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大悟作家
我眼中的大悟作家
刘继智
一,胡征
1987年冬天,我在孝感教院读书时,有一天,在学院图书馆无意之中看到一本诗集,书名已经忘了,但翻看作者简介,上面赫然印着:“胡征,原名胡秋平,湖北大悟人,诗人,作家,1916年生于宣化店生生寨沟。因胡风事件入狱,现为陕西文学研究所所长……”。
我以前读过胡征的部分诗歌,得知他是大悟人,我立刻把他的简介抄下来,寄给当时的大悟文化馆辅导老师邓思源老师。
后来,关于胡征到底是河南罗山人还是大悟宣化店人,一直存在争议。胡征老人现已仙逝,无法查证,大悟作家高剑和胡征的二儿子胡晃曾经有书信往来,他认为胡征应该出生在宣化店,读书在河南罗山、信阳,后来参加革命,去了延安。
我个人认为,既然胡征自己写简历说自己是大悟人,应该不会有差错。胡征小时候一定生活在宣化店(虽然宣化店那个时候属于罗山县),但1947年9月,胡征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他是随军记者,曾经有一段时间,就生活在宣化店和黄陂站,1947年冬,肖永银的18旅在大悟(当时是礼山县)王家店被国民党两个师包围,差点全军覆没,肖永银率主力突围,后勤部队即伤病员数百人被俘,胡征恰恰经历那一次事件。后来,胡征在《千里挺进大别山》这一本书中详细记录了这一事件。那个时候,宣化店已经属于礼山县管辖,他应该知道。
我读胡征的文章不多,仅仅就是几本诗集和那本纪实文学,对他缺乏系统研究。他是诗人,属于“七月”诗派成员之一,因为受胡风事件的影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晚年虽然平反,但只是担任文职。我曾经和大悟的几位文友聊起本县的文学,他们说,要说文学创作,胡征应该排第一,我对于排位高低不敢兴趣,但对于胡老前辈,我从心底里是敬仰的,曾经多次写到他,这一次,只是简单说一下对于他了解的一些经过和细节罢了!
二,熊平
熊平,大悟黄站镇熊家畈人。武汉大学毕业之后,一直在宜昌地区工作,先后在宜昌报社、远安县、以及宜昌市律师事务所工作过。
熊平是大悟籍1949年之后,早期闻名的诗人作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就曾经选用熊平的诗歌《公社架金桥》一诗,他也是迄今为止,大悟籍作家作品唯一一位被选入教科书的作家。
熊平著作等身,他也是一名写作的多面手,小说、自由诗、律诗、辞赋、散文、评论、论文,面面俱到,样样精通的多能作家,而且,不管哪一种文学样式都写得超棒。他迄今已经出版作品集十多部,他也是大悟籍作家出版作品较多的作家之一。
我知晓熊平是在是个世纪70年代末期,我参加高考,没有资料,写信向远在宜昌的大哥求救,大哥又求助于熊平,熊平马上给了我几本宝贵的学习资料,因为有那些资料,我才能够顺利考上学,跨出了农门。
后来,熊平每有作品集出版,总要破费寄我一本,一直没有间断过,我也在报刊上搜集了他的不少作品,不久前,《湖北日报》东湖副刊还发表了熊平的大作《大军从门前走过》,我第一时间把这篇作品收集在案。
熊平的大多数作品,不跟风,写得朴实而又有见地,他的散文集《苦乐年华》,我读了好几遍,里面的文章写了普通人的性格特点和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有反思,我比较喜欢。
熊平如今已经九十岁高龄,老当益壮,佳作不断,他是我辈学习的楷模,值得我辈无比敬仰和爱戴!
