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天动地三峡人 报告文学
感天动地三峡人
---开县三峡移民轶事
梁玉明
楔子
在巍巍大巴山南麓,长江三峡库区小江支流深处,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其版图如一片橙叶,土质肥沃,物产富饶,桔林飘香,群楼林立。这里诞生了共和国一代“军神”刘伯承元帅,这里更是三峡工程淹没大县、移民大县,它的名字叫开县。
重庆市开县,幅员面积近4000平方公里,人口约160万。开县并不面临长江,但却是三峡工程库区淹没人口最多的县之一,也是开县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迁徙。十年来,完成移民16万余人,搬迁一座老城,同时建设了一座崭新的“山水园林风格,帅乡文化品位,滨湖城市风貌”的“重庆一流县城”。
随着三峡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这里的数万开县儿女作别祖祖辈辈休养生息的家园,挥别故土,用无私的奉献,用宽广的情怀,再次书写帅乡儿女的本色。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毅然辞别故土,或就地后靠、或投亲靠友、或自谋出路、或远徙异乡;他们挥泪迁祖坟、离父老、别乡亲,割舍掉亲情,割舍掉爱恋,割舍掉风情习俗,割舍掉祖居老屋,割舍掉熟悉的一草一木……一句“舍小家、为国家”诠释了他们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牺牲精神!
开县三峡移民工作自1996年实施以来,到2008年整整12个年头。在此期间,县委、县政府一直把移民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大力实施移民攻坚工程,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围绕“一切为了移民、为了移民的一切”这个目标,谱写了一曲曲三峡移民工作的壮丽篇章,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顺利、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重庆市委交给开县的历史使命和光荣任务,至2008年底,全县淹没区面积55.5平方公里,完成库区移民168867人。
与此同时,移民迁建也给开县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和强劲动力,一座崭新的“山水园林风格,帅乡文化品位,滨湖城市风貌”的“重庆一流县城”拔地而起。新县城大道通衢、广场如砥、园林成韵、楼宇流光。山水园林宜居城市的建成,让开县移民新城荣获了“重庆巴渝新十二景”殊荣。
三峡移民史无前例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自毛泽东主席生日1970年12月26日这天,对葛洲坝作出“赞成兴建此坝”的批示后,便拉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移民序幕。1992年在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动工,波澜壮阔的三峡工程大戏由此开始。2008年9月三峡水库175米蓄水,有着1800年历史的开县旧城从此沉入水底,随之而来的开县新城之滨出现一个14.8平方公里,碧波荡漾的大湖泊。
三峡工程是国运所系的跨世界工程,它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和航运等综合效益,是一个造福今人,泽被子孙的千秋功业,对发展长江经济带、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高综合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于移民。纵观中外水利史,有百万之众的三峡移民,其规模数量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时间跨度之长,完成任务之艰巨都是史无前例的,没有可资借鉴的现成模式和经验,需要人们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三峡工程库区淹没涉及鄂、渝两省市20个县市区,重庆市是承担三峡工程移民任务最重的地区。三峡工程175米水位淹没重庆市陆地面积448平方公里,涉及16个区县237个镇1424个村,受淹两座城市,7座县城,101个镇,1397家工矿企业以及一大批专业设施。开县淹没所涉及的是一座县城,14个镇乡街道办,112村,11.08万人。
由政府组织外迁移民实施的方案是:1999年移民赴新疆务工试点,2000年正式外迁试点,2001年大规模实施,至2002年9月,共外迁移民11.6万(其中,政府组织移民7.2万人)农村移民外迁到上海、江苏、浙江等11个省市;2002年12月,三峡蓄水前,国务院又决定增加外迁移民重庆库区2.34万人出市安置;2004年7月23日重庆库区市外最后一批开县外迁移民顺利启程,再次外迁到湖南、安徽、四川、山东省的56个区县、191个乡镇。至此,从2000年8月第一批外迁移民至2006年6月,整个三峡库区的外迁移民涉及到上海市、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山东省、重庆市等12个省市,这是一次空前的移民。
世人担忧,开县有能力完成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大工程移民吗?难以割舍的故土乡情,难以丢弃的良田沃土,还有那从祖辈就开始居住的家园……移民们能否顺利地完成崭新却又陌生的生活转换?世界注目,这些热恋故土的人们能否迁得出,安得稳,走上富裕之路?答案是肯定的。
开县三峡移民迁徙背景
开县地处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小江支流末端,北依巴山,千峰竟秀,南临长江,百水汇流,山河秀美,物产丰富,素有“帅乡·桔乡·金开县”之美誉。东邻巫溪、南接万州,是重庆市区通往巫溪、城口的必经之地。县城距万州区78公里,到万州机场、港口、火车站仅需半个小时左右,沿万开高速3小时到达主城区。境内以山地、丘陵、平坝三种地貌为主,大体是“六山三丘一分坝”,地势北高南低,海拔为134—2626米,幅员面积3959平方公里,下辖38个镇乡街道443个村65个社区,全县人口近160万人。
根据国务院的计划,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多达113万人,按国家最初制定的三峡移民方案,60多个城市和城镇移民全部在新城市和新村镇安置,40多万农村移民主要采取“以土为本”的办法,通过开垦荒山荒坡、调整原有土地、改造贫瘠坡地等手段,将移民后靠安置。但在1998年前,就地后靠的安置办法在实施中遇到了挑战。首先是三峡库区开发早、荒坡地储量小,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可供开垦的荒山荒坡的储量非常有限,而勉强开垦出来的土地,也是土层薄、灌溉难,同时,开垦荒地也将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给未来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营和附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很难满足移民“安得稳、逐步能致富”的要求。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有关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正在实施的三峡移民计划遭到包括一些生态学家在内的专业人士质疑。为此,1999年,国务院对原三峡农村移民政策进行调整,“鼓励和引导更多农村移民外迁安置”。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9年5月,在召开的三峡工程移民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对原先的三峡农村移民政策进行了调整,即从过去强调“以土为本、就地后靠”为主,调整为“鼓励和引导更多农村移民外迁安置”。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2001年,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11个省市以及重庆市和湖北省的非库区县被定为接收区。开县首批移民安置确定为安徽、湖南、山东、四川等省。2000年至2001年重庆市安排开县市外农村移民外迁5600人(2000年600人、2001年5000人),搬迁安置到四川、山东两省15个地市62个县(市、区)210个乡镇。
