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开国中将徐立清的红色家风故事

作者:胡遵远 阅读:456 次更新:2023-08-09 举报

      “三让”显高风亮节   “两好”传万世英名  

          ----开国中将徐立清的红色家风故事

 

徐立清,原名徐映清,安徽金寨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加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1军第32师经理处书记;红4军第11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组织科科长、宣传科科长,第32团政治处主任,第12师政治部主任,红4军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总卫生部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援西军政治部教育科科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骑兵团政治处主任,129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东进纵队政治委员,延安中央党校第二部组教科科长,陕甘宁留守兵团新编第4旅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六纵队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一兵团政治委员兼新疆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济南军区政治委员,成都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3年1月在北京病世。

徐立清的一生,淡泊名利顾全大局,让级别、让军衔、让职位的高风亮节,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钦敬,被人们誉为“三让将军”“人生楷模”主席称他是我党我军的好同志好干部”。

一、主动让级别

1950 年9月,为统一全军干部管理,中央军委成立了总干部管理部。毛主席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点将,“成立总干部部,要徐立清来搞。”罗荣桓认为,“徐立清同志对毛主席的干部政策思考领会得深刻,他在干部工作中提出过不少好的建议、做法。”“徐立清同志心胸开阔,待人厚道,善于团结人,联系群众。”在副部长分工时,徐立清主管任免、组织调配工作。

1952 年,全军干部定级,徐立清主持这项工作。早在建国前,徐立清已担任大兵团政委,按规定应是正兵团级。有关部门上报中央军委的报告上写的是“徐立清正兵团级”,他看到后将“正兵团级”改为“副兵团级”,并专门向总干部部写了报告,这是徐立清的“第一让”——“让级”。总干部部罗荣桓部长、副部长赖传珠都认为徐立清应定正兵团级,同时,也深为徐立清这种高尚风格所感动。罗荣桓部长在大会小会上多次表扬徐立清,称徐立清是一位“以身作则的楷模,同志学习的榜样”。

二、坚持让军衔

1955 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在罗荣桓的直接领导下,徐立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主持这项工作。他始终牢记毛主席提出的“照顾方方面面、不搞山头主义、一碗水端平”的要求,在总干部部对全军师以上干部,特别是对1000多名高级干部授予将官军衔的工作中,他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秘书在沙发上睡着了,一觉醒来天已放亮,他还在伏案工作。

至于徐立清本人,按照军委规定,他完全符合授予上将军衔的条件。当他看到授予上将军衔人员名单中有他的名字时,他将自己的名字悄悄“下调”到中将行列。名单到了罗荣桓手里后,他亲自找徐立清谈话,既有关切又有批评:“这是中央军委定的,正兵团职的一般都授上将,你的名字怎么能随便划了呢?你徐立清是有贡献的,是够资格的嘛。”于是,罗荣桓又把徐立清的名字加到了上将名单中。之后,徐立清又给中央军委和罗荣桓部长写信,要求不要授予他上将军衔,并列举了种种理由:一是可以减少红四方面军干部在上将中所占比例,不突破毛主席最初设想二是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价,以便克服名利思想三是有利于做一些争军衔同志的思想工作,保证授衔工作正常展。为此,徐立清和夫人党秀玉商量让衔这件事夫人很支持:“咱不要在待遇上、名利上和别人争高低,你要中将我支持你。”

正在这时,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也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写了报告,希望由大将降为上将。毛主席看到后,赞扬说:“这是一面镜子,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徐立清认为自己有了学习的榜样,连夜给过去的搭档许光达打电话,彼此交流了自己要求低授军衔的看法,许对徐说:“这是我们个人的想法,跟别人没关系,要坚持下去做出榜样来。看那些争着要高衔的人有啥话可说。

深夜,徐立清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于是,他披衣起床,伏案给中央军委和罗荣桓部长写信,信的大意是:此次授衔,我要求低授,这是因为我是主管授衔工作的副部长,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为大家做出个好样子,要不然,我就不好去要求别人了。我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小给地主家放牛,是党把我培养成一个革命军人,可我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所做出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授予我上将军衔心里很不安。论德、才、资、功,授予中将我已经感到十分荣耀了,再三恳求军委和总部领导批准我的要求。

