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对荀子《劝学》中“金石可镂”的赏析

作者:苑丁 阅读:42 次更新:2024-06-17 举报

  教了一辈子书,跟荀子的名篇著作《劝学》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劝学》这篇经典著作,用了许多贴切生动的比喻阐明了深刻的道理,令人耳目一新,称奇叫绝,我们必须准确地理清他的思维,认识他的意涵。我校内校外听了不少公开课,看了许多辅助材料,也在网上查了许多关于《劝学》一文的注释翻译,总觉得有的解释不够科学正确。

《劝学》一文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里的比喻贴切生动,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学习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对于“金石可镂”中的“金石”如何理解?很多资料上都没有说清楚,包括高一语文课本上的课文也没有标注解释,有些材料上的翻译简直就是错误的。我翻看了早年出版的一些古诗文的译本,上面把“金石”翻译解释成“金子和石头”,把“金石可镂”翻译解释成“金子和石头也能镂空雕饰”或是“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这种翻译解释都是错误的,极不科学的。

古诗文网的劝学译文和注释、《劝学》高一语文课文中的《劝学》原文、注释与翻译、新东方网、百度文库等,对“金石可镂”中的“金石”都没有注释,倒是注释了“金就砺则利”的“金”为金属,这固然是不错的,但这里的“金”字跟“金石可镂”中的“金”字绝对不是一个意思,其词性也不同。我们不能把解释“金就砺则利”的‘金’就算也解释了“金石可镂”中的“金”。这些网站对“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翻译都是“不停地雕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金石”二字没有翻译,这种投机取巧的翻译,往往给学生造成误判,认为“金石”就是金属和石头或是金子和石头。我在教学中了解到,学生受到一些资料的影响,的确是把“金石”当成“金子和石头”来理解的。这样以讹传讹,几十年都传下来了,何时能了结呢?

我认为高一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后面和网上的一些资料没有对“金石”加以注释,或者是一时的疏忽,定然会使人产生误解。“金石”二字必须解释清楚。如果把‘金石’还当“金石”讲,就取它的愿意,“金,钟鼎;石,手碑、碑石也”。如果当金属和石头讲,看来是把“金石”当作联合词组中的两个名词组合的联合词组,这样来解释“金石可镂”是不确当的。至于那些译著资料上,把“金石”解释成“金子和石头”,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显然也是把“金石”当成两个名词组成的并列的联合词组,这样用在“金石可镂”的句子里是不确当的。

我认为,荀子这样的大师级的人物,他在他的经典名著中是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大家知道,《劝学》里的这两句话是对称的,“朽木不折”对“金石可镂”,“朽木”中的“朽”是用来修饰“木”的,译作腐朽的木头;“金石”的“金”是用来修饰“石”的,当坚硬牢固讲,应该解释成像金属一样坚硬牢固的石头。“朽木”对“金石”,“朽”和“金”都是形容词,修饰语,“朽木”和“金石”显然都是前偏后正的偏正词组。“金”作为“牢固”讲的例子很多,如“心如金石”、“金城千里”、“金城汤池”等等。这些成语中的“金”,都有牢固、坚固的意思。我想,“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应该这样翻译,如果刻刻停停,那么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刻个不停,即使像金属一样坚硬牢固的石头,也能缕空雕饰。如果我们这样深入浅出地分析讲解,学生容易掌握,印象深刻,会永记不忘。

多少年来,我所接触的人,所查阅的资料,对“金石可镂”的解释都是模糊的,我们要能准确理解翻译古典文句,不仅要从字面上去判断理解,还要联系前后文,分析语法修辞,推敲出准确的解释,作出正确的翻译。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