从1996年到2000年,开县通过办理1297户,5066人自主外迁移民。这些移民主要是通过资源投亲靠友举家分散外迁,分布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129个县(市、区)。为深入了解移民迁出后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何,1998年3月11日到19日,开县县委、县政府专门派出移民局和外迁移民重点乡镇的7名干部,组成开县外迁移民跟踪回访调查组,奔赴开县外迁移民较集中的湖北省沙洋县、公安县,湖南省华容县,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等,跟踪回访调查移民外迁的生产生活状况,行程达三千公里。通过实地考察,为后来拓宽外迁移民安置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和工作经验。
2002年10月,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在第一批外迁移民全面完成的基础上,三峡库区后期移民继续坚持外迁的移民政策。并且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能外迁的尽量外迁。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在12月底召开的三峡公司库区农村移民外迁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决定,向已接收过第一批三峡外迁移民的11个省市,再次安排2.5万名外迁任务。2003年6月,重庆市第三批移民外迁工作全面启动。根据部署,开县8540名移民外迁到山东、四川、安徽、湖南等4个省。这些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在搬迁中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新家园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按照国务院三峡库区四期移民部署,开县要搬迁一座县城,涉及搬迁安置人口10万余人。
开县三峡移民概况节点
2000年8月16日,位于三峡库区的开县,开始大规模地外迁。从大巴山的深山峡谷到物质发达的山东、四川、安徽、湖南省郊县,移民们的外迁之路从此充满希望。
2006年7月,开县三期蓄水、移民搬迁销号自查、重庆市初验、国家终验成功一系列重大喜讯传来,令开县人欢欣鼓舞,精神振奋。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些为国家、舍小家,为三峡建设,甘愿做出自我牺牲的开县广大移民和为之艰辛奋斗的开县移民干部们……
2008年7月29日,这对于开县历史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一个不能忘怀的日子,因为在这天“长江三峡工程开县四期移民”,也就是开县三峡移民工作全部完成,通过国家终极验收。在这天,时任开州日报记者的游刚如是说道:“2008年7月29日上午10点,重庆市万州区政府大会议室,长江三峡四期工程验收组专家二组召开验收通报会。所有与会人员屏气凝神,等待着最终的结果——开县四期移民通过终验!随着专家组的结果宣布,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在场战斗在三峡移民一线的开县各级干部和领导,一个个禁不住流泪了。这泪水,是辛酸、是激动、更是喜悦!开县所有移民干部,不知趟过了多少艰辛的历程,尝试过多少酸甜苦辣,挺过了多少艰难险阻,才赢得了这个可喜的结果。”
开县三峡移民工作开展1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在重庆移民局的精心指导下,在各迁入市县的大力支持下,几届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移民工作,把移民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重点,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全面推进移民工作,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10多年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决定性的成绩。全县累计完成市内外移民十万余人,顺利、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重庆市交给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
第一章 齐心协力大移民 众志成城铸丰碑
2006年6月20日,开县渠口镇691名三峡最后一批外迁移民到达合川市并顺利交接时,标志着重庆市三期外迁移民安置工作全面完成。当日傍晚,渠口镇渠口村3组移民蒲明全一家搬入自己的新家——合川市钓鱼城街道大阳村3组,不到一天时间,就津津有味地吃上了自家香喷喷的饭菜,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从合川市返回的途中,开县100多名护送干部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并不是因为卸下了身上的重担,而是由衷地为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换来的回报深感自豪,同时也为移民们崭新的生活感到欣慰。望着车窗外飞速闪过的树木、田野和房屋,那2000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又情不自禁地浮现在他们的眼前……
2000年8月16日下午3时,开县282名三峡库区首批外迁移民,在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后,29辆满载着移民和行李的车队徐徐驶进安置地——四川省绵竹市和德阳市。这是第一次由政府有规模地、有组织地正式搬迁。
2001年7月30日,镇安镇、厚坝镇68戶325名移民迁往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资阳市乐至县,在那里扎根安家。
2002年12月,国务院三建委在重庆市召开了三峡库区外迁移民工作会议,明确了重庆库区新增外迁移民2.34万人。作为开县这个移民大县,2003年至2004年要完成8000人的外迁移民任务,这些移民主要集中在汉丰、厚坝、镇安、渠口、金峰等9个乡镇,分别外迁到安徽、四川、山东、湖南。对于刚刚在二期移民中取得胜利的开县人民来说,这无疑又将是一道大“坎儿”。然而,这对于开县党政和移民干部来说,这也只不过是再一次“演习”和新的挑战,对于移民们而言,这又是一个崭新的希望。
2004年7月23日,开县出市外迁移民最后一批顺利启程。
2005年4月29日,重庆市委、市政府下达开县市内安置外迁合川4500人的任务,实际完成外迁移民1053户4728人。
开县三峡移民,党中央、国务院时刻牵挂着,重庆市委、市政府将此作为“立市之本”头等大事来抓。从中央到国务院三峡办再到重庆市,特别关注开县移民,经常深入到开县视察、调研、指挥移民工作,有力地给开县增添了必胜信心,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移民大迁徙 共圆三峡梦
