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麓山一闲人《金瓶梅》读书笔记
许多人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耳熟能详,实际上,在明末,“四大奇书”的说法更为盛行,其中一部便是《金瓶梅》,而非清代的《红楼梦》。《红楼梦》广为人知,《金瓶梅》却鲜有人问津,这是为何呢?
《金瓶梅》,兰陵笑笑生著,成书时间大致在明万历至崇祯年间。自问世以来,它便被视为“淫”书,无论是明清两朝,还是当今时代,四百年来其出版与发行都受到严格限制。不可否认,书中存在大量且细致的淫秽描写,极易撩拨人的欲望,引人产生不当遐想,对个人、家庭乃至国家和社会都可能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使得《金瓶梅》难登大雅之堂,普通读者更是对它敬而远之。
然而,作为一部长篇文学巨制,它生动描绘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成功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在语言文学艺术方面,其成就完全可与明末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相媲美,无愧“四大奇书”之名,不应被简单贴上“淫秽之书”的标签。
众所周知,《水浒传》以英雄豪杰为主人公,尽显他们快意恩仇的豪迈人生;《三国演义》围绕王侯将相展开,将王权争霸中的权谋智计展现得淋漓尽致;《西游记》以妖魔鬼怪为叙事对象,讲述了神魔妖佛的神奇本领。而《金瓶梅》却独树一帜,它以普通百姓为描写对象,刻画他们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虽然故事假托于大宋年间,展现的却是明代社会生活的全貌。书中所写清河县西门府及与西门家相关的人物多达 600 余人,这些人物以“官商”为一体的西门庆为核心,包括妻妾丫鬟、小厮帮佣、妓女媒婆、食客泼皮、郎中蛊者、尼姑道士、贩夫走卒等。他们的生活需求、生命欲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欲纠葛、争斗冲突,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直观的画面,宛如一幅明代社会各色人物的 “清明上河图”。
从另一个角度看,《金瓶梅》深刻揭露了当时官场的腐朽黑暗。从清河县、东昌府直至京城庙堂,所有官宦的所作所为都令人不齿,既有地方基层官吏的淫威贪婪,又有州府中层官员的巧取豪夺,更有京城高官的卖官鬻爵,堪称一部生动的官场现形记。显然,《金瓶梅》绝非仅仅是一部“淫”书,而是一部别具一格、全方位展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鸿篇巨著,是一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清初的张竹坡率先为《金瓶梅》翻案。他曾言:“圣贤著书立言之意,固昭然于千古也。今夫《金瓶梅》一书作者,亦是将《褰裳》《风雨》《箨兮》《子衿》诸诗细为摹仿耳;”“今我辟邪说而人非之,是非之者必邪说也。若不予先辨明,恐当世君子为其所惑。” 他极力称赞 “《金瓶梅》是大手笔,却是极细的心思做出来的”。张竹坡从文学传承和创作意图等方面解读并捍卫这部作品,以对抗当时可能存在的偏见与误解,为后人研究解读《金瓶梅》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其成果便是《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
鲁迅先生对《金瓶梅》同样给予了极高评价。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道:“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幻之情,随在显见,同时说部,无以上之。”今人田晓菲盛赞:“当读到最后一页、掩卷而起的时候,竟觉得《金瓶梅》实在比《红楼梦》更好。” 她在《秋水堂论金瓶梅》中写道:“《金瓶梅》直接进入人性深不可测的部分,揭示人心的复杂而毫无伤感与滥情,虽然它描写的物质生活并没有代表性,但是这部书所呈现的感情真实却常常因为太真切与深刻,而能够令许多心软的、善良的或者纯一浪漫的读者难以卒读。”由此可见,《金瓶梅》并非“淫”书,而是一部反映社会生活的“愤懑之作”(张竹坡语)。
一部《金瓶梅》,若仅从情色性欲的角度去阅读,或许能获得一时的感官刺激,但最终只会让人感到不痛快。因为它深入到人世间的琐碎与苟且,在肉体与性欲之间展现了人对生活的需求、渴望乃至某种追求,而几乎所有的主人公最终都走向了死亡,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所以,有人称它为一部死亡之书,这绝非虚言。曹雪芹说《红楼梦》是“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欲说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金瓶梅》虽没有《红楼梦》那般华美的情愫,却有着对世事、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曲折的故事以及挫折磨难,是无法写出这些世间的是是非非、点点滴滴的。“大手笔”、“极细的心思”成就了这部伟大的愤懑之作。一部八十多万字的《金瓶梅》,又有谁能真正参透其中的奥秘呢?
