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韵的起源、改革与发展(修订版)
声韵的起源、改革与发展(修订版)
文/李尚一
前言:
诗词声韵的改革,是诗词继承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华诗词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由国家颁布有关的音韵书籍,就像《唐韵》《宋韵》一样均由唐朝宋朝颁布实施。在国家《十三五期间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实施意见》中我们看到:“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大众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语音相协调。
各朝各代的音韵学家,都会对古韵今声做一番探讨和研究,以适应当时当地语音发展的需要。诸如元代人熊忠著《古今韵会举要》,明代人陈第著《毛诗古音考》,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语音发展的时地观。为了理清中华诗词文化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声韵发展史的来龙去脉,笔者在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后,于2016年1月编写了《声韵的起源、改革与发展》一文,此后又于2019年6月易稿,并发布于各大网络媒体,对诗词爱好者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这对中华诗词文化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然,由于2019年11月1日《中华通韵》的颁布实施,声韵的发展又迈出了可喜可贺的关键性一步,因此,本文三易其稿。
一、声韵基础知识
1、声韵的概念:
在汉语音韵学中,常常将音节的构成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即我们常说的声韵调。所谓声、韵、调,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简称声韵。而在诗词中是指声调和押韵。声调即指平仄;押韵即指句尾的用韵,乃诗词尾句必须用含有相同韵母的字叫做押韵。而句尾押韵又有平仄之分。格律诗词的平仄韵律要遵守诗词的格律。古诗(古风)不同于古体诗(近体诗),平仄格律就没那么严格了。
音韵学揭示了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以普通话为例,也只能以普通话为例(其他没学),它有 22 个声母, 36个韵母, 4 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引自《音韵学概要》)。这就是发音规律。韵书即声韵书籍,她是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而诞生的。在我国历史上,写诗、填词、作曲,不同时地就有不同的用韵标准,这就是依据不同时地的发音规律而形成的韵书。
2、声韵的类别:
声韵分两大类:一是平声,一是仄声。平声即阴平、阳平,也就是我们学过的一声和二声。仄声是上声、去声,也就是我们学过的三声和四声。押阴平、阳平的是平声韵,押上声、去声的是仄声韵。这里没有入声,这是因为在叶圣陶领导下,有魏建功先生等十余位音韵专家编撰的第一部《新华字典》于53年面世。56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的中央文件。大凡1948年以后出生的人们都学普通话,没学过入声,因而不会读,也就成了现实。至于个别地方的方言中有入声,那就另当别论了。诗词用韵决不能以方言入韵。
二、声韵的发展史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中成长壮大。大到宇宙,小到细胞,无不如此。声韵也概莫能外。朝代之更替,地域之变化,语音之演变就决定了声韵的变迁。邓小平曾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没有进步就没有升华。不符合时代和地域需求的东西一定会被淘汰,这是无容置疑的。对声韵而言,我们应该树立前人语音的时地观,批判性地接受的传承观,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1、《切韵》的诞生