第二天,这封信就到了罗荣桓手里,他拿着信和赖传珠、宋任穷两位副部长商量,大家一致认为:徐立清建国初期就任大兵团政委,又时任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大,应该授予他上将军衔。之后,他们又把这个意见向中央军委彭德怀副主席作了汇报。彭总同意总干部部的意见,指示应授徐立清上将军衔。一天,彭德怀还特地把徐立清叫到办公室,请他当面解释不要上将军衔的原因。徐立清谈了情况后,恳请彭德怀支持,彭德怀说:“立清,你不要上将的事,我看还是商量一下再说,这个问题也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这是组织上的决定。”后来,在中央军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彭德怀副主席提到这件事时说:“徐立清我了解他,人很好,没有名利思想,而且言必信行必果。”毛主席连连点头,接着说:“不简单呢,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品格,古来如此!”

经过反复思考,徐立清又先后给毛主席、党中央、中央军委和罗荣桓部长连续写了几封信,表明自己的决心,再次阐明自己要求低授的理由。

很快,事情反映周恩来总理那里。周总理亲自找徐立清谈话、做工作。谈话中,徐立清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周总理没有做通徐立清的工作,反而徐立清做通了自己的工作。最后,深受感动的周总理同意授予徐立清中将军衔,并感慨地说:“主席说许光达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我说你徐立清也是一面镜,是难得的一位好同志。”在授衔仪式举行的前一天,周总理又专门打电话邀徐立清到中南海面谈。之后,周恩来特地把摄影记者叫来,在他的书房里和徐立清合影留念。

1955 年9月27日下午,授衔仪式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主动让衔的徐立清排在中将之首。

授衔仪式结束后,许光达大将专门找到徐立清,满怀深情地说:“我要求降为上将的请求没有批准,你成功啦,我祝贺你。”

当晚,在中南海怀仁堂外的草坪上举行了盛大晚宴,周恩来在晚宴上发表了祝酒词,身着将帅服的元帅、将军们兴高采烈,端着酒杯互致问候。刘少奇委员长突然叫了“徐立清”的名字, 徐立清急忙来到刘委员长跟前,刘少奇说:“你是一名应该授上将而没授上将军衔的中将。”徐立清说:“您本该授元帅不是也没要嘛,您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正在这时,彭德怀也来到徐立清面前说:“你那两颗金豆的含金量可不一般啊。”

后来,在一次全军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谈到徐立清时,一连用了两个好字:徐立清是我党我军的好同志,好干部”。

三、再三让职位

在主持定级、评衔工作的同时,徐立清还积极参与领导从全军调选了近3万名军事、政治、后勤和各类技术干部,逐步建健全和加强了总参谋部、训练总监部、总政治部、总干部部、武装力量监察部、总后方勤务部、总财务部、总军械部。此外,他还参与调配了近20万名干部组建了海军、空军、防空兵、公安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铁道兵等军兵种领导机关以及民航局、气象局、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军事工程学院等,从而使人民解放军由单一的步兵走向诸兵种合成的军队,完成了重大的历史转变。

1950年10月,徐立清刚到军委总部工作时,刚满40岁,身材匀称,头发浓密乌黑。但是,在我军干部授衔评定工作基本完成以后,刚刚45岁的徐立清累倒了,心脏病复发,身体明显消瘦,头发也花白了,有几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这一病就是五年。

因此,从1955年下半年开始,徐立清不得不住院治疗,并主动要求总干部部的任免工作由宋任穷副部长兼管。罗荣桓部长在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曾谈到徐立清的工作态度。毛主席说:评衔工作很辛苦,管评衔工作的同志更辛苦。徐立清我是了解的,工作勤奋,没有名利思想,他的作风很值得同志们去学习。

