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蝉三绝”
蝉,俗称“知了”,是夏日的“歌唱家”。它和青蛙不舍昼夜鸣叫,为夏日增添了无限生机。
蝉和蝉鸣,历来成为诗人寓意的爱物,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唐代虞世南的咏《蝉》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写景抒怀,托物言志。前两句写蝉高栖枝头,吸吮洁净的露水,并不时发出欢快的鸣叫,悦耳的鸣叫从稀疏的桐树中传出。后两句借蝉咏怀,表明只要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寓意深婉,情趣高洁,令人回味。诗中景与情交融于同一画面,十分和谐自然。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是晚唐诗坛明星李商隐的《蝉》诗。诗人以蝉自喻,写出了自己宦途坎坷,生活清贫、仕途失意。后四句诗人由蝉联想到自己,同病相怜。“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表达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
初唐诗坛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因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失败后在狱中写了首《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难为表予心。”首联写狱中闻蝉声,牵动了诗人深深的思情。颔联写诗人与蝉同声相求,形影相对,牢狱之苦,跃然纸上。颈联写蝉的艰辛,影射自己不幸遭遇,无法表明自己的心志。尾联以蝉的高洁,借喻自己清白无故,以求昭雪的愿望。全诗情真意切,真挚感人,含蓄深沉。武则天本来就欣赏骆宾王的文学才华,读到这首诗后,不仅赦免了诗人,还委以重任,起用了骆宾王。
清人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对上面三首咏蝉诗,有这样的评价:同一咏蝉诗,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后人把这三首诗称为唐代诗坛“咏蝉三绝”。
宋代杨万里写了一首《听蝉鸣》:“说霜谈风有典章,咏秋吟夏入宫商。蝉声无人添烦恼,自是愁人枉断肠。”赞美临风高歌的蝉,可谓妙绝。诗的前两句,诗人把蝉比作大自然颇有才气的“音乐家”,蛙声蝉声是大自然的天籁。诗的后两句,是说“愁人断肠”与蝉鸣没有内在关联,在含蓄中带有劝喻的意思。不要悲观失望,要像蝉那样快快乐乐地歌唱。富有一定的理趣。而柳永在《雨霖铃》里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用寒蝉凄切的声音来烘托离别的凄凉,又是一种意境。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苏州拙政园“荷花四面”亭上的对联,常为游人乐道。诗句选自南朝诗人王藉的《入若耶溪》。全诗是“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这首诗宛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画中的云水、阴霞、远山、日影、溪流等自然景物错落有致,交互生辉,浑然一体,和谐整齐,很有艺术魁力。“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显示了诗人不凡的艺术才华。蝉噪鸟鸣,本应是破坏山林幽静的,可是反而增加“林静山幽”,这是以静衬闹,以闹托静,静时更静,闹时更闹,诗句道出了这一辩证关系。全诗从清幽宜人的夏日景色写到诗人对游宦生活的厌倦,表达了一心归隐田园的迫切愿望。
上一篇: 杨万里对荷花情有独钟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