经过查阅大量有关声韵的书籍和各家论述,笔者以为:传统音韵学始于三国魏人李登的《声类》,从而为以后的四声学打下了基础。直到西晋时期由声韵学者吕静根据声律论,结合李登的《声类》,编纂了《韵集》,使声韵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南史·陆厥传》“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榖,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也就是说由沈约、谢朓、王融、周颙等八大声韵学者,根据当时的字音字调,经过大量的搜集和研究,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并提出了《四声学》,而且由周颙始创《四声切韵》(已佚)。四声是声律论提出的前提和基础。
从此,由庾信、徐陵、谢灵运、谢朓等创作一些绮丽诗歌,当时称为“庾徐体”。在两晋时期,由陆机、潘岳、左思、谢道韫、陶渊明等人的实践下,《四声切韵》便兴隆起来了,并创立了诗歌的“永明体”。随着隋朝的统一,由隋代陆法言等八人开始,在西晋吕静《韵集》的前提下,编纂完成了《切韵》,这就是声韵书籍的最早起源,也是韵书之祖。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
2、《唐韵》的诞生
继《切韵》之后,619年隋朝灭亡,此后由唐人孙愐根据当地的语言环境,对《切韵》进行了修改完善,编撰出版了《唐韵》,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后,并确立为唐代官韵。但原书已佚失。这就是对《切韵》的改革、继承和发展。据清朝人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所录唐元和年间《唐韵》的序文和各卷韵数的记载,全书5卷,十部共195韵。与稍早的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同,其上、去二声都比陆法言《切韵》多一韵。对《切韵》而言,《唐韵》就是当时的新韵,且没有实施“双轨并行”。诗人们无不欢呼雀跃,当然也有反对之声。陈子昂先生力挺《唐韵》,为唐诗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由初唐四杰开启了唐诗的辉煌。
3、《广韵》和《集韵》的诞生
由于北宋王朝对诗词文化无比重视,北宋人陈彭年先生等奉诏,结合北宋时期的语言环境,把《切韵》和《唐韵》进行了比较,系统归纳,并加以改进,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定名《大宋重修广韵》。刊印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简称《广韵》,这是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广韵》以四声分为206韵,其中包括平声 57韵(上平28韵,下平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仅隔31年于公元1039年,北宋人丁度等根据北宋的时音,奉诏依据《广韵》又进行了改进并编撰出版了《集韵》。需要指出的是,《广韵》和《集韵》的语音系统没有发生改变,只是收入的韵字多少不同罢了。此时的《广韵》要比《唐韵》多出了11韵,而且使韵部变窄了。对《唐韵》来说,《广韵》就是当时的新韵,而且没有实施“双轨并行”。难能可贵的是,在《广韵》之前,颇多著名诗词都是《唐韵》所生,尤其是格律诗。
4、《平水韵》的诞生
北宋灭亡后,南宋人又根据南宋的地域音序和当时的语言系统,对《广韵》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编撰出版了《平水韵》。据查:《平水韵》由谁编撰说法不一:一说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编写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此书写成或刊刻于宋淳祐壬子年(1252年),因而书名冠以“壬子”。此书今已不存,元代熊忠著《古今韵会举要》便依据此韵书,并有简略说明,使我们对其情况有了初步了解。《礼部韵略》是根据用例归并而成,共有107韵; 一说金人江北平水人王文郁编写了《平水新刊韵略》,简称《平水韵》定为106韵, 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礼部韵略》和《新刊韵略》的区别只在于上声的“拯”、“迥”两部合并与否,其余的完全一致,包括语音系统。
