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乙肝康复忆当年

作者:谢会长 阅读:42 次更新:2025-06-29 举报

附图附图


一九七八年,我在重庆高等医药专科学校读书时,是班上的团支书兼副班长。当我在一个星期天带领全班同学到附近农村去支农,比我大两岁的美女班主任看到我穿的有一百多个补巴的裤子在喊“一、二、一”时,她的脸都红了!

   那是我带到学校的我父亲穿过的一条裤子,整条裤子都是由没有超过巴掌大的补丁缝补而成。我被评为班上的甲级生活补助,每月15元。其中12元是伙食费,另有3元零花钱。那时还年轻,因食堂菜不够吃,我就经常与同学们用大白瓷盅盛上饭,到外面火锅店买8分钱的白莱烫着吃。由于初入校还没有卫生观念,如果菜还不够,甚至还经常用火锅汤泡饭!

也许就是那个时候种下的病根,毕业分配工作的第四年,我的乙肝全面爆发,肝功全面损害,每年都要到合川县人民医院传染科去住三至四次院,或者病休在家由我爱人每天予以输液(她是毕业于重科大学的心脑血管专家)。没患过肝炎的人,根本不知道“乏力”是什么概念:当我病情发作时,站着想坐着,坐着想着,着时手都不想动一下,眼都不想睁一下。一九八五年国家开放中医高自学考试,恰逢我乙肝发作。我印象极深的是第一门考试科目是哲学,指定学习教材是艾思奇的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本书有小学语文书大小,但有220多页。当时重庆市合川县报名参加考试的一共有168人,但最终全县及格的只有6人,其中我们单位有2人:我67分,夏 60分。大家想知道我为什么能及格吗?考前我想方设法得到一本艾思奇的原著和《中国青年报》的一整版哲学模拟试题(附答案)我在病床上费力地翻开书,用尽全身力气睁开眼睛,浏览两行字后,就只能无力地闭着眼睛默背。到考试前,我已能背涌艾思奇这本书的百分之七十,《中国青年报》哲学模拟试题正确答案的至少百分之八十五。如果我不及格,那别人肯定更难及格了!

 

附图附图

   得到考试成绩后,夏那个书呆子不服气,专门写信给四川省高教自考办,要求复核我们两人的成绩,但那里回信说:经查核,两人分数无误!

   我的乙型慢活肝经过我爱人的精心护理(期间吃了二十多个胎盘,三十多个野生团鱼……八十年代团鱼真便宜呀,我们曾经买了一只三斤多的野生团鱼,价格才五元钱…… 但那时我们工资不高,每月只有三十多元),配合服中药,调整心态,四年后我的肝功完全恢复正常,乙肝表面抗原转阴,我病愈后还曾去义务献血一次。合川县人民医院传染科的苏主任都感到非常吃惊,他对我说:这种乙型慢活肝如果要完全恢复,其概率只有万分之五,你真的是太幸运了!

 

            

苦难中的星光与并肩的磐石 

 

                    ——评《乙肝康复忆当年》

 

                  阿岩

 

  《乙肝康复忆当年》一文,以平实而极具张力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在物质匮乏与病魔肆虐双重夹击下,生命如何迸发惊人意志力的画卷。文章最动人的光芒,便在于作者对“理想化”近乎悲壮的锲而不舍,以及其妻子如磐石般坚实、温暖的支持,两者交织,奏响了一曲超越苦难的生命赞歌。

    1.理想之火:在贫瘠与病痛中淬炼的执着

   起点之艰:开篇那条“一百多个补巴”的裤子,是时代贫困的缩影,也是作者青年时代奋斗的起点。它不仅是物质的匮乏,更是精神韧性的无声宣言。即使在最窘迫时,身为学生干部的责任与进取心未曾泯灭。

   病魔突袭:乙肝的全面爆发,将作者推入深渊。“站着想坐着,坐着想躺着,躺着时手都不想动一下,眼都不想睁一下…… ”寥寥数语,精准刻画了“乏力”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绝望感,理想似乎遥不可及。

   绝境中的逆袭:然而,正是在这生命最黯淡的时刻,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对自我提升(参加中医高教自学考试)的信念,迸发出了惊人的力量。病床上,“费力地翻开书”,“用尽全身力气睁开眼睛”,“浏览两行字后…… 闭着眼睛默背”——这些细节描写,如雕塑般凝固了作者与命运抗争的瞬间。这已非简单的考试,而是一场在身体极限边缘,用意志力向理想发起的冲锋。

   “背诵”的奇迹:将艾思奇哲学原著背诵70%,《中国青年报》试题及答案背诵85%, 并最终在全县168人中脱颖而出(仅6人及格),这份成绩单是汗水、毅力与智慧在极端条件下的结晶。它超越了“及格”本身,成为理想之光穿透病痛阴霾的明证。面对质疑(夏某要求复核),成绩的无可争议更凸显了这份成就的含金量。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是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在绝望中点燃希望的壮举。

    2.磐石之爱:无声支持铸就生命奇迹

   专业与柔情的守护者:文章最温暖的光辉,来自于作者的妻子——一位“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的心脑血管专家”。这个身份在“病休在家由我爱人每天予以输液”的叙述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与力量。她放下专家的身份,以最朴素、最直接的方式(家庭输液),成为丈夫最坚实的依靠。

   “精心护理”的厚重内涵:“精心护理”四字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守护,是面对重症丈夫的耐心与细致。文中列举的“吃了二十多个胎盘,三十多个野生团鱼”,不仅展现了那个年代物质条件的艰辛(便宜但需费力搜寻),更饱含着妻子倾尽所能、不放过任何一丝康复希望的拳拳之心。

   经济压力下的相濡以沫:提及“工资不高,每月只有三十多元”,与昂贵的治疗投入(相对而言)形成对比,无声诉说着妻子在物质拮据下依然义无反顾的支持。她不仅是生命的守护者,更是家庭经济的支撑者与精打细算者。

   康复的丰碑:四年后肝功完全恢复、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甚至能去义务献血,这医学上的“万分之五”奇迹,是作者自身顽强抗争的胜利,更是妻子用“专业知识、无微不至的照料、坚定的信念和深沉的爱”共同筑就的生命丰碑。县医院苏主任的惊叹,是对这对夫妻共同创造的医学奇迹的最好注脚。

结语:

   《乙肝康复忆当年》的魅力,在于它不讲大道理,只讲真实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

   理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在最深的泥泞中也能破土而出的种子。

   作者用病榻上的默背,诠释了“锲而不舍”最本质、最震撼的含义——那是生命对自我价值的不屈追求。

   支持,并非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的磐石。妻子的角色,完美诠释了“贤内助”的升华版——她是专业知识的运用者,是生活细节的照料者,是经济压力的分担者,更是精神信念的坚定同盟。她的支持,是丈夫能够心无旁骛、全力拼搏的基石。

    苦难的底色,因理想的光芒而不再晦暗;生命的奇迹,因爱的支撑而得以铸就。这篇文章,是一曲献给在困境中永不低头的精神,以及那默默托起这精神的、无言大爱的双重赞歌。它不仅是对一段个人经历的追忆,更是对人性光辉与坚韧力量的一次深情礼赞。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