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头条文摘   

父亲的腰巾

作者: 吴景山  编辑:admin 阅读:316 次更新:2024-06-17 举报

父亲父亲

  父亲因意外事故离世近四十年了,父亲的音容笑貌渐渐模糊。然而父亲辛勤劳作,黝黑脊背,劳作时腰间常扎着蓝白相间的腰巾形象却愈乎清晰了。

  我们六个兄弟姐妹是上世记60年代中后期的8年时间先后降生的。在感叹父母旺强的生殖力同时,也能体会到父母的拉扯生活的艰辛不易。

  在计划经济的大集体时代,是物资匮乏的年代。父母为6个孩子温饱,在爷爷奶奶早故的景况下,父母生拉硬拖,生生地托起了这个七口之家。艰难程度对今天的我们是难以想象的。

  每天天未亮父母便起床忙家务了。洗衣做饭、自留地菜园、锯木劈柴、鸡鸭猪牛喂养。等等一大堆家务,长年累月不停忙转。

  然后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下午收工去又开始没完没了的家庭劳作。目标只有一个,使5个子女生活上过得跟上人家,不忍饥挨饿。

  苦难使人早熟,每个子女也很懂事,到4、5岁都可以帮忙父母了,喂猪,挑水,煮饭,放牛,带弟妹等。

  尽管如此,然后随着弟妹陆续长大,上学,生活更拮紧了,父母更忙碌了。只看到父亲的腰巾越扎越紧,脊背愈加黝黑。有点像闯荡江湖摆摊打拳师傅夸张的束腰。

  其实我可以看出来,父亲的腰巾是多么重要,可看是种田人的武装带。但它的作用更多,干重体力活,起重挑担可防腰扭闪受伤,在那特殊年份里常因粮食紧缺,缺油少肉,肚子饿得快,干活过午时可扎紧腰巾来抗饥,夏天流汗又可当毛巾擦汗洗身。所以在我印象中父亲的腰巾是多么重要的,伟大的,可以撑起一个家,是劳苦功高的。

  尽管父亲如此日夜常年劳作,在当时大集体的计划体制下,老家是边远的山区,田小海拔高,劳作强度大,单产低,生产队口粮不高,人均稻谷总在20斤左右,但是父母全年都是尽量多挑辛苦重活而工分多的活干,来支付一家子全年的口粮钱。而“欠款户”往往会被邻里看轻的。

  我和二弟在相邻乡外出读初中时,周日下午返校带稻米时,看着父亲系着腰巾弯腰为我们弟俩装吃一星期的大米时,箩筐的米己少得可怜了。走在返校路上,回忆父亲清瘦,棕背,弓腰的辛劳背影,我常常鼻子发酸,眼含泪水,心中暗暗发誓,要努力读书,出人头地,报答父母,改变生活,改变命运。

  当我读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才2年,正要报答养育之恩时却得到父亲因劳作意外事故去世,我有如天塌一般。

  今天是父亲节,我又想起了父亲。

  惟愿他在天堂再也不用系腰巾了。

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