对《广韵》而言,《平水韵》就是当时的新韵,以雷霆万钧之力对《广韵》做了大手术,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这是当时诗词文化的巨大进步,为诗词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且没有实施“双轨并行”。因为将《广韵》206韵改革为《平水韵》的106韵,这对当时的诗词文人来说就是一大福音。然,反对声依然不绝于耳。至元朝初期,阴时夫根据当时的语言系统,编著《韵府群玉》也是106韵,也把名称定为《平水韵》,由朝廷颁布为科考韵书。明代以后科考仍沿用《平水韵》。在这之前,唐朝人的著名诗篇,北宋人的著名词作,没有一个按平水韵写的。这就是历史。
5、《中原音韵》的诞生
众所周知,唐诗宋词元曲,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经典。在南宋末年,中原大地大部分在金辽的统治下,随着蒙古族铁木真的崛起,联宋灭金,征西夏、降西辽,直至忽必烈灭宋,统一了中原大地,于1271年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后,人们的生活逐步安定下来,诗词用韵由元朝初期的阴时夫编著的《韵府群玉》也定名为《平水韵》而被朝廷颁布为科考韵书。然,各地的戏曲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随之出现了作曲家用韵不一,难以交流的现象。所以,在元代周德清(1277年-1365年)的努力下创作完成了的戏曲(北曲)曲韵著作,成书时间在元朝建立53年后即1324年,名称为《中原音韵》。
《中原音韵》成书后,戏曲作曲、唱曲都有了规范,促进了戏曲(北曲)用韵的统一。《中原音韵》以当时北方实际语音为标准,因而此书是研究近代以北方音为主的普通话语音的珍贵资料,且在汉语语音史上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中原音韵》的伟大之处在于废除了入声,又把平声分为阴、阳两类,归并旧韵为东钟、江阳、支思、齐微等19部,已接近于今北京音。但是,《中原音韵》的弊端在于更音变调字,韵部混乱,同音分列的仍就存在:混韵的如四、六;同音分列的如七和十七,八、九、十、十八和十九,十二和十四。这些弊端与国家现代语音系统不相符合。
《中原音韵》分两卷三部分。前卷为韵书,后卷为《正语作词起例》、《作词十法》。
中原音韵目录
一 东钟(ong韵)
二 江阳(ang韵)
三 支思(-i韵)
四 齐微(i、ei、ui韵)
五 鱼摸(ü、o韵)
六 皆来(ie、ai韵)
七 真文(en韵)
八 寒山(an韵)
九 桓欢(uan韵 )
十 先天(ian韵)
十一 萧豪(ao韵)
十二 歌戈(e韵)
十三 家麻(a韵)
十四 车遮(e韵)
十五 庚青(eng、ing韵)
十六 尤侯(ou韵)
十七 侵寻(in、un韵)
十八 监咸(ian韵)
十九 廉纤(ian韵)
6、《词林正韵》的诞生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孕育、诞生、成长、衰败的过程。《词林正韵》也不例外。
《词林正韵》出自何人呢?答案自然是清朝人戈载 (1786-1856),字顺卿,一字瞍甫、孟博,号宝士,又号润卿、双红词客、山塘词隐。戈氏世袭家学,尤擅倚声之词。戈载曾任嘉庆年间的国子监典籍,后弃官不做,以词学终老。他在诗词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林正韵》出自何时?确切的诞生时间是道光元年(1821年)第一次印刷面世。戈载弃官后,他把《平水韵》进行了大规模的归类合并。即由《平水韵》的106韵(其中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归纳为十九个韵部,其中平、上、去三声为十四个韵部,入声为五个韵部,计十九个韵部。这就是戈载所说的“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其实就是依据《平水韵》并参酌著名词作改编归类而已。
既然“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这就说明在这之前唐宋诗人填词没有一个是按《词林正韵》填写的。唐宋诗人究竟是按什么韵律进行填写词作的,后人无法考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唐韵》和《平水韵》依然可用于填词。故而唐人填词是在公元732年孙缅所攥《唐韵》的基础上予以调整后,并结合当时当地的语言环境而填词。而宋人在1008年前依据《唐韵》结合当地当时的语言环境而填词;1008年后依据《广韵》到1252年间,这200多年间结合当地当时的语言环境而填词;自1252 年后宋人依据《平水韵》结合当地当时的语言环境而填词;直至1821年前,即近600年时间词人们都是依据《唐韵》或《平水韵》,并结合当地当时的语言环境而填词。这就是人们的改革精神。
