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深山里飞出的歌声

作者:闫应科 阅读:623 次更新:2023-06-13 举报

 深山里飞出的歌声

(沈阳 闫应科)


        (根据团政治处主任樊哲银讲述整理)1965年4月,我们十六连奉命随大部队从山西省长治市,移防至吉林省境内的大山深处。在距工地约1.5公里的一片较开阔的山坡上,所有生活所需物资(如:帐篷、铁床、舖板、草垫、粮食、炊具以及施工器材),都是我们用肩挑、扛、背,几个人合伙抬上山來的。

        安顿下來以后,全连开始修通往山下的简易碎石路面公路,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全连指战员用钢钎打眼放炮、手搬肩扛,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修通了约5公里的简易公路。这为全连解决衣、食、住、行和施工中的物资保证,带來了极大的方便。

        在这大山密林深处,差不多到了“与世隔绝”的境地,全连指战员的文化生活,显得贫乏、单调、枯燥。在那个年代,没有电视,也听不到广播,在山上收音机很难收到信号,唯一的文化生活是十天半月的才能下山走到十多里以外的营部看电影。

        下山时,全连指战员人人要带好“小马扎”,背上皮大衣。由于山上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看电影时间长,大衣是必备之物,以防着凉感冒。到营部看电影,只要几个连队聚集在一起,开始都要进行拉歌比赛,这个连队刚唱完,另一个连队抢着唱,整齐嘹亮的歌声,在距“将军石”约一公里的山沟里,此起彼伏,引起阵阵回响,好像大山也在与我们一起歌唱……

        每次看电影,一般都是先看几期《新闻简报》,然后才是一二部电影故事片。有时在山下看电影遇上了鹅毛大雪,雪花飘在脸上,化为雪水直灌颈脖。指战员就像企鹅蹲在银色的世界里,两眼凝视屏幕,忘却了寒冷,直到电影终场!看完电影之后再爬上山到达连队住地,一般都是下半夜了!

        为了活跃连队文化生活,连队因地制宜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比如:出黑板报,半小时读报,讲故事,开展排与排之间的歌咏比赛,以连为单位诗朗诵、说相声、清唱等。

        1965年八一建军节连队举办了文娱晚会,首先是排与排之间的歌咏比赛,然后是各排表演文艺节目,有“三句半”“数来宝”,笑话故事。尤其是洪湖籍战士蔡全虎的笛子独奏《扬鞭催马送粮忙》、刘多华的二胡演奏《赛马》《二泉映月》,刘谟忠头扎白毛巾的秧歌舞、陕西战友三班长的陕北民歌等节目,高亢激昂,掌声一片。

        最后,贺文指导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上场跳起了朝鲜族舞蹈,他前后左右移动着他那两条不太协调的双腿,一上一下地舞动着他那两条有力的胳膊,一边跳一边唱:“轰咳呀、轰咳呀!稀里糊涂轰咳呀!轰咳呀(谐音)……”他是在用不太熟悉的朝鲜语学唱朝鲜歌曲《阿里郎》。贺指导员的表演把联欢会再次推向高潮,笑得大家前仰后合,东倒西歪,有的甚至连眼泪都笑出来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回忆那个年代的军营生活,虽然艰苦,但苦中有乐,值得回味!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1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感谢闫应科老战友一直笔耕不缀,把军营生活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人生最珍贵的记忆,就是那些曾经让人魂牵梦绕的军旅生涯! 李尚军 06-13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