2004年7月23日,重庆库区省外最后一批开县外迁移民顺利启程,再次外迁到湖南、安徽、四川、山东省的56个区县、191个乡镇。
2006年6月20日下午,开县150户691名移民顺利到达安置地合川市铜溪镇和钓鱼城街道,这是三峡重庆库区最后一批新增市内外迁移民,标志着政府有组织市内外农村外迁移民阶段性工作宣告结束。
在整个三峡移民工作中,开县广大移民干部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真正做到了想移民之所想,急移民之所急,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和热情奉献给移民。许多移民干部长时间蹲在移民村、组,与外迁移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护送移民外迁途中,移民干部带头让出好的船舱,铺位给年老、生病的移民,自己则睡统舱、坐硬座,用真情感化移民。在2001年外迁移民安置工作中,涌现出了像郑小林那样感人的先进事迹,全县广大移民干部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外迁移民安置工作的壮丽篇章。
开县外迁移民不仅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山东、四川等各个安置移民点大多在国道、省道两旁,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有的地方还将远程电话和闭路电视天线架设到移民安置点,不少移民搬入新居后就安装了电话、购买了彩电。一部分移民人均还分得承包地近1亩,而且大多数是稳产高产田地,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增加和提高,移民的住房多数为砖混结构,大多为楼房,人均住房面积达27平方米。
顺利、圆满完成移民大迁徙,彰显了移民群众的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的高尚情操和开县儿女的大义与大爱。阐释了移民干部的舍己为公、敢于担当,艰苦奋斗,不畏困难,勇担重任的牺牲与奉献精神。
我们庆幸,我们自豪,为可敬可爱的三峡移民。
第二章 舍己为公作奉献汗水洒满移民路
在10多年的三峡移民工作中,哪里有移民,哪里就有移民干部的身影。
大巴山的晨风夜露难以忘记移民干部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滚滚东逝的清江河水难以忘怀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
开县三峡大移民,十年艰难困苦。各级移民干部自觉“以移民为先,以移民为重”,奋战在移民第一线。他们“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的高尚情怀,他们“想移民之所想,急移民之所急”的高贵品格,他们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事业心,铸就了移民干部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
为了移民,为了国家,移民干部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完全融汇于移民的历史洪流中。他们进千家门,排千家忧,夜以继日,忍辱负重,完全不计个人利益、健康,将生命置之度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了广大移民群众的衷心爱戴,成为新时代的先进楷模,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模范。
三峡移民工作顺利、圆满完成,不仅体现了开县移民干部们吃苦耐劳,奋发拼搏的高尚奉献精神,更彰显了他们勇于牺牲自我的崇高情操。
千言万语做工作,千山万水送移民,千辛万苦办实事。数百个移民干部用血和汗铸起了同三峡大坝一样巍峨的丰碑。
奉献铸就移民精神
建设三峡工程,搬迁三峡移民,成百上千的移民干部是平凡的奉献者,他们是十万大移民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的铺路石。
开县三峡移民创造了一种新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
在帅乡大地,300多名党政干部组织了阵容强大的移民帮扶团。在汉丰、镇东等地,100余名党员干部不分节假日深入基层,“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排百家难”……
金峰乡一位移民说:“干部们安置移民比安置自己的儿女就业、接媳妇、嫁姑娘还要周到,他们为移民操碎了心,把青春和身体奉献给了移民工作。”
三峡移民中,政治、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移民工作显得异常艰苦而复杂。我们看到一些宣传栏上书写着“宁可苦自己,决不负移民”的口号,这是政府对移民的庄重承诺。为了这个承诺,移民干部长期辛勤忘我地奋战在第一线。丰乐街道办事处主任郑小林为了移民,他毅然为办丧移民披麻戴孝,感动得丧家流下了热泪。还有许多移民干部有时是在用生命破解这道世界级难题。
移民干部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饱含深情,掷地有声,充分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献身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党旗为之增辉,国旗为之添彩,用热血和青春铸就了开县移民精神。
艰辛鏖战的29个移民工作团
“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是对全县29个移民工作团的真实写照。移民工作团的职责就是“三个对接,两个不脱钩”:即工作团对接到乡镇街道,工作团成员单位对接到村、居委会,干部对接到组、户,通过整村、整组销号,实现农村移民人地挂钩、城镇移民人房挂钩。同时,帮促任务没完成,工作团的对接不脱钩;干部接对的移民没搬走,对接责任不脱钩。29个移民工作团成立后,庚即行动起来,以极大的热情和周密的部署投入了移民攻坚一线战斗之中。
2008年5月17日上午,县长、县移民工作团汉丰团团长陈远辉率先主持召开了县移民工作团汉丰团工作会议。
随后,镇东镇移民工作团、赵家镇移民工作团、厚坝镇移民工作团……29个移民工作团先后召开工作会议,细化帮促措施,落实帮促责任,开展了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移民工作团帮迁责任单位把移民帮促工作作为本部门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并抽调得力干部参与帮促工作。不仅从思想上重视,还从行动上具体体现出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物力和人力给予移民最大的支出,确保移民工作任务顺利完成,积极为县委、县政府分忧。
默默奉献的移民干部
在10余年的移民工作中,哪里有移民,哪里就有移民干部的身影。我们常常被这样的场景打湿双眼:移民迁祖坟,干部给移民当孝子;移民建房,干部帮助抬石头;移民外迁,干部扶老携幼,依依相送。
外迁移民工作中,移民干部究竟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受了多少累,没有亲身参加移民工作的人是很难想象的。他们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完全融汇于三峡外迁移民的历史洪流中,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为了不误移民,他们苦口婆心、以情动人,与移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不误移民,他们常年奔波在外、数过家门而不入,不知欠了家人多少关爱和温情;为了不误移民,他们精心组织、悉心照料,确保外迁移民万无一失;为了不误移民,他们鞠躬尽瘁、不少人积劳成疾,累垮了身体!