三,邓思源
邓思源,大悟阳平白云人,生前系大悟文化馆辅导老师退休,湖北作家协会会员。
邓老师是大悟本土迄今为止最为优秀的作家,个人认为,他的写作水平以及对创作的认知水平和创作实际体验无人能及,创作成绩也是顶级杠杠的。尤其是他创作的小说艺术水平,依然经久不衰。
我知晓邓思源是在1980年,但真正与之谋面是在1983年春。他个头不高,其貌不扬,但他绝对是一个思索型作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他的后半生,把主要经历献给了心爱的文学事业,几乎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这在目前的大悟文学界也同样是少有的。
他敢于提携文学青年,给予大悟文学青年以莫大的关怀和爱护,大悟文学界,包括宁宜胜、包括赫荣、陈晓天等诸多作家和文学爱好者,都或多或少得到过他的帮助和指点。我清楚地记得,当初,宁宜胜发表在《布谷鸟》是的小说《剃头佬》,就是通过邓老师反复几次润笔的。
邓思源写的小小说曾经发表在《湖北日报》、《长江文艺》、《当代作家》、《长江丛刊》以及《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发表在《长江文艺》《长江日报》上,中篇发表在《江汉早报》上,还在其他报刊还发表诸多的散文和诗歌。
他的小说,始终以写人物为主,以揭示人性为主体基调,他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是活灵活现、个性鲜明的人物,读起来让人感到丰满而值得回味。
他曾经把自己的作品汇集成册,准备出版,可惜不久之后就中风了,有一次,我在大街上遇到邓老师,他已经不认得我了。
邓老师虽然已经不在人世,作为大悟文学的标杆,个人认为:至今依然无人超越。
四,杨东明
杨东明,本姓吴,祖籍湖北大悟四姑镇,他是原延安《解放日报》主笔杨松之孙,但他出生地在武汉,生活地主要在河南信阳和郑州。
他出生于1950年,1968年10月中学毕业后。到大别山区插队做知识青年。1970年入伍,在部队做宣传队员、创作员。后来做过河南省信阳地区文化局创作员,河南省文联《莽原》文学期刊编辑。1984年2月毕业于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第八期文学创作班(现鲁迅文学院)。河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造山时代》(1987年2月,天津《小说家》刊载,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迷彩的诱惑》(1988年12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欲情世界》(1992年10月,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再生之门》(1997年1月《莽原》刊发),长篇小说《拒绝浪漫》(1997年1月,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性爱的思辨》(《中国作家》2000年第七期全文发表,华夏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单行本)。长篇小说《问题太太》(河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长篇小说《最后的拍拖》(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长篇小说《感情动物》(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长篇小说《谁为谁憔悴》(作家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长篇小说《姊妹》(中原农民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长篇小说《我的阿波罗》2010年11月获公安部举办的“恒光杯”全国公安文学大奖赛长篇小说一等奖,《啄木鸟》杂志2010年11期12期连载。中短篇小说集《因为有了爱》,中篇小说集《走出旧货店的模特儿》(1985年3月),中篇小说集《女人的阳光是男人》(1987年1月),中短篇小说集《青春的骚动》(1989年7月),小说集《杨东明小说自选集》(1999年3月)。还曾编写电视连续剧《人祖伏羲》(二十集,中央电视台八套1999年播出);《都市狩猎》(八集、各地方电视台2000年播出)。
这是百度搜出他的简历,从简历看,他应该是迄今还健在的大悟籍最突出的作家。是真正的国字号的作家,尤其是小说创作最为显著。
我和他的交往不多,仅仅只是在网上有几次简短的谈话,主要是想证实他是否是大悟人,通过聊天,他坦诚公布,自己老家就是大悟四姑,但他似乎很少回大悟四姑。
杨东明的文学创作成就应该引起大悟文学界足够重视,县图书馆应该为他设立专柜,大悟文学界也应该为他搞一个专门的作品研讨会,以此来进一步促进和繁荣本县文学创作。
五,张隼
张隼,大悟高店汪洋人,1964年出生,中校军衔。2000年考入国防大学研究生。现在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工作。军事小说作家。著有《建党伟业》,该书列入十二五规划重大选题,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作为建党九十周年重点推荐图书。另《陕甘宁边区纪实》《武汉往事》7部专著都在出版计划中。
