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对荷花情有独钟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周敦颐爱莲在前,作《爱莲说》;杨万里爱荷在后,写荷花诗。
周敦颐谓花:“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同予者” 杨万里也。
杨万里曾在自己的书室“诚斋”附近精心营建了一个花圃,名为“万花川谷”。为后人留下了众多的咏花诗词。其咏花有芭蕉、凤仙花、桂花、海棠花、含笑花、莲花、玫瑰花、牵牛花、瑞香花、山丹花、石榴花、水仙花、桃花、雁来红、月季花、栀子花、紫薇花等二十多种。最有名的是他的咏荷诗词,特别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他的《荷花》诗云:“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他的《昭君怨·咏荷上雨》词云:“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杨万里能准确捕捉稍纵即逝的富有生机的自然景象,并“生擒活捉”,以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刚柔相济的笔法,将荷之神韵描绘得出神入化。远距离放眼西湖全景,摄进视野的“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形态与“无穷碧”“别样红”的色彩自然是一种静态美。近距离观赏红白莲花“恰如汉殿三千女”的姿容,梦中泛舟荷花间所见的烟雾之景,莫不是闲适心境下的静态画,给人以静美柔美之感。然而这一幅幅画面又都是灵动的,鲜活的。无论远眺、近观,还是置身其间,都能让人感觉出一种生机与活力。荷风飘香,碧水荡漾,花叶摇曳生姿,雨珠跳荷不止,都能给人以鲜活的动态感。这样,静态之中,荷之娇艳色彩,幽幽清香,婷婷仪态更见千般柔美;动态之中,更见荷花雄健的阳刚之气。刚柔相济,更见荷之万端风神。总之,杨万里笔下之荷神韵极佳,色香妙不可言,真正仪态万方,娇艳夺目,素净雅致至极。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也正是杨万里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
杨万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歌有4200余首。
淳熙十二年(1185 年)五月,以地震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十事,劝谏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放弃两淮、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主张选用人才,积极备战。次年,任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十四年(1187 年),迁秘书少监。高宗崩,杨万里因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事,指斥洪迈“指鹿为马”,惹恼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1190 年),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终因孝宗对他不满,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朝廷欲在江南诸郡行铁钱,杨万里以为不便民,拒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万里见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遂不赴任。
杨万里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他在给皇帝许多“书”、“策”、“札子”中都一再痛陈国家利病,力诋投降之误,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他为官清正廉洁,尽力不扰百姓,当时的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江东转运副使任满之后,应有余钱万缗,但他均弃于官库,一钱不取而归。他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诗人葛天民夸他“脊梁如铁心如石”。
杨万里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又是一位清醒的政治家。他一生力主抗战,始终反对屈膝议和。面对中原沦丧、江山唯余半璧的局面,他尖锐指出:“为天下国家者不能不忘于敌,天下之忧,复有大于此者乎!”告诫统治者要时刻不忘备敌谋敌、御敌制胜。他既大胆批评孝宗经过符离之败“前日之勇一变而为怯。前日之锐一变而为钝”,又坚决反对轻易用兵、盲目冒进,主张以“守而取”的积极、慎重策略,他看重和同情人民,认为:“民者,国之命而吏之仇也。”将国家命运系之于人民,指斥官吏只会敲骨吸髓地压榨人民,激起人民的仇恨、愤怒和反抗。他提醒光宗要节财用、薄赋敛、结民心,民富而后邦宁,兴国之计,就在于此。杨万里为人清直,孝宗贬他“直不中律”,光宗称他“也有性气”。他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
杨万里晚年誓不出仕,是由于不满权臣韩倪胃当国。韩筑南园,要请他作记户,他说:‘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予以坚决拒绝。后因韩专傍日甚,遂忧愤快快成疾。家人知他忧国心重,凡一切时政消息皆不敢告知。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五月七日,一族侄从外而至,不知其惰,于是言及邸报所载韩倪胃出兵北伐之事,杨万里闻罢痛哭失声,愤然叹呼:“奸臣妄作,一至于此!”他料定韩倪胃意存侥幸,轻举妄动,必然会遭到失败,贻害国家,当晚彻夜不能成眠。第二日早晨,他又不肯进食,兀坐书斋中,呼纸手书云:“韩倪胃奸臣专权无主,动兵残民,谋危社寝。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别书十四言告别妻儿,笔落而逝。享年80岁。
荷花中通外直,香远益清。杨万里是官场中一朵永不凋谢的荷花,值得后世人赞扬。
上一篇: 格调高雅的作品,能给人以启迪
下一篇: “咏蝉三绝”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