移民的“娘家人”
沈诗正,被外迁移民亲切地称为“娘家人”,1996年以来,先后分别担任开县渠口、丰乐两镇的党委书记,他带领镇党委一班人,大力推行“移民代表议事会”、“移民党员议事会”制度和在各村及镇上建起的移民事务公开栏,将移民工程、移民财务等完全公开,请移民参加和监督,充分调动起移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两镇的移民工作。
沈诗正严格要求自己,在镇干部中提倡树立“吃苦、敬业、牺牲”的精神。1999年,渠口镇有很多移民要求外迁黑龙江绥滨农场,当时沈诗正正患胃出血,身在病中,他拖着虚弱的病体主持党委会,认真研究这些移民的要求,然后一路打针输液,亲自带领干部和移民代表远赴黑龙江实地考察。正是这种对移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赢得了移民的信任和爱戴。
一心为移民的排头老兵
丰乐街道办事处主任郑小林,在移民一线一干就是7年。为了完成移民任务,他曾让年迈的母亲独自一人安葬死去的弟弟,曾为了抢救4名重伤的移民兄弟而把准备送女儿到重庆读重点高中的3万元钱悄悄打进医院的账户。每当有人提起这些,他总说:“我只是忠实地履行了一名普通党员干部应尽的职责,虽然也作出了一些个人利益和情感的牺牲,但跟广大移民乡亲为国家别离故土,远迁他乡的大义壮举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移民的贴心人
2003年9月11日中秋佳节,汉丰镇大林村党支部书记王安树的手机不时响起,远在他乡的移民们通过电话给他送来声声祝福、感谢和思念,他们将一心为移民的王安树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外迁四川绵阳的20多户移民派代表打来了电话。他们清楚地记得,2000年,王安树带着移民户开赴绵阳划拨宅基地建房,为降低成本,他带着移民跑遍了各大建筑市场,讨价还价,哪怕几角钱的价差也不放过。移民刘成昆上当买到了劣质钢材,他就找领导想办法,最后硬是帮他退了货;移民魏成祥生病住院,他白天帮他干活,晚上就睡在医院陪她。那阵子,他总是早出晚归,日日奔波在建房工地,饿了就在小食店买碗面条,累了就和衣倒在工地窝棚里打个盹儿。3个月,他瘦了整整10公斤。
移民在电话里告诉王安树:“我们在这里生活很好,去市区只要10多分钟,很方便,挣钱的门道也很多,也好做生意……”
外迁四川遂宁的移民给王安树打来了电话。2002年,王安树带着移民代表去遂宁“看家”,备选的30多个迁入点因为远离城市,均不能让移民满意,王安树就找到了当地的移民局:“他们在家已习惯了从事三产业,能不能安排到城郊落户?”并邀请他们到大林去考察。在他的努力下,当地政府在城郊开发区给他们划出23亩建房用地。当年,190名外迁移民任务顺利完成,移民在开发区内建起了两条商业街:一条综合市场街,一条农家乐休闲街。移民告诉他:“现在的人气越来越旺,生意越来越好了。”听了这些好消息,王安树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花。
她被尊称“移民110”
镇东镇原镇长李传珍,是当时赫赫有名的“移民110”。镇东镇在2004年前成功安置移民1968人,少不了这个“移民110”的功劳。
外迁到异乡,移民遇到困难怎么办?有“移民110”李传珍。2001年,德阳在建移民新房过程中,有人想垄断建材,抬高市价,又是李传珍到当地协调,为移民排忧解难。一次,李传珍带领移民到德阳考察,有5户移民不愿去,李传珍对他们展开了宣传攻势,每天上下班都要到这些移民家里坐一坐、聊聊天。她给移民做工作常常到深夜一两点钟,一天吃一两顿是常事。2000年4月,她带着移民到德阳对接,同移民一道步行选点整整5天。
她长期在外奔劳,女儿20岁生日想和母亲合个影的愿望也未能实现。长期的移民工作使李传珍头发白了,患上的肾炎未治愈,又埋下了肠胃炎和喉炎的病根。她几次因病住院,却因工作需要而提前出院。她对移民的真诚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深深打动了移民。曾报名外迁到德阳后又变卦的移民徐兴荣,最终迁住德阳后说:“李镇长为了移民,费尽了心血,好累好辛苦,像母亲一样,我再不走就对不起她了。”
他心里只有移民
以移民为重,以移民为先的丰乐镇移民干部郑清术,为外迁移民建房出差去四川自贡前,他亲了亲刚出生三天的女儿,再赶往医院,扛去一瓶氧气罐,含泪辞别患肺心病的父亲。父亲是一位老基层干部,他对儿子说:“父亲只是一条不中用的老命,而几千移民的建房是件了不起的大事,你就放心去吧!”在出差地四川省自贡市,接到父亲的病危通知,他手握电话泣不成声,在场的移民也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为救移民 火车刹车
为抢救外迁途中生病的三峡移民,移民专列紧急刹车,被传为美谈。
家住厚坝镇大另村现年65岁的邱光平,是开县今年的首批外迁移民。2004年7月23日,邱光平与厚坝镇1390名外迁移民一道,从达州火车站乘坐移民专列奔赴湖南益阳新家。23日晚9:50左右,当列车驶出四川进入湖北境内时,邱光平老人因呕吐过度,晕倒在车厢内不省人事。此事被正在火车上巡视看望移民的开县人武部政委周云看见,他立即与县政府刘中和副县长一起召集随车的厚坝镇卫生院院长和相关医护人员集体会诊,得知邱光平病情严重,急需注射胃复安针剂,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但令全体医护人员心焦的是,火车上没有这种针剂,随行医护人员也未带这种药品。
危急关头,周云找来列车长解丽艳商议,请求他们联系前方车站帮助购买药品。列车员迅速与前方的六里坪火车站取得联系,请求买药品。但按照规定,这趟专列不能在六里坪停靠,买了药也无法送上车。为了三峡移民,周云请示上级,要求铁路部门特事特办。铁道部门一听是为了抢救三峡移民,立即破例同意这趟列车在六里坪车站停靠一分钟,为病人拿药。
24日凌晨2时56分,火车抵达六里坪车站,守候在站台上的列车员将5盒胃复安针剂及时送到随车医生手中。针剂迅速注入邱光平的体内,使他的病得到了稳定和缓解,昏迷了6个多小时的邱光平微微地睁开了紧闭的双眼。
为防止老人的病情再次恶化,整个晚上,周云等一直守护在老人身边,给老人端水送药。24日下午,火车抵达湖南益阳火车站后,他又急忙找到赫山区副区长陈放初,用救护车把邱光平送到益阳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
第三章 艰苦鏖战促搬迁移民安置传捷报
面对175米即将蓄水,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紧迫情况,为按期完成国务院,重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三峡移民任务,开县采取多种措施抓好移民搬迁和安置工作并将搬迁、安置工作纳入全县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县政府与有关乡镇和县属帮迁部门签订了移民搬迁工作目标责任书,全面落实“三包”、“一挂”、“五定”责任制。通过逗硬工作奖惩措施,全县上下统一了思想,树立了吃苦耐劳、敢打硬战、确保完成任务的坚定信心,形成了上下联动、群策群力、担子共挑、责任共负的工作局面。
同心协力奋战大搬迁
2007年2月8日,开县2007年移民工作大会在旧城人民大会堂召开。前来参会的移民干部们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十足,从心里上做好了战前准备,一开始他们就深知这次会议的重要性,肩头承担的任务有多沉重。因为开县四期验收能不能通过(必须赶在蓄水前将全城搬迁、清理完毕),国家既定的明年9月175米试验性蓄水能不能按期实行,无论对于开县,还是重庆市,都是个天大的事啊!