这是几年前有关张隼的简介,几年前,红安图书馆搞了一个作家和读者见面会,张隼出席了那次会议。
张隼是湖北省比较突出的军事小说作家,他几年前,曾经和我有过多次微信聊天,他想写一部有关大悟的抗日史料的小说,让我提供一些有关大悟抗日材料,我向他发过去手头收集的一部分资料,他也大力向出版社推荐我的《风云大别山》,但由于众多原因,我那部书没有能够出版,留下遗憾。
张隼工作和生活地在武汉,对于大悟同样也有着很深的感情,我曾经聊到大悟籍作家高慧芬,他坦言自己认识高,并和高一起参加过省作协的会议。
疫情期间,因为我的微信被封,和张隼也失去了联系。
六,高慧芬
对于高慧芬,我只是听说而已,既没有读她的作品,又互不认识,我只是听大悟部分作家谈起此人,后来,又从张隼那里得到证实。至于她是大悟哪里人,为何到宜昌,成为宜昌市内著名作家的,这些都一概不知。
百度一下,下面是高慧芬的部分简介:高慧芬,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具体是1975年还是1977年出生,有待查证。
她于201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银手镯》。该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寻找自我的历程的叙述,表现了现代女性的幸福观、爱情观与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在艺术技巧上,小说利用了圆形要素的象征功能与结构功能,暗示了主人公对幸福圆满的生活理想的追求,揭示了作品的精神内涵。
高惠芬有着多重身份,宜昌知名女作家,婚恋专家,活动策划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等。曾是媒体记者,后辞职专心文学创作。高惠芬已出版《爱情片断》、《银手镯》等著作。其中,长篇小说《银手镯》更是被誉为“中国版挪威的森林”。
高慧芬11岁那年,她最亲近的外婆离世,内心被触发的高惠芬写下第一部短篇小说《蹒跚学步》,从此开始埋下文学创作种子。后来,在家人逼迫下学理科,高惠芬仍偷偷坚持写作,诗歌、散文屡在各类报刊发表,而老师的鼓励也让她坚定了这条路。
2002年,24岁的高惠芬上门毛遂自荐,成为宜昌媒体一名情感专栏记者,此后4年时间她见识了形形色色受访者,撰写500多期专栏文章。受访者中,大多被情感所困扰,为了看清真相,高惠芬自学心理学,近距离倾听、观察,大量有关感情、婚姻素材的积累,2006年她毅然辞职,专心在家写作,2013年出版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银手镯》。
“写作就像孕育,所有生活经历、感悟发酵,向内探索,最后输出来成为自己的东西。”高惠芬说,有人说如今坚持阅读的人太少,与其抱怨,不如做好自己,比如写作,总能启发、影响一批人,这就是意义。
照顾孩子、看书、写作,这几年高惠芬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高慧芬发表的长篇小说,除了《银手镯》、《爱情片段》之外,应该还有另外几部。从网上知道:仅《银手镯》,宜昌文学界的作家们,普遍评价蛮高。由此可见,高应该是大悟籍女性作家第一人,从创作成绩看,当之无愧。
七,赵咏秋
赵咏秋,女,民盟盟员,汉族,湖北大悟县黄站人,1953年10月生于湖北省蒲圻市。1982年1月毕业于武汉工学院(现为武汉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本科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大冶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试验研究部副部长、工艺试验室主任、老产品质量研究室主任、主任工程师,冶钢集团公司科技部部长、钢研所所长、专家委员会主任,2001年8月起任黄石市监察局副局长。 曾任《特殊钢》杂志社社长,《物理测试》编委,湖北省妇女联合会第八届执委会委员;现任国际体视学学会会员,中国体视学学会理事,黄石市纪检监察学会副会长,民盟黄石市委主委,1998年始当选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曾任黄石市政协副主席。
主要著作有《我当代表十年》和《赤脚走过的青春》等著作。
这是百度到的有关赵咏秋的资料,这一切职务,似乎与她作家的身份无关,但在我眼中,她的文笔也是杠杠的,尤其是她的散文,的确别具风格,她的叙事散文和游记更具特色。
我和赵咏秋同乡镇,但不是同时代人,至今素未谋面,但对于她的名字和她写的文章,已经不陌生了,曾经多次读到她的散文佳作。她的一篇写在吕王高中读书的散文,在家乡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有知情人介绍我阅读,我一口气读完,感觉文字酣畅淋漓,情感丰满。
赵咏秋的散文,豪迈大气,落笔干净利落,但又不乏细腻,文字洒脱,许多方面,是我辈难以企及的,因此,她的散文作品,我自然收集不少。
八,燕七
燕七,女,原名蔡英,湖北大悟宣化店人。中国作协会员,当代诗人。其诗作发表于《诗刊》、《十月》、《诗选刊》、《长江文艺》、《诗歌月刊》等数十种报刊。她已出版了《月光火车》和《鲸鱼安慰了大海》《找翅膀的人》等三部诗集。她也是迄今为止,在省市以上刊物发表诗歌较多的大悟诗人之一。