《金瓶梅》流行版本主要有词话本和绣像本。词话本又称万历本,说唱笔调显著,生活气息浓郁,文字相对粗陋,一般被认为是原始文本;绣像本又称崇祯本,诗词颇为讲究,文字极为精细,通常被认为是经过文人和出版商在万历本基础上增删修订而成。张竹坡在绣像本的基础上进行评点批阅,出版了《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使得《金瓶梅》在文化人群体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即便如此,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普通读者至今仍很难接触到这部作品。
笔者向来热爱文学,六年前偶然获得绣像本,后来又得到词话本,继而寻到“张批本”,反复阅读后爱不释手。初次阅读《金瓶梅》,往往会因其露骨的性行为描写而心潮激荡,凡夫俗子体内的激素也会随之躁动;又读时,便会深感其虽以性欲性爱为主线,却展现了明末清河老百姓真实的社会状况,在古典小说中无出其右者;反复研读后,会为小说中各式各样人物的命运及结局而感叹,仿佛每个人都在生死边缘挣扎,苟延残喘,越发觉得这是一部 “愤懑” 之大作;再读之,更是会为其精湛的文学手法所折服,宏大的构思、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民间语言以及多样的写作技巧,无不令人赞叹。在《金瓶梅》里,读者不仅能看到各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生动的人物动作,还能发现书中丰富的细节、精妙的伏笔、自然的衔接与巧妙的照应等,其中许多高超之处难以言表。基于个人的感悟与体会,笔者遂以原始词话本为蓝本,参考绣像本,寻章摘句,开启了《金瓶梅》读书笔记之旅。经过六年多的时间,积累了近百万字的读书笔记。这些笔记皆是基于个人的感受、洞见与思考而成,谈不上是专业研究,也没有固定的章法,读到哪里,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回头审视,也觉得颇有一番趣味,故而将其系统整理出来,形成了现在“微缩版”的《金瓶梅》100 回,冠名为“麓山一闲人《金瓶梅》读书笔记”在公众号上陆续发布,旨在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些帮助,为推广普及《金瓶梅》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以下是每一章回读书笔记总纲目:
引言。《金瓶梅》每章皆为两两标题,正如张竹坡所说,“意在写两事”。但实际上,很多章回所涉之事不止两事,有三事、四事、五事,甚至九事、十事……, 两两标题并不能涵盖所有内容。因此,笔者首先重新拟定一个标题,表明笔者的观察视角与关注重点,其次简单概括本回的主要故事,使读者对情节有个大致了解,再次围绕主题故事对全回做一个小结。
1、主题故事。《金瓶梅》的写法类似日记,主要以时间为线索,故事性相对较弱,有些章回甚至纯粹是平铺直叙。然而,仔细研读后,发现每一回都能提炼出一个核心或主题故事。为最大程度保留原著风貌,这些故事大多选用原文,并适当添加连接语言,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再进行适当的评点分析,以便未读过原著的读者也能了解大概内容。
2、精彩分享。众多学者对《金瓶梅》赞叹有加,其中不乏精彩片段,或人物描摹栩栩如生,或写景状物精妙入微,或个性化语言独具特色,或人物对话妙趣横生,或段子笑话诙谐幽默,或幽默调侃恰到好处。笔记将这些精彩之处分为:1)简笔画像;2)只言片语;3)语言解读;4)精彩片段。
3、一家之言。《金瓶梅》虽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其瑕疵也不容忽视,其粗糙之处常遭人诟病。例如,章回标题不对称、内容前后不对应、文字不够精准、有些情节失真等。笔者就个人所发现疑惑或不解之处,提出一些问题或质疑,此为其一。其二,《金瓶梅》中有许多诗词,尤其是回前诗,与章回内容联系紧密,笔者有选择性的进行分析。其三,《金瓶梅》主要有两个版本,历来评价褒贬不一,笔者就两本的明显不同之处进行了简单比较,以供读者参考。其四,《金瓶梅》人物众多,笔者选取主要、重要、特别的人物,对其性格特征进行分析。其五,针对《金瓶梅》中某些不合情理之处,笔者提出个人的看法或见解,亦或展开探讨。
在历来的 “金学”研究中,有诸多关于《金瓶梅》含沙射影的传说,也有不少研究考证称“确有其人”“确有其事”。在此,笔者申明,此笔记并非专业的“金学”研究,也无力探究这些说法的真假,仅将《金瓶梅》视为一部文学作品。网络上关于《金瓶梅》的研究文章众多,笔者虽也阅读了不少,但为避免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基本上未予采纳。
田晓菲说:“《金瓶梅》是完全意义上的‘成人小说’:一个读者必须有健壮的脾胃,健全的精神,成熟的头脑,才能够真正欣赏与理解《金瓶梅》,能够直面其中因为极端写实而格外惊心动魄的暴力 —— 无论是语言的,是身体的,还是感情的。” 笔者认为,凡读《金瓶梅》者,首先要摆正心态,切不可有猎奇心理,文本中涉及大量性描写,性乃人之本能,并无特别之处,阅读时应保持淡然。其次,读书是为了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阅读文学作品更多是在闲暇之时,或是为了学习欣赏,或是为了修身养性,可谓开卷有益。《金瓶梅》词话作序者东吴弄珠客说得好:“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也。”这四类读者,一类可成佛,二类可为人,三类不可取,四类则自甘堕落。若要说还有其他类型的读者,或许就像笔者这样的痴迷者。这算不上研究,只是个人的读书笔记及感受,仅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去审视其文学成就与贡献,倘若能对后来的读者有所帮助,那便是莫大的荣幸了。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