会上,县委要求所有参加移民工作的干部:一是要认清形势,清醒头脑。只有一年半的时间了,175米蓄水的长江回流就要进入开县,旧城将会沉入水底;二是要正视问题,把握原则,妥善解决房屋拆迁中的各类矛盾。各搬迁单位不仅要负责移民搬迁安置,还要负责旧城房屋清场移交;三是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决不允许将移民安置搬迁中的矛盾上推下卸;四是严明纪律,团结协作,决不允许各行其是、各自为政。自觉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县移民工作大局。
会议一结束,大家匆匆走出会场,因为时不我待,四期的工作任务必须分秒必争。一些移民干部边走边说:“我们这是去啃山搬山啊!”
在2007年里,要搬迁45947名水位线下的移民,要复建87.2万平方米的城乡各类房屋,要拆除60万平方米旧县城房屋,新城区每天建房2389平方米,如果算上郊区农民联建房和3个集镇的建房,每天要建房3100多平方米,每天拆除房屋2650平方米,这就要求在年内:将平桥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工,基本达到建房施工的条件;安康片区实现全面入住;完成医院、学校等公益事业单位设施余下全部的建设任务;所有没搬迁的机关单位,在春节后全部迁到新城办公。同时,基本完成丰乐、镇东、赵家集镇建房任务,全面完成农村移民后靠安置任务。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来年清库任务的完成,还有后期扶持的启动、对口支援的继续。这两项,一个关系着农村移民的稳定,一个是早已列入双方工作安排,这是一天也不能拖延的事情。
拆除并不难,难的是搬迁,是一个不断调整利益、落实政策、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艰难复杂而庞大的过程。摸清底细、分析原因、理清思路、征求意见、完善方案、组织实施,常常是一家一户工作的必须过程,这才是最难的。
一城三镇,面广,矛盾突出,错综复杂,开县真正的大规模移民搬迁现在才算是开始。
从县里领导到一般移民工作队员,充分感受到搬迁的紧迫与逼迁的氛围;从机关单位到街道乡镇,从社区会议室到农村院坝都在开会,满街都是“早搬快迁”的大幅横标,公交车上人们议论的也多是搬迁拆房的话题。
为确保2008年6月成功接受国家终极验收,确保整个三峡四期蓄水不受影响,所有移民工作干部只能一往直前,锲而不舍,用“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去解决,一户一户去搬迁,一栋房子一栋房子去拆除。
各移民工作参与单位都以月为时间单位,细化各个工作内容的“倒计时”方案,锁定建房项目开工时间、竣工时间、搬迁户残值移交时间、拆房时间这四条时间杠子。各工作团再次全面排查各移民户的政策落实、排查控制性工程进度、排查搬迁的重点和难点,逐乡镇街道、单位,逐大类制定工作方案和措施。
最后一爆 1800年古城完美谢幕
2007年11月15日,千年帅乡开县,冷雨纷纷,寒气逼人。开县老城原操场前,上万开县人聚集到这里,带着对老城的美好回忆,带着对老城割不开舍不去的眷恋,他们撑着雨伞,吃着干粮,与老城作别!
下午三点五秒,随着一声声巨响,开县城区一栋栋大楼应声倒下,掀起漫天烟尘。三峡库区清库最后一爆在重庆开县老县城炸响。这座经历了一千八百年风霜的古城在爆破声中完美谢幕。这对于许多开县人来说,开县的老城墙、石板路、老巷子、榕树在被江水淹没之后,古城就没有多少记忆可寻了。
开县是三峡重庆库区四期清库的主战场,到今年6月,开县所有移民将全部搬迁,到今年12月底前,三峡水库将逐渐蓄水至175米。
旧县城所在的汉丰古镇房屋受淹面积达二百五十万平方米。按照三峡蓄水清库要求,旧县城应全部拆除。据悉,重庆市因三峡工程需搬迁八座县城(城市),截至目前,仅剩下开县尚未搬迁完毕。因此,开县旧城爆破是三峡库区最后一次爆破拆除。县移民局局长祁美文称,本次开县旧城房屋爆破拆除范围面积为四点三万平方米的旧县城核心区,需爆破拆除十三栋楼房,涉及十个单位、六个企业、四百余户居民,这些均已在十月底完成移民搬迁安置。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整个爆破拆除准备工作在14日十八时全面就绪。这次爆破主要是为三峡水库年底前蓄水至175米创造条件。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熙瑞曾两次到开县做调研,他说,开县人民对老城的留恋是一种乡土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老城区的居民如果不搬迁,连房屋都会泡在水里,无法生活但是,对于有价值的文物,可以复建、复制,这是文物保护的内容。
开县为四期移民的重点县,清库工作量集中,由此决定开展一次集中连片有震撼力的爆破拆除。紧接着,175米水位线下的17座老桥,也被陆续拆除。
“三峡成库运行后,开县境内会形成面积达45平方公里,落差达30米的消落区。”县移民局局长祁美文说,对此,县政府规划建一个人工水位调节坝,在水坝四周构建人工湿地、库岸防洪带、生态景观工程。同时,还将设置水质保护改善系统、农用沼气池系统等,以保证库区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爆破后,在旧县城已无法看到建筑物,偌大的拆除现场上,空留两棵上百年的老黄葛树。蓄水以后,这两棵树是唯一不会被完全淹没的,“这是我们对老城的寄托。”在场一位60多岁的老人说。
水撵人走 半年搬迁一座城
开县旧县城所在面积二点五平方公里,属三峡工程全淹全迁范围,受淹房屋面积达二百五十万平方米。作为四期移民的主战场开县,移民任务占整个重庆库区60%左右。
按照国务院三建委统一部署,要在2008年提前一年实现175米试验性蓄水条件,这意味着开县四期移民任务必须“四年任务两年完成”,在2008年6月底前将175米线下剩余人口全部搬出、剩余房屋全部拆除,偌大一个县城全部搬完,其难度是前所未有的。
时不我待,水撵人走。面对这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矛盾大的严峻情况和巨大的旧城搬迁安置压力,为夺取三峡库区四期移民“收官”战的全面胜利,满足三峡工程汛后蓄水条件,确保长江三峡工程四期如期蓄水,县委、县政府响亮提出“一切为了移民,为了移民的一切!”举全县之力,克服重重困难,紧张有序、卓有成效地开展移民工作,再次发起了移民攻坚冲锋号,打响了四期移民搬迁安置攻坚战。
要在短时间内,将偌大一个县城全部搬完,首先就要解决四期移民中移民的利益诉求与移民政策的矛盾;建房的滞后与搬迁的迫不及待;物价上涨与国家补偿标准的搬迁成本差距太大;1992年后新增房屋太多;无房困难户多等五个拦路虎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县委、县政府大胆创新、自寻出路。无论是领导干部或是一般工作人员,一律将任务分解到人头。实行包国家政策宣传、包移民资格审查、包销号合同的签订、包限期搬迁、包新增户原房屋的移交和拆除、包档案资料完善、包安全稳定的“七包”责任制。按照“任务到队、包干到组、责任到人、定时量化、过程监督”的原则进行考核。