1955年冬天,徐立清病情加重,连文件都不能看,只能靠秘书给他读文件的要点。这时,徐立清为自己有病不能坚持工作而深感不安。一天,徐立清对去医院看望他的赖传珠副部长诚恳地说:请转告罗荣桓部长,我的身体状况很差,短时间内不能工作,建议总干部部物色一位年轻的同志接替我的工作。”当罗荣桓部长专程到医院看望他时,徐立清再次当面提出找人接替工作的想法。罗荣桓对他说:现在安心养病更重要,工作上不要过多考虑。此后,在医院的病榻上,徐立清亲自给中央军委写信,请求“让位”,建议免去他总干部部副部长职务,以便及时任命新人。军委对徐立清的建议非常重视,进行了研究。经研究,军委领导一致认为,徐立清还很年轻,应抓紧时间治病,等病好了再继续工作,最后结论是:“放放再说。”

徐立清的建议没有得到批准,他的思想包袱越来越重。当他病情稍有好转时,又直接给彭德怀、罗荣桓元帅写信,请求提前退出现役转业地方,或到省军区任个副职,做点力所能及的兵役或群众工作。几天后,罗荣桓部长正式通知徐立清:你提出退出现役的请求,军委和总部没有采纳,病好了继续履行总干部部副部长职责。徐立清请求“让位”的要求虽然没有被批准,却反映出他对党的事业、对部队建设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和荐贤让贤的宽阔胸怀。

四、提出“三不准”

徐立清对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的要求非常严格。他给家人定了个“三不准”的规矩:不准以我的名义办任何私事,不准搞任何特殊化,不准参与政事。对自己的秘书提出了“五过关”的要求:政治上要强,工作上要实,不要搞特殊化,遇事要冷静,要能委曲求全、顾全大局。他对自己也提出了要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的要求。

徐立清的夫人党秀玉也是一位老红军。全国解放后,组织上考虑到党秀玉的职务较低,和她同期参加革命的很多女同志都比她职务高。干部部门就找徐立清商量,准备调整一下党秀玉的职务。徐立清说:“党秀玉做了不少工作,可她是我的妻子,她的职务问题你们就不要考虑了,可以挑选比党秀玉更优秀的同志。”就这样,党秀玉在团职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很多年,从不提任何过分要求。

1952年干部定级时,党秀玉主动提出来不要高级别,要把待遇让给别的女同志。1955年,军队要安排大量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当时不少人不愿离开部队,到处找人托关系。徐立清就和党秀玉商量,让她带头转业到地方工作,党秀玉非常理解和支持丈夫,立即转业到北京市教育局幼教科,一干又是很多年。

1953年底至1954年初,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期间,有很多老同事去徐立清家里拜访,看到他家里坐的还是战争时期转交过来的一个旧沙发,用的是旧桌椅,连一台收音机也没有,有人就建议管理部门把徐立清家的旧沙发给换了。当时的总干部部办公室主任就立即给他家买了一个新沙发。徐立清非常生气,他对主任说:“难道我家用的沙发还让公家出钱,天底下哪有这个道理,现在不是都没有换吗,就因为我是总干部部的副部长,就可以搞特殊化吗?”几天后,徐立清还是坚持把新买的沙发退了回去。

徐立清唯一的女儿1948年8月出生后,因高烧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平时说话、走路都不方便。徐立清和党秀玉到处为女儿求医治病,花费了不少钱。组织上想帮徐立清夫妇解决生活和经济上的困难,被徐立清婉言谢绝了,他说:“谁家的孩子都会有个生灾害病的,这是正常的事,如果都让公家出钱,国家也承担不起呀。”在给女儿治疗期间,徐立清夫妇没有花公家一分钱。徐立清最小的儿子1956年9月出生时,正好赶上徐立清病重住院。夫人党秀玉既要工作,还要照顾徐立清,有人提出来,想从其它单位给徐立清家找个人来照看孩子。徐立清说:“这可不行,这个任务还是交给秀玉吧。”再次谢绝了同志们的好意。

