可称为文学家)的讲座,因此对语文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时有“豆腐干”文字散见各小报。
参加工作之后,听了许多老教师的课,研究了不少语文试题后,学到了不少知识和经验,同时也发现了许多语文教学方面的困惑。例如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初中生了,阅读文章不知是什么意思,或知道了也不会表达。至于写作,写出来的作文要么是文从字顺、极有风采的文不对题的“好”文章(抄袭、背诵的范文),要么就是通篇用“我真高兴、我太高兴了、我非常高兴、我特别高兴、我实在高兴、我高兴的不行……”来表达自己非常高兴这种情绪。问题到底出在那里,我当时也不会说。后来有幸听了魏书生老师的讲座,从录像上反复观摩研究了魏书生老师的语文课,我终于明白地说出了那个在我心里许久没有能说出后个词语(或叫做概念)------大语文观。
生活在汉语环境中,真可谓俯仰皆是语文。路边商场门口写出了一副美妙的对联,菜市场小贩的朴素中带有一点生动艺术的叫买,饭桌上父母谈到了一个贪官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电视里讲神州飞天,圆了中国人的航天梦。爸爸的手机上收到了一条语言优美的祝福短信------关注生活,睁大发现的眼睛用一颗心去感受生活的生动与美妙。直到你拿到试卷的那一天,你会惊讶地发现平时那一点一滴的关注已化成了一道道试题向你微笑,你会突然想起一句熟话:拣到篮子里的都是菜。
正是这样,我所代的语文每天每节课都有新内容。既有声情并茂,让我都常常不能自己的讲述,也有聘请小先生(优秀学生)精心辅导后登台一展风采的超常规举动;有学生自己组织的写字比赛,情境对话比赛;也有师生共同参加的对对联比赛、读名著比赛;有每日雷打不动的日记写作,也有偶得佳作就敢发奇想往屯留报、甚至语文报、德育报等投稿的“神经举动”------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