在旧城,虽然已渐渐掀起搬迁热潮,但在老百姓心中,好像那175米蓄水还远着呢,真是你急他不急。在农贸市场一对老姐妹一见面就问:“你家什么时候搬到那边去呀?”“给我把问题解决完了,我就搬!”“那是、那是,我也是这个想法。”“新城那边确实修得好啊!昨天我去看了的。只要我的要求达到了,我就搬过去。”“对的,别着急、别着急!”有这样想法的搬迁户,不在少数。
汉丰街道大林村移民汪有才一直不愿搬迁,移民干部张兵多次登门都碰了软钉子。眼看着清库的时间越来越近,张兵提着瓶二锅头走进汪有才家,几杯酒下肚,汪有才终于敞开心扉,原来他担心新的木材市场没建起来,自己没法做生意。张兵花了两周时间,终于在新城南山路帮他找了一个地方。2008年6月8日,汪有才一家高高兴兴搬进了新城,他说:“移民干部就是我亲人,我愿意搬走。”
就是这样,移民干部凭着“掏钱掏米请吃饭,天天围着移民转;挨打挨骂无所谓,回家悄悄掉眼泪”的韧劲,凭着攻坚克难,坚忍不拔的精神,平均每天“搬”183人,“拆”1.7万平方米,“建”2192平方米,从2008年初以来,硬是在半年内搬迁安置2.64万人,拆除房屋260.3万平方米,复建房屋63.5万平方米,如期通过了四期移民工程阶段性终验,不仅创造了三峡库区移民以来当年投资强度最大、拆房建房最快、搬迁人口最多的“开县速度”,还创造了半年时间搬掉一座城的“开县奇迹”。
这个结论来之不易啊,对于昔日战斗在移民一线的开县所有移民干部,不知趟过了多少艰辛的历程,忍受过多少痛苦的煎熬,挺过了多少艰难险阻,才赢得了这个可喜的结局。
移民搬迁安置圆满收官
2006年,从誓师大会后到年底的10个月时间里:搬迁城区部分单位、居民和丰乐、镇东两个集镇的移民19788人,修建房屋82万平方米,拆除旧县城房屋50万平方米,复建公路20公里,复建邮电通信65公里,复建电视线路71公里。新城供水、供电、道路、通讯、天然气、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城市要素的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日趋完善。贯穿新城东西,总长8.17公里的开州大道竣工通车;安康片区随着新世纪、国美等著名商家入驻,繁荣景象初步呈现;平桥片区的场平工程基本结束,道路骨架基本形成,各方面已具备建房开工条件。明镜石广场于“五一”期间投入使用,市政市民广场基本建成; 1796套面总积17万平方米的都市新民居已经竣工,并已分房搬迁入住;安置国有关破企业职工的962套,总面积9.4万平方米的“安康花苑”竣工;通过搬迁共完成结构调整的企业12家;汉丰一校、五校于2006年秋季在新校行课;绝大部分行政机关已搬迁到新城办公。新城人气、商气大幅度提升,中等城市轮廓初见端倪。
2008年6月18日,南河大桥成功爆破拆除,标志着开县千年古城完美谢幕,标志着开县库区历时10多年的移民搬迁工作胜利结束!
南河大桥是我县旧城175米水位线下最后一个固体物,它的拆除,标志着开县旧城224家单位、101个工矿企业、3335户居民搬迁和258万平方米房屋拆除的全面完成。至此,三峡工程175米水位线以下移民搬迁任务圆满完成,这表明三峡大移民这一世界级难题在开县基本破解。
开县是三峡库区移民大县,也是175米水位线下最后一个淹没县。移民搬迁工作从1995年开始,全县广大移民群众和干部甘于奉献,勇于拼搏,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面对诸多困难,县委、县坚持把移民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工作,响亮地提出了"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的移民攻坚总目标,始终坚持 “以人为本、和谐移民”的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移民,为了移民的一切!”为工作指南,经过广大移民群众和各级干部的共同努力,我县移民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已实施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项目16个、移民后期扶持项目105个,累计培训移民1.04万人,在全市率先解决了移民就业两个“零目标”问题。为了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开县坚持在移民中发展,在发展中移民。
全县搬迁安置各类人口168867人,占规划任务的100%,为175米蓄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此,全县全力以赴,大规模的进行最后的库底清理工作,6月底前完成库底清理任务,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市级初级验收和国家终极验收。
第四章 舍家为国铸精魂 迁徙老家天地宽
三峡移民,是一页载入史册的辉煌篇章。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算式,更像是一本政治账、情感账。
“故土难离”,是移民们对中国人传统乡土情结的一次巨大挑战。十年间,为了“高峡出平湖”的世纪梦想,十万移民一步三回头,泪水涟涟告别家园,挥一挥手,作别故园的千重稻菽;鞠一鞠躬,叩别黄土下的祖辈魂灵,开始了从1996年到2008年的大转移,涉及面之广,动迁规模之大,创举之多,开县史上前所未有。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面前,这个普通而又伟大的群体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舍小家、为国家”。
三峡移民的奉献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用毁弃家园、割舍亲情的伟大壮举铸就出来的。在10余年的移民搬迁过程中,他们自己毁掉含辛茹苦积攒下来的家产,亲手拆除依靠自我谋生的工厂,含泪砍掉赖以发家致富的果园,忍痛卖掉经商运输的汽车……
这些外迁移民们不仅要告别故土和过去,而且要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生活环境,从未接触过的生产方式,甚至难以交流的语言。他们要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创业并融入当地社会,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学会新语言,掌握新本领。他们迁到安置地后,面对比库区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重振精神,开动脑筋,甩开膀子大力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勤劳致富。
丰乐镇移民易美贵的话令人闻之动容,“树有根,根在泥巴头;人也有根,根在心窝里面。这种感觉外人永远不晓得……”万涓化作河,便有了一泻千里的豪放;江河汇成海,就有着冲天破云的磅礴!这点点滴滴的凡人凡事,铸就了三峡移民平凡而英雄的群体。