《词林正韵》在道光元年(1821年)诞生之时,却被视为异类,这对《平水韵》而言就是新韵了,作词上且没有实施“双轨并行”,却受到了大肆攻击,污蔑之词甚嚣尘上。由于《词林正韵》扩大了用韵范围,而且也符合宋词大部分用韵的范畴,故,填词者便慢慢接受了她,而且影响到清末后期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填词论韵之士。至今被词家奉为圭臬。然,这十九部大部分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 因为宋人填词用的是《平水韵》,而且没有韵部调整后的韵书,词人只依据当时的读音而进行创作。因此部分词作的韵格不符合《词林正韵》。故,《词林正韵》只是个名称而已,非正韵。有人却拿这个名字来攻击今韵(新韵和通韵)的实施,实在可笑。在清朝1821年前,所有著名词作都没按《词林正韵》填制。《词林正韵》虽然大刀阔斧的更革为十九个韵部,但,所面临的困惑是,不符合当代国家语言系统,即不符合当时当地的语音诵读。因此,奉劝那些痴迷者该醒时不醒则被弃。
7、《诗韵新编》的诞生
《诗韵新编》于1965 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十余年后,于1978 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略作修订,并刊印发行。1984年再次修订,1989年10月第二版印行。《诗韵新编》编有十八韵、十三辙。修订后的《诗韵新编》只取十八韵,具体是平声韵18韵,仄声韵26韵(上去声18韵,入声8韵)。并配有《通押后的十八韵与十三辙对照表》。且列入了大学文科教材,影响颇深。
应当肯定的是,《诗韵新编》是依据普通话语音,参考《中华新韵》十八韵编定的现代韵书。岳麓书院曾表示“不须拘守旧韵书,尽可灵活运用《诗韵新编》等新韵”,也就是倡导摈弃盲目守旧的观念,与时俱进的采用更加符合现代汉语发音习惯的“宽松的押韵”方式。《诗韵新编》对《平水韵》而言就是新韵了,也没有人提出实施“双轨并行”。
然而,尽管《诗韵新编》明确宣称“以普通话语音为标准”,要命的是《诗韵新编》保留了入声,严重偏离了普通话语音,把诗词用韵引入了歧途。
十八韵韵部表:
一麻,新华字典里的韵母 a、ua、ia 同属一个韵部。
二波,韵母 o、uo。
三歌,韵母 e。
四皆,韵母 ie、ue。
五支,韵母 i (属 zh、ch、sh、z、c、s 声母,与七齐有别)。
六儿,韵母 er。
七齐,韵母 i (属声母 b、p、m、f、d、t、n、l、j、q、x、y,有别于五支)。
八微,韵母 ei、ui。
九开,韵母 ai、uai。
十姑,韵母 u。
十一鱼,韵母 v。
十二侯,韵母 ou、iu。
十三豪,韵母 ao。
十四寒,韵母 an、ian、uan。
十五痕,韵母 en、in、un、vn。
十六唐,韵母 ang、uang、iang。
十七庚,韵母 eng、ing。
十八东,韵母 ong、iong。
从韵部表中看,《诗韵新编》没有列出入声。这就是因为所有新中国出生的人,都没有学过入声,而且曾宣称“以普通话语音为标准”,怕引起国人的反对。因此,《诗韵新编》的主笔就把它从目录里删去,却在内容中刊出了。曾经被教育部承认,这一行为,为中华诗词声韵改革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8、《中华新韵》的诞生
《中华新韵》分为十八韵和十四韵。
①先说《中华新韵》十八韵。借用杨发兴所著《中华今韵》修订版中由王同兴先生的序言:“名义是民国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编定的,实际是国语推行委员会委员黎锦熙、魏建功、卢前对《国音分韵常用字表》(即黎锦熙、白涤洲 所编的《佩文新韵》)的修订。1941 年 10 月由行政院核定公布,而实际印刷发行则在 1942 年秋季。以后又有《增注中华新韵》版本发行。”
“1913 年,民国教育部读音统一会(后来经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而为国语推行委员会)制定了《注音字母》,决定推行国语,确定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但为了照顾南方方言,在声母上保留了尖音与团音的区分,在声调上保留了入声。由于这是一个折中而非单一的的语音系统,无法通行。于是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经过讨论,决定取消尖音与入声,从而确立了完全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新国音,公布了《国音常用字汇》,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果,时在 1932年。黎锦熙、白涤洲依据《国音常用字汇》编成《国音分韵常用字表》,黎锦熙又将此表交由北京佩文斋于1933 年出版,书名也改为《佩文新韵》。”
