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千年古镇黄陂站

作者:刘继智 阅读:14 次更新:2025-01-07 举报

                               话说黄陂栈


                                                   刘继智


 


        从河南罗山县向南,不足一百里处,便是鄂北重镇宣化店,再向南二十多里路,便是江淮分水岭,分水岭以北,属于淮河水系,水往北流;分水岭以南,属于长江水系,水往南流。过去,这里是鄂豫两省分界线,1933年1月,当时的国民政府为了加强大别山的统治,分割罗山、孝感、黄安、黄陂一部分土地设礼山县,靠近分界岭的河南罗山县和湖北黄安县的几个乡镇都划归礼山县管辖,分界岭不再是界分两省,它的特殊含义便开始淡化。


 


         过去,从罗山到湖北黄安、黄陂等县,这里是一条必经的官道。官道经过的这段路,两山相夹,地势险峻,道路崎岖,而且还要经过好几个关隘口,穿过峡谷地段不比过平原,过平原道路宽敞、平坦,这里的山路往往是弯弯曲曲、很难走,而且丛林里经常有盗贼出没,行走在这段路上,安全系数比较低,过去,有歌谣曰:”一出罗山十里塘,双店槐店到莽张,半夜落雨龙升镇,周家畈上水汪汪,易家店里分店庄,到了定远莫嫌良,南岗桥上出猛虎,大胜关上出霸王,一朵仙花无人采,枣林岗上好乘凉,清水塘里洗个澡,坞子铺里换衣裳,土坯新店匆匆过,过了界岗望家乡!”又有民谣曰:“黄陂栈,像口锅,南边的马槽北边的餜,人字街,冷饭多,吃了冷饭上山坡!”可见一斑。


 


       江淮分水岭延伸的山脉,形成一条条长长的峡谷,过去,森林茂密、古树参天,构成绿色的天然屏障。峡谷狭小,那条官道就在山谷里曲折延伸,就像一条长长的飘带,那种景象特别美。崇山峻岭,地势险要,便自然形成关隘口,譬如这条官道的分水岭之上,就有两个关口,一个名叫大城关,一个名叫金局关。大城关北面原属于罗山;金局关北面原属于河南光山【现为新县】。两个关隘口距离相差不足十公里,扇形状的峡谷之中无数的小河汇集成滠水源,源头有一个古老的小山镇,这个小山镇名叫黄陂栈,现在的名称叫黄站。


 


        黄陂栈名称的由来据说此地是进入黄陂县的第一栈。栈者,货栈、客栈、驿站也。原来的栈,在如今的老街临河的地方,有一处比较开阔的平坦地,靠河边的地方设置有马槽数具,马槽边有几根系马桩,马槽不远处有一个大碾盘,几架小磨盘,还有水井、龙桥、丁字桥等。


       黄陂栈最初设栈,应该追溯到唐代。唐代,黄陂站初设驿站。宋朝设立大城关,黄陂栈是当时的官邮驿馆。那个时候的黄陂栈应该是麻城县的一部分,属于麻城仙居乡。元忽必烈从中原进入江汉,走的就是大城关。足以证明这里曾经是江夏地域通往京城的主要干线,曾经处在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主轴线之上。


 


        黄陂栈屡经历史沿革的变化,宋属麻城县,后来又划归黄陂县,麻城县和黄陂县原都属于黄州府管辖。但到了明嘉靖年间,朝廷设立新安县【后改为黄安县】,黄陂栈又归属于新安县。不管历史的沿革怎么改变,但有一点却改变不了,那就是这里的地域特点,它始终处在几个县市的交界地,军事、经济、交通的地位都很重要。


 


        因为这一缘故,便造就了这个弹丸小镇的经济的繁荣。过去,每逢双日热集,来自罗山、光山、以及湖北孝感、黄安等地的客商云集于此,进行商品交易,街市上人来人往,挑山货的、推山货的、驮着山货的,一大早就匆匆到街上赶早集,美其名曰“赶膀集”,膀,手臂也,到了热集,由于上街的人特别多,挤挤搡搡,推推嚷嚷,手臂碰手臂,那热闹的景象简直无法形容,故名“赶膀集”也!


 


        我小时候见证了街上赶膀集的繁华场面。老家刘家河离黄陂栈街只有一里多路,走的是石板路,进入黄陂栈街南的草店就看见一座建筑比较气派的古寺庙,名曰“青阳寺”,又名“李仙庙”。据说是一位明朝的落难宰相在此出家当了和尚,四处化缘,才得以建成此寺庙。寺庙前面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龙桥,走过龙桥,就正式进入黄陂栈街道上了。


 


       那个时候,街面上全部铺就着青石板,青石板的表面已经磨得光滑剔透,完全能够照得过人影,石板中间的位置突出一条条的凹槽,据说那是数百年南来北往的独轮车碾压过的痕迹。


 


        街道两边的店铺安置的都是活字门,也叫扣门,白天拆卸下来当做摊位板,夜里又安置上去做门板,可谓一举两得。街上住的人家,几乎都是做生意的,什么豆腐铺、油炸铺、糖果铺、百货铺、烟铺、酒行、鱼行、米行、炭行、猪行、牛行、药店、杂货店、铜匠店等,一切应有尽有,总是让人目不暇接、看也看不够。


 


        整个黄陂栈街呈人字形,街南有两条街,在中间位置汇成一条街,然后一直向北延伸,全长500余米,有大小店铺一百多家。


 


        我喜欢踩在青石板的街面上,“笃笃”的脚步声发出的声声回响,清脆而悠长、优雅而绵远。特别是下雨之后,走在石板街上,看着一股股细流从街面上的凹槽中缓缓地流淌,相互嬉戏、追逐,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儿。


 


       我的外祖父就住在黄陂栈街南面的熊家大院内,那是一处三重门楼的古名居,大约建于明朝末期,外墙都是用长方形的麻石条砌就,内屋都是四水归流的有天井的院落式建筑,画梁雕栋,屋檐高翘,古色古香,具有典雅的鄂北古民居特色。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当时的镇政府准备在老街西面的河滩边另辟一条新街,于是大力动员老街上的居民去新街建房子,许多老街上的商户都想不通,不愿意随意弃去祖屋。后来,新街建成,生意火爆,老街反而变得冷清了许多,许多坚守在老街上的堡垒户又开始后悔起来。


 


        本世纪初,老街也进行了一次大换血,镇政府用上面下拨的一笔钱,把老街进行硬化,改造成水泥街面,路面平坦了,可以走车了,但青石板没了,多多少少缺失点韵味。


 


       老街硬化之后,一些留守在老街上的住户,便开始弃旧换新,把旧铺子旧房子拆掉,建起了两层或者多层的楼房。这一次大换血,老街原有的样子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每每走在水泥街面之上,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心里既有对童年时光的追忆,又有一种隐隐地遗憾。


 


       几年前,一位曾经在老街之上出生和生活过多年的副国级退休干部回到黄陂栈,在老街上走了一遭,不无感慨地说:“如果这些旧房子依然还是保留原来的样子,略加修缮打造,这里可比湘西的凤凰古城呢,一定会招来很多游览者的!”


 


        黄陂栈,现在的名称叫作黄站,我的家乡小镇,风景秀美,这里有远近闻名的“鄂北三瀑”,是华中地区比较大的瀑布群。黄站街,是一条具有数百年历史的茶盐古官道上的古街,它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江淮分水岭处,处在滠水的源头。


 

上一篇: 时光的碎片

下一篇: 时光的碎片(二)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