依依惜别 3万移民迁徙“归家”
峡江滔滔,说不尽移民的心里话;青山隐隐,诉不完移民的故乡情!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魂牵梦萦的青山绿水,这是怎样的一种离别?许多外迁移民则是带着家乡的泥土、小狗、竹具、柑橘苗,远赴几千里的新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开县2004年农村外迁移民主要集中在汉丰、厚坝、镇安、渠口、金峰、镇东、丰乐、赵家等9个乡镇。
金峰乡移民在离别的那一刻,不少外迁移民面对祖祖辈辈世代居住的地方,留下了热泪,有的小心地捧起一把故乡的泥土,用手帕仔细地包起来放在怀中“想故乡的时候就看看它,今后这里被淹了,想再捧一把泥土就不可能了。”
8月6日下午,262名移民眼含眷恋之泪,分别登上了开往绵阳市游仙区和梓潼县的大客车。从此,他们告别故里,踏上新的征途,将生命之树扎根于新的“故里”,开花、结果,世代繁衍,开始自己的新生活。这次与他们一样离开故里的还有1015人,这些移民将于本月抵达德阳、遂宁、泸州市。
本该叶落归根的95岁老人杨祥国,带着54个子孙远离了故土;出生28天的小潘琳,还没来得及看看故乡的模样,就被爸爸妈妈带往他乡。赵家镇移民黄前木保存好老屋的门牌号,告别父老乡亲……每一次移民离开故土,都依依惜别,催人泪下!三峡工程,寄托着几代仁人志士的强国理想。
家住赵家镇周都村84岁的熊青云老太太一家临别时,家中辈分最高的老人拿着一把扫帚说:“刚进新家时,用老家带去的扫帚朝里扫三下,这能保全家平安,万事顺利!这是我们这里的风俗,你们年轻人恐怕都不晓得这个。”61岁的儿子刘朝福带着一包家门口的泥土:“想家了就看看这些泥巴。”
移民刘朝福,政府移民干部在动员他家外迁时,一家人舍不得离开,他劝说家人:“哪方水土不养人,再创家业不就是苦点、累点,但为三峡作贡献,值啊!”在他的带动下,该村50多位移民跟着主动外迁了。
满怀希望 过上新生活
熟悉的三峡,已成为遥远的故土;陌生的天地,变成了崭新的家园。
2000年的金色的秋天,一部宏伟壮丽的外迁移民交响诗,奏响了澎湃的序曲。
在移民迁徙的日子里,这样的情景常常打湿我们的眼睛:就要登船、上车了,告别的人还手牵着手,你一言,我一语,话语滔滔;带上那祖传的泡菜坛子,家乡种地的种子,老屋前的黄葛树苗,可爱的小狗、小猫……乡情依依,故土难离,家园难舍。渠口镇移民外迁时,镇里的干部动员说, 淄博市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那里的生活非常富裕,比在开县好多了。
2006年5月20日,52岁的金峰乡移民徐永祥起了个大早,他在自家的老屋里走了几个来回,又到屋旁的小溪边喝了几口熟悉的溪水,然后带着全家人与乡邻告别,一步一回头地坐上了开往合川市的移民客车。他说,祖祖辈辈生活在开县,离开它是真的舍不得,但为了国家,宁愿把对故土的深情厚谊深埋心底,在合川重建新家。
开县外迁移民成为最让人牵肠挂肚的群体。从丘陵到平原,从山区到郊区,由种粮食作物变成经济作物,他们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些外迁移民得到了各省市县乡村干部、群众的热情欢迎。移民安置点被选在交通方便的地方,给移民的土地是好田好土,移民住宅修得漂漂亮亮,连锅盆碗盏燃气灶具都一一齐备。孩子入学,学校还专门指派了当地同学结对帮扶。在所有的移民外迁安置地,都制定有详尽的移民帮扶计划,还指派当地经济富裕又非常热心的干部或党员,以一对一或二对一的方式结成对子,帮扶移民的生产生活。渠口移民朱光华说,我们移民现在的生活就像我们家乡的一句话:“芝麻开花节节高”。
带着祝福 走向美好明天
2006年6月20日这天,对于开县人民来说,是个值得记住的日子,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因为三峡库区新增外迁移民阶段性工作这天顺利地在重庆合川市完成交接,开县从此结束了大规模的外迁移民的历史使命。这是三峡移民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三峡库区出县市移民工作暂告结束。
2008年7月29日,这在开县历史上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一个不能忘怀的日子,因为在这天“长江三峡工程开县四期移民”,也就是开县三峡移民工作全部完成,通过国家终极验收。
看着高峡已成平湖,看着那些与长江相守千百年的城镇、村庄和房屋将一步步沉入江底,我们不能不想起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刚离别的人们。
时值三峡工程156米清库完成之际,当笔者目送一批批移民离开家园,耳闻目睹到开县人民不畏艰难、再造家园之后,更深切地感到,三峡移民决策的意义深远,影响巨大。它给开县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和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开县历史增添了厚重的一页。
10年风雨,开县移民搬迁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
开县移民祖祖辈辈生活在三里大地,对清江、浦里河、凤凰山的美景、刘伯承元帅故里、久居的乡亲,乃至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但当“搬迁”来临的时候,他们还是毅然将国家利益放在了前头,远赴安徽、山东、湖南、四川等地落户安家。
迁徙中,开县移民们一步三回头,看看曾经的故园、望望巍巍的群山、摸摸青翠的草木、捏捏肥沃的泥土,挥手致意、依依惜别,扶老携幼别家园,踏上漫漫搬迁路。
“他们那里有开县这样好的柑橘树吗?有开县这么美的山和水吗?有开县这么多的亲朋好友吗?”一些不愿外迁的移民说。
然而,为了圆一个中华民族的世纪之梦,开县外迁移民们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以民族道义为最高道义,义无返顾别离故土,踏上迁徙他乡的征程。他们难舍难分舍小家,无怨无悔顾大家,奉献了承包耕耘的土地,拆除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老房,把亲情、友情、故乡情,升华到国家情、民族情的新境界,满怀希望掀开崭新的历史篇章,以三峡人的高尚风范矗立起普通而永久的群体雕像,谱写出了一曲惊天动地的时代赞歌。
从山区到平原,由栽柑橘,种水稻、苞谷、红苕变成种棉花,果树,开始了全新的生活。许多移民,承包了果园,办起了酒厂,开起了火锅店,买车跑起了运输……日子过的十分红火。
汉丰镇大林村的外迁移民廖文喜迁去地山东省烟台蓬莱市刘家沟镇,是一个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多元的著名葡萄种植基地,当地还有一个工业园区,镇里的居民可以在工业园区上班,老人养老和小孩就学都有福利补助。
家住泸州江阳区分水岭乡的移民魏万友说:“请家乡的父老乡亲不要牵挂,在这里我们已经习惯了,当地的人们待我们如亲人,我们的生活非常愉快!”