徐立清经常教育他的孩子们好好学习,不要搞特殊化,在老师、同学面前不要提自己的父亲。有一次,儿子徐和平因病不能按时到校学习,想用爸爸的车送一下,徐立清说:“这样不行,车是供我工作用的。一点小病,还是坚持一下走着去吧。”就这样,徐和平还是坚持带病步行到学校去了。

徐立清不仅对家属子女要求严格,对秘书要求也很严格。在他身边工作过的秘书,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受到大家一致赞扬。

1955年5月,李刚锋从兰州军区干部部调往总干部部,曾为徐立清当秘书。当时,徐立清身体有病,住进了医院,李刚锋几乎天天守在他的身边。总部经常有文件送给徐立清,让他审阅。李刚锋认认真真地读给他听,李刚锋的工作作风受到了总部机关同志们的高度称赞。1960年底,徐立清被任命为总政治部副主任,这时又调原总干部部统计部的杨弘为徐立清担任秘书,杨弘既踏实肯干,又有较高的文字水平。他跟随徐立清多年,受到了同志们的高度评价。有关领导同志找徐立清商量,想调他的秘书到新的单位去工作,委以重任。还有的想直接给他的秘书下调职命令。徐立清对他们说:“我的秘书工作很出色,这是他们的职责,是应该干的,有我在总政治部管干部,你们就不必考虑他们的职务问题。”在会议讨论时,他说:“我的秘书不要考虑提拔,可考虑别的人选。”干部部门考虑到徐立清的一位秘书,不但工作能力强,而且作风正派,具有开拓精神,很想把他用起来,况且这位秘书也到了该解决职务的时候。干部部门的同志跟徐立清商量,准备把他安排去当科长,徐立清一口拒绝了,他说:“对于这位同志的能力和水平,我比你们任何人都了解。不要说当科长,就是当部长也绰绰有余。但是,他是我的秘书,对他的要求就更严格。所以,只要我还在这个位置上,你们就不要考虑他的问题。等我下来了,你们想怎么重用都行。”于是,这位秘书同志一直在徐立清身边工作了9年,职务和大家一样齐步走,没有提前晋升过。徐立清对警卫员、公务员也很严格,要求他们平时注意学习,外出要请假,回来要销假,接待客人要和气,要有礼貌。

五、做到“两个不”

   1950年,徐立清到总部工作以后,一家被安排住在东四三条一个四合院里。他对此很不安,几次跟管理部门的同志商量,想把这个住处让给年老资深的同志住。他说:我有三间房子就行了,一间做卧室,一间接待客人,一间供工作人员住。徐立清还找到罗荣桓部长谈退房的事时说:“我有个住的地方就行了,最好能把这套房子让给年龄

大、资历深的老同志去住。”当时的管理部门考虑到徐立清夫妇有3个孩

子,再加上秘书、司机、警卫员,住房并不宽敞,没有同意徐立清调房的要求。

徐立清穿着也很朴素。他无论是在总部还是到基层检查工作,总是穿着一双圆口布鞋。当时总干部部办公室的一位同志给徐立清买了一双皮鞋,说让他开会或者到一些重要场合穿。徐立清对这位同志说:“我要到农村去,到山区去,那里的群众连饭都吃不上,看见我穿一双又黑又亮的大皮鞋来了,人家该会怎么想;我说呀,穿布鞋最合适,一是少花钱,二是穿着舒服。”第二天,他就把新买的皮鞋退了回去。曾担任过赖传珠副部长秘书的毛华山回忆说:“徐立清在总干部部期间,他除了上班穿军装外,在其它时间穿的都是便装。到了冬天,他穿的是战争年代留下来的一件旧大衣,很多同志劝他到被装仓库换件新的,他总是乐呵呵地说:不管是新的、旧的,穿上不冷就好。”徐立清衣不重彩、食不重味,他是南方人,爱吃辣子和咸菜,有时因加班耽误了吃饭时间,为了不给机关食堂工作人员增添麻烦,他就随便要碗米饭,来点辣子就凑合过去了。他不抽烟、不饮酒,处处节俭。他这种艰苦朴素的美德,在总部机关中是出了名的。

   作者胡遵远,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副院长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省委讲师团基层理论宣讲专家,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