“《中华新韵》和《佩文新韵》(《国音分韵常用字表》)都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立韵十八部,但是韵目名称和排列次序不同;更大的不同是《中华新韵》在韵字下系有简单的注释和常用的词语(包括顺序和逆序),成为真正的韵书。《中华新韵》的十八个韵部依次是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六儿、七齐、八微、九开、十模、十一鱼、十二侯、十三豪、十四寒、十五痕、十六唐、十七庚、 十八东。应当说,这十八韵部的分立是正确的,奠定了现代汉语诗韵的基础,功不可没。”(引自《中华今韵》序言)遗憾的是,由于民国年间的军阀混战,《中华新韵》十八韵,未能实施,也就不了了之。
②《中华新韵》十四韵。新中国成立后,诗词界很多有识之士不断呼吁声韵改革,而且毛泽东主席也曾在1957年1月14日,同臧克家、袁水拍谈诗时说:“关于诗,有三条:(一)精炼,(二)有韵,(三)一定的整齐,但不是绝对的整齐。……要编一本现代诗韵,使大家有所遵循。”因此,时隔近五十年后,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在2003年8月第十七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及9月中华诗词学会济阳工作会议的主题报告中指出:“《21世纪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提出以普通话作基础,实行声韵改革。这是从语言发展现状出发,获得最大诗词的效果,这是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必要措施。《中华诗词》杂志去年公布了两种声韵改革简表,一边试行,一边听取意见,准备经过认真研究,综合为一种试行简表。”孙轶青会长并且在《中华诗词》杂志上发表了《论格律诗词声韵的改革》的文章。从此,拉开了声韵改革的大幕。
所以,由中华诗词学会原副会长赵京战先生牵头,于2004年参照赵元任1922年编撰的《国语新诗韵》,以及黎锦熙1941年编著的《增注中华新韵》十八韵,整理编辑出版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称《新韵》。并发表于《中华诗词》杂志2006年第六期,并予以试行。《中华新韵》对《平水韵》和《词林正韵》来说就是新韵了,并由中华诗词学会定为“双轨并行”。
韵部划分以国家现代语音系统和《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6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如下:
①麻 a ,ia ,ua
②波 o ,e ,uo
③皆 ie ,üe
④开 ai ,uai
⑤微 ei ,ui(uei)
⑥豪 ao ,iao
⑦尤 ou ,iu(iou)
⑧寒 an ,ian ,uan ,üan
⑨文 en ,in(ien),un(uen),ün(üen)
⑩唐 ang ,iang ,uang
⑪庚 eng ,ing(ieng),ong(ueng),iong(eng)
⑫齐 i , er ,ü
⑬支 -i(零韵母)
⑭姑 u
9、《中华今韵》的诞生。
湖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杨发兴老先生根据发音原理对韵部进行了细化,经过两年的日以继夜,编纂出版了《中华今韵》,于2006年4月由中华诗词出版社出版。对于行将九十的老人来说,这是一部超过百万字的鸿篇,耗费了大量心血,怎不令人肃然起敬!八年后即2014年,对《中华今韵》进行了修订,同年杨发兴老先生结识了王同兴先生,并为修订版题序。于2015年6月再次刊印《中华今韵》,共十九韵。《中华今韵》和《中华新韵》十四韵的差别在于细化了韵部,单列了er韵。
《中华今韵》十九韵韵部表如下:
①啊( a,ia,ua )
②喔( o,uo ){可与三鹅通押}
③鹅(e) {可与二喔通押}
④衣(i){可与五迂通押}
⑤迂(ü){可与四衣通押}
⑥乌(u)
⑦耶(ê,ie,üe)
⑧儿(er)
⑨思(-i [前]只与声母z,c,s相拼){可与十知通押}
⑩知-i [后] 只与声母zhi,chi,shi,ri相拼{可与九思通押}
⑪哀(ai,uai)
⑫欸ei,ui(uei)
⑬熬ao,iao
⑭欧ou,iu,(iou)
⑮安an,ian,uan, üan
⑯恩en,in,(ien),un(uen) ün(üen)
⑰昂ang,iang,uang
⑱亨eng,ing,ueng{可与十九轰通押}
⑲轰ong,iong {可与十八亨通押}
