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历史剧《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苑丁 阅读:80 次更新:2024-06-17 举报
    历史剧《屈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1942年创作的一部浪漫诗剧。

   这部历史剧以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浪漫主义的爱国诗人屈原为典型,不惜笔墨描写刻画,渲染主人翁屈原的高洁品格,爱国主义的情怀。

   郭沫若借助他的高深的艺术素养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巧妙地通过橘园诵诗排练九歌招魂闹剧泽畔行吟雷电独白五幕场景构成了历史剧《屈原》的悲剧框架。其剧情曲直生动,层层推进,把人物置于风口浪尖上,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来刻画描写人物,升华主人翁的人格品质,彰显人物的爱国主义的情怀,以寄托作者自己的爱国思想,爱国情怀。

   屈原与南后、张仪的斗争是正义与险恶的斗争,是联齐抗秦和绝齐亲秦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屈原秉性凛冽,坚贞不移,赞美橘树,教诲他的学生宋玉在大节临头时,要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可见屈原的思想品格的高洁,这正是他坚贞不屈,爱国爱人民的基础。就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爱国的屈原,却遭到南后张仪等人的暗算打击,诬陷羞辱,楚怀王不辩忠奸,听信谗言,罢黜屈原。屈原正在愤怒痛苦之时,自己的学生宋玉又听信谗言,背叛了屈原,投靠南后集团,这简直是雪上加霜,痛上加痛,此等羞辱已经不能启口。泽畔行吟,屈原以陶醉于吟诗来解脱心中的悲愤痛苦,却又冤家路窄,遇到了劲敌南后,再次遭到嘲讽羞辱。屈原出离愤怒了,他坚决与投降派作斗争,大声斥责南后说,你南后嘲讽的不是我屈原,而是你自己,羞辱的也不是我屈原,而是楚国。婵娟也痛骂了南后,屈原怒斥了张仪,剧情推向了高潮。作者满怀浪漫的激情,以雷电的独白,借助风雷电的摧古拉朽的力量,摧毁黑暗和污秽,倾吐对楚国投降卖国集团的控诉和诅咒,体现了主人公的崇高的人格品质和广阔的襟怀。最后,作者没有让屈原去投江殉国,而是让他随卫士甲到陕北与农夫一同种田生活,与人民一道抗击敌人。

   历史剧《屈原》,如此说作者抒写了主人公屈原高尚的人格品质,展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不如说是作者借助歌颂屈原这个典型形象,表达他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世界正处于大动乱的二战期间,希特勒进攻苏联,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略我们中国,国民党右翼,不去抗日,反而疯狂剿杀抗日军民,汪精卫投敌卖国,助纣为虐,屠杀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时,郭沐若创作这个浪漫诗剧,其意义是非凡的。

   中国有句古话说诗言志,郭沫若的历史诗剧,当然也是言志的。他言的是在*领导下,反对分裂,反对投降,团结一致,坚持抗日的爱国之志。所以作者郭沫若处理历史剧《屈原》情节时,没有拘泥于历史,而是以艺术家的眼光,舍去了《离骚》的忧愁幽思,采用了夸张浪漫的艺术手法,呼风雨,唤雷电,以风雨雷电的摧古拉朽的力量,来摧毁黑暗的宇宙,控诉诅咒楚国的投降派,反动统治集团;他不写屈原对天发誓,明示忠君不二的心志,不写屈原忧伤痛苦投江殉国,而写了屈原远走汉北,与渔夫、钓者等人民群众在一起,躬耕垄亩,抗击秦国。这样巧妙的处理,不仅升华了主人公的人格品质,而且深化了主题,深化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的精神。

   作者郭沫若借助屈原这样的爱国主义诗人的典型,还原了屈原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现实,通过对屈原在同以南后为代表的投降派反动集团的斗争中,坚持合众抗秦,反对张仪破坏合众抗秦,怒斥反动集团迫害抗敌人士,投降敌人的罪行的事迹的描写,肯定抗敌爱国的正确,宣传爱国主义的思想,从而教育人们面对二战的残酷现实,清醒头脑,抨击怒斥国民党右派破坏抗日,剿杀抗日军民的罪行,揭露怒斥汪精卫卖国投降日本帝国主义,残害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团结一致,坚持抗战到底!

   郭沫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以中华历史上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典型形象,创作《屈原》这部历史剧,以文学的角度来写历史,虚构了一些合乎情理的情节,虚构了一些正面的和反面的人物,显升华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从而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