走出三峡天地宽,明日他乡成故乡。
三峡大坝顺利竣工,“高峡出平湖”,全靠移民们的高尚风格;开县水位调节坝建成,汉丰湖风靡全国,全凭移民干部的艰辛努力;开县三峡移民任务顺利完成,全仗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决策!
当开县156万人民目送走最后一批移民时,无不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所感动,人人都会由衷地从内心发出感激之情,说上一句“一路好走”!
三峡笑了,长江水笑了,
开县三峡移民也笑了!
后记
三峡移民 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迁徙
穷家难舍,亲人难别,故土难离,始终是千百年来积淀在中国老百姓心中的情结,他们对家乡的亲戚朋友以及一草一木,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然而,为了国家大计、为了民族大业、为了圆一个中华民族的世纪之梦,开县儿女挥泪别家园,为三峡工程让路。他们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以民族道义为最高道义,义无返顾别离故土,踏上迁徒他乡的征程。他们难舍难分舍小家,无怨无悔顾大家,默默奉献了承包耕耘的土地,拆除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老房,把亲情、友情、故乡情升华到国家情、民族情的新境界,以三峡人的高尚风范矗立起普通而永久的群体雕象,谱写出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移民之歌。
三峡移民足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大事件,被称为世界级难题。然而,面对“天下第一难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重庆市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开县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艰辛奋斗,在帅乡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惊天动地、气吞山河的时代赞歌。
开县是一个三峡移民大县,虽然并不面临长江,但却是三峡工程库区淹没人口最多的县之一,也是开县史无前例的一次移民大迁徙。开县三峡移民从1996年开始至2008年,完成移民16万人,搬迁老城一座并同时建设了一座崭新的“山水园林风格,帅乡文化品位,滨湖城市风貌”的“重庆一流县城”。这是开县有史以来做出最大的一项惊世功劳,这是开县156万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晶。
在短短的10余年时间里,开县移民10多万人,它不仅体现了开县移民“舍小家、为国家”的高尚奉献精神和牺牲自我的崇高情操,更彰显了他们为确保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作出的巨大贡献。开县没有辜负全国人民的期待!他们在顺利完成党中央、国务院、重庆市赋予的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的同时,也收获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创造和形成了宝贵的移民精神。
这种精神包含着移民们的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为了顾全三峡移民这个大局,开县广大移民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搬新家。看着即将被淹没的家园,他们抹去眼泪,毅然抛家舍业、离土别乡,不讲“价钱”,不言回报,彰显了帅乡儿女的大义与大爱。这种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也激励着三峡儿女的斗志,三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这种精神包含着移民干部的舍己为公、敢于担当和艰辛奋斗精神。他们把移民当亲人,为了移民,他们把个人利益乃至生命安全置之度外,不畏困难,勇担重任。他们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夜以继日、艰苦鏖战,赢得了广大移民的衷心爱戴和理解支持。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阐释了新时期干部的担当与责任,充分体现了他们全心全意为移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这种精神包含着国务院、重庆市委、市政府及开县县委、县政府的科学决策,统筹谋划和正确领导。自始至终,各级就把移民工作作为“天大的事”,秉承“一切为了移民、为了移民的一切”,既要搬得出、安得稳,又要确保移民能发展致富的移民宗旨并为之奋斗。这是各级党政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的具体体现和各级领导为之实现的目标。
这些精神是帅乡儿女在移民工作中创造的宝贵财富,值得总结,值得书写,值得弘扬,这些精神弥足珍贵。
我们怎能忘记?在移民外迁的日子里,这样的情景常常打湿我们的眼睛:就要登船、上车了,告别的人还手牵着手,你一言,我一语,话语滔滔;带上那祖传的泡菜坛子,家乡种植的种子,老屋前挖起的小黄葛树苗,可爱的小狗、小猫……,乡情依依,故土难离,家园难舍;
我们怎能忘记?本该叶落归根的95岁老人杨祥国,带着54个子孙远离故土;出生28天的小潘琳,还没来得及看看故乡的模样,就被爸爸妈妈带往他乡;
我们怎能忘记?丰乐镇街道办事处主任为了尽快安置好移民,弟弟逝世的当天,他向母亲磕了3个响头,便踏上移民对接之路……;
我们怎能忘记?2001年,5782名农村移民外迁四川省7个地区、27个县、132个村、189个组。这次外迁移民中,最大的84岁,最下的才6个月,在护送干部的精心组织照顾下,没有一个移民受伤、无一人掉队,更无一人死亡,做到了事故为零;
2004年8月23日,赵家镇周都村84岁的熊青云老太太一家四世同堂,全家7口人,拿着扫帚、带着泥土、提着柑橘苗踏上归途,充满了对新家的向往之心和对故土的留恋之情;
2006年6月20日,渠口镇150户691名移民,也是三峡最后一批新增市内外迁移民顺利到达安置地合川市铜溪镇和钓鱼城街道,标志着历时7年的政府有组织市内外农村外迁移民阶段性工作宣告结束;
2008年7月29日,这是开县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开县三峡移民工作全部胜利完成,通过国家终极验收。
奉献,是一颗种子,洒遍巴渝蜀水、峡江两岸。虽然没有哪个移民直白地说“我为三峡作了贡献”,但浩瀚美丽的汉丰湖、三峡水位调节坝,将永远铭刻着他们的名字,让更多的世人铭记、传之久远!
(原载《西部文学》杂志2018年02期,
部分内容载于《开州文史》2012年第1期)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