笔者认为,《中华今韵》是当今最符合国家现代语音系统的一部诗词用韵标准书籍。从上表看,如果通押合并,那么,《中华今韵》就是十五韵了。也就是说把《中华新韵》中的er韵设为单独一个韵部。当然,她只是个人编撰的一部韵书,实施起来具有特别大的阻力。不过笔者基本是按此韵书来写诗填词的。《中华今韵》,尤其是九旬的杨发兴老先生,为推动中华诗词的声韵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令世人佩服。
10、《中华通韵》的诞生。
《中华通韵》的诞生可谓是走过了九九八十一难,像唐三藏西天取经一样,不可谓不磨难,不可谓不壮观。
在《中华新韵》试行期间,涌现了大批积极响应者,同时也涌现了大批反对者,并把《中华新韵》十四韵说成是魔鬼怪物、凶神恶煞。改革声此起彼伏,反对声彼伏此起。直至十二年后,令我们兴奋的2016年来了。2016年九月份国家语委在宁夏召开了推广普通话60周年宣传周活动。是年11月中旬,国家语委在京召开了2016年度重大科研项目“中华诗词新韵研究”课题立项研究会。之后,由专家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2018年3月"中华诗词新韵研究"课题结束,书名定为《中华通韵》简称《通韵》,并由国家教育部宣布试行。于2019年3月国家语委又通过了严格审核,且于2019年11月1日由国家语委郑重颁布,具有权威性的《通韵》隆重诞生了!
《通韵》的面世,这对诗词创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对贯彻落实《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促进中华诗词文化传播、满足当代诗词创作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就是中华诗词的法律性文件,这就是中华诗词文化的巨大进步,并彰显了国家意志。
中华通韵韵部表:
韵部 韵母
一啊 a ia ua
二喔 o uo
三鹅 e ie üe
四衣 i -i
五乌 u
六迂 ü
七哀 ai uai
八诶 ei ui(uei)
九敖 ao iao
十欧 ou iu
十一安 an ian uan üan
十二恩 en in un ün
十三昂 ang iang uang
十四英 eng ing ueng
十五雍 ong iong
十六儿 er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通韵》也不例外。笔者认为美中不足的地方是韵部划分上,i和-i、e和ie的合并。韵部的划分应遵循发音原理,把二者合并为一个韵部有偏颇之嫌,因二者发音原理完全不同。-i是整体拼读音节,而i是单韵母拼读音节;e是单韵母拼读音节,而ie是整体拼读音节。因此,笔者认为稍有不足。另外有争议的地方是e和0的拆分,笔者认为按发音原理而言是完全可以的,并非是走了回头路。两种今韵比较后发现,相同之处在于都取消了入声字,纠正了混乱韵部,合并了相同韵。她们的区别在于《通韵》进行了细分,增加了两个韵部,而《新韵》则只有14个韵部,用韵较宽。但也存在不尽人意之处。《通韵》严格按照韵母的书写形态划分,更加细化了,却忽视了合理性。既使存在不足也绝不是反对实施的借口。任何事物都不会也不可能会一蹴而就,要在实施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然,某些诗词学会仍然在走钢丝,实施“双轨制”。而且诗词高级培训班仍用古韵教学,这是在践踏国家意志。虽然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却是大大的抑制了《通韵》的实施,或把《通韵》边缘化,至少要拖延数十年或者更长时间不能实现中华诗词的春天。从当前的诗词微群来看,今韵仍在受到严格的限制,甚至个别省市诗词机构开展诗词比赛只限古韵参加。这不是危言耸听,事实就是如此。
最后,对声韵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一下。
其一,诗词的社会功能在于兴观群怨,且决定了声韵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毛泽东曾与梅白谈诗时,多次指出,诗词要发展,“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诗词一是激发人的意志,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二是针砭时弊,振兴民族精神;三是弘扬正气,使国家民族兴盛起来。创作诗词不论是婉约还是豪放,不论是说理还是抒情,都是让读者念的。读者读不出韵味来,那就不感兴趣,也就失去了诗词的功能。
