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行路之情趣
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质内涵是对行路人潜质的一种训养与放飞。具体到行万里路,所遇到的是坎坷还是坦途,是正道还是邪道,那得靠自已对社会环境的领悟和认知程度。这种认知便是从读书中,汲取到的养分,培养起的判断和辨别力。训养和修养,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训养达到一定水准,才能匹配与之并驾齐驱的修养。修养的最低评判应该来源于德、仁、义、信、礼、孝等等。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愚者的眼里,就是用于行走方便,踩着前人脚下蹚出的路行走而已。而智者的路,是经过深思熟虑,有选择、有抛弃的行进之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传承、是摆脱、是迎候、更是希望。走的人多了,前赴后继,也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通衢大道。也就成就了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一条路上的行进,就是一个人一生的缩影。我们有时忽视自已走过的路,可当你静下心沉思,慢慢品嚼,真正明白支配你决定你,构成你品性的一切活动,离不开读书行路。至于读什么书?走怎样的路?是由你蕴藏内心的储备决定的。你储备的是诗和远方,吸取的是书香翰墨里的精华,行进的路肯定会久远,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嘛。而你只管吃粮,尤其蓄积的是低能的知识,或者是糟粕,储存的都是粪便,你只配当饭桶,行走的路绝对不会太远。
我不敢定义读万卷书的人是否都走上了金光大道。但我敢断言不读书之人绝对入不了读书人行走的圈子。这朴素的道理,应该谁都清楚。那么,清楚明白不等同于你的支配力。因为潜质的支配力,才是一个人行进的信心保障。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是我上学时老师常挂在嘴边,谆谆善诱学生的口头禅。那时懵懂的我不明白,也没有那么多非分之想。步入社会后,再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揣摸比较,才懂其意。试想宇宙是球体,是圆形的球体。要按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概念去顿悟,闭着眼睛不仅去了罗马,而且巡游了世界。但去罗马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是体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这就得靠读书行路来完成了。如果你去拼蛮力,做苦力,甚至偷渡,绝对不会有鸿运光顾你。
路是走出来的,没错。地心是圆的,正如某些哲学家坦言,一个人不会跳进同一条河流,走上同一条路。所以,决定人生的高度和广度的路,唯读书与行路匹配,才能让你领略变与不变的情趣。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下一篇: 宰杀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