其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一个民族的兴旺与否,与语言能否沟通交流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南腔北调的语言会使经济受到阻碍,这是不争的事实。你说广东话,他说闽南话,双方都不理解,买卖就不能做了,买卖不能做,经济就停滞不前,社会就不能发展,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如何复兴?不论是语音研究、学校教育、广播电台、电视台都必须以普通话为准。现在全国各地的绝大部分诗词培训机构仍用古音(古韵指切韵、广韵、平水韵、中原音韵、词林正韵等旧韵)去上课,尤其是在学校的诗词课培训竟教学古韵,这不是在祸害中华诗词文化的未来吗?没有哪一个广播电台、电视台用古韵去广播,也没有那个级别党的喉舌出版物要依古韵,只能且只有用国家现代语音系统,才符合国家要求,符合民族的需求。国家教育部与2014年秋季进行了普通学校教师全部用电脑录音进行了严格考核,凡达不到国家要求者,一律扣发相应的职级工资。这也说明,声韵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三,在于将来与世界文化接轨。中国孔子学院已遍布世界各地,均为普通话教学,2019年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也有国际友人参加。难道让世界友人,学了普通话再去学古韵吗?有些人竟然提出为了学习古典诗词必须学习古韵(研究人员应该如此),外国人也如此吗?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还有个别人竟拿华侨和台湾说事,更有甚者以传统文化为借口,以阻止《通韵》的实施。试问,人类初期的钻木取火、石斧、石刀,农耕时期的甲骨文、金文,还能继续用吗?
古人用古韵,今人用今韵,这才符合历史潮流。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说:“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历史车轮永远向前,绝不会倒转。现在普通教育中的语文教材里的唐诗宋词都是必须按普通话教学。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到2020年,小学阶段,古诗词增加到了128篇,增长了87%;中学阶段,每一个年级的古诗词为40篇左右,增长了51%;高考诗词必考篇数也增加到了72篇。由此不难看出,国家对国学的重视程度。如果把诗词纳入高考之中,中华诗词的春天已经不远了,随之会产生一个超越唐朝的时代了。
经典诗词,不论是以景抒情,还是状物抒情;不论是间架结构,还是布局谋篇;不论是浓淡虚实,还是疏密离合,都应该是绝佳作品。然而,诗词的感染力与阅读具有很大的关系,而且与音韵的平仄结构及音节有着巨大的关系。诗词本来就有音乐性,情绪再高昂,如果音节的起伏无序,不能抑扬顿挫,那么,诗词的感染力和韵味就会逊色。正如获得“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的霍松林教授所说:“在讲普通话的人已经很多,而且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仍用旧声韵,即使作出的是严格的‘正体’,完全符合平仄格式,而用普通话的读音吟诵,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不合格式,也就丢掉了律绝固有的音乐美。”(《试作新声新韵律绝的体验和感想》,《中华诗词》2004年第1期)因此,这就是诗词声韵改革的根本原因之一。可见古韵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一言以蔽之,《中华通韵》的诞生,势在必行。绝不会因为所谓某些“专家”的反对,就废除了《通韵》,国家也绝不会把中华诗词文化的发展当做儿戏。否则,国家也就不会大费周章进行了三年的“中华诗词新韵研究”,并由国家语委郑重颁布实施了。今后国家必须采取措施,象唐宋时期那样把《中华通韵》规定为高考韵书,这样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人心,才能迎来真正的中华诗词的春天。否则,会遥遥无期,甚至成了聋子的耳朵——摆饰。诗词声韵改革具有划时代意义,更具有独到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1谢纪峰编著《音韵学概要》1992年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2苏俊祎编著《中国诗词文化》2014年时事出版社出版
3杨发兴编著《中华今韵》2015年中华诗词出版社出版
4李新魁编著《中原音韵音系研究》1983年中州书画社出版
5李尚一编著《自然界里生诗韵》2022年中华金城出版社
2016年1月初稿,2019年6月二稿,2023年6月三稿。
上一篇: 再题七十二被度
评论[2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