诗评家对燕七的诗歌和和诗创作比较看好,大家都认为:燕七的诗明净、美好,她通过诗歌创造了一个心灵世界,寄托自己连绵的情思。她的诗作中充满了对日常生活的想象与幻想,以及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感悟。
“也许有一天,我肯定伤过父母的心,想不起来具体的事,也伤过朋友的心,被朋友伤过。我们有矛,也有盾,伤着别人时,总先伤着自己。”
“秋天过后是冬天,酒过三巡,几个伙伴都簌簌掉泪。拳头大的心腔,那么多堵塞着的不开心。有人一直笑着,一直在喝酒,她说,只要我不认输,就无人宣布我失败。”
以上是燕七的部分文字,她是个纯情诗人,也是一位童话诗人,
“曾经多么天真,总想拿自己的心去换另一颗心。越擦越多的眼泪是奖赏给手背的,滚烫的吻。窗外的植物以缓慢的速度生长,我的速度跟不上它们的变化,是的,我太慢了。”
这些诗句展现了燕七对人生、情感以及自我成长的深刻思考,她的诗作富有感染力,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
相比来说,我关注燕七的诗歌可能更早,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当时在大悟一家企业当工人时,我就开始搜集她在报刊上发表的诗歌,总共有十余首。2012年,我在“大悟论坛”
上专门写了一篇有关燕七诗歌的评论文章,可惜,后来燕七打电话叫版主把那篇评论文章删了。
几年前,去三里参加文友聚会,作家尹谧给了我一本燕七的《月光火车》,我反复看了两遍,她的诗风一如既往,小巧玲珑,文字简短,凝练而有韵味。
燕七的诗歌,必须细品,初次看过之后,很难找到让人惊艳、发人深省的句子,只是觉得她的诗好,就是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品读几遍之后,才知晓其诗意之妙处。
曾经,省作协在大悟举办了有关燕七的诗歌研讨会,大悟应该有人受邀参加了那次的研讨会,反正,我是没有资格参加的,如果我参加,也许会把自己心底的想法和盘托出。大悟诗人颇多,对于燕七诗歌的研讨,多少还是有点缺失和怠慢的。
九,张友高
张友高比我小一岁,同年考上学,又同一年分配到同一个区,他在吕王熊畈管理区农技站,我在吕王镇中学。
那个时候,我们中学所在地离吕王城有六里地,离张友高所在的管理区住地有四里地。有一次,我去吕王邮局寄稿件,邮局工作人员告诉我,熊畈管理区有个姓张的人,也经常来寄稿件。一打听,他叫张友高。
那个时候,我已经在《孝感报》等报刊发表小说,在《湖北日报》发表过散文诗,年轻人搞文学,总希望找个志同道合之人谈谈心,于是,每一次回老家刘河,我总要去张友高住的地方小坐一会。
起初,张友高还是比较热情的,他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给我看,记得他曾经写了一个中篇《梁子湖之恋》,语言的确没有话说,就是情节比较拖拉,人物形象也不怎么样,我于是提出了我的真实看法,张友高脸上露出不悦之色。
那个时候,他寝室里挂了柳长忠的字幅,我印象深刻,得知他和柳长忠是同学。
大概是两个月之后,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我的一个短篇被《布谷鸟》编辑部退稿,退稿信上没有标明是该编辑部,但文字却说我那篇小说是抄袭之作,我立刻写信去编辑部质疑,答复是,他们没有写过这样的回信,即使认定是抄袭的,也不会这样直鲁地写出来,肯定是信纸被人调换了,我仔细一看,字迹似曾相识。恶作剧的制造者是谁,我已经心知肚明了。
从此,我和张友高之间,再也没有任何特殊交集。只有两次偶尔邂逅。一次是1985年,我去城关参加会议,已经在县党史办工作的张友高来到寝室,发征集某个大人物的童年故事,我没有理会他;一次是在孝感读书时,在大街上巧遇他和徐润,那个时候,他已经考入武大新闻系,我只和徐润寒暄了两句,也同样没有理会张友高。
张友高,自称文坛土匪,1962年出生于大别山区大悟县彭店乡红寨村擂鼓冲一个农民家庭,1981年毕业于孝感农技学校,后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1981年参加工作,当过乡镇干部,做过党史研究、新闻记者,副编审,1996年调入深圳,现供职于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 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数百万字,其长篇《霹雳彩虹》为畅销小说;创作重大题材《徐海东大将》、《中原突围》、《平型关大捷》等影视文学剧本,曾获飞天奖、金鹰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重大奖项。
《深圳大道》一反传统小说写作手法,直面当今社会现实,叩问改革历史命运,通过拓路先锋赵大炮、知识英雄陈达中与"土地菩萨"文海生三位男主角之间近3O年的恩怨纠葛,全景式反映了改革前沿的悲壮历程,清晰勾勒了特区城市从"速度深圳"、"效益深圳"到"和谐深圳"的嬗变轨迹。小说还生动刻画了企业家、打工者、策划师、官员、教师、超女、文艺明星、股票经纪、海归博士等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为改革开放的创业史,思想解放的大路歌。
张友高在吕王工作期间,遇到过两个贵人,一个彭店的张孝忠,他当时是熊畈管理区书记,是张友高的老乡,一个是丰店的但尔恕,他是当时的吕王区委书记,张友高后来被调入县城,同样得力于但尔恕。要知道,那个时候,没有特殊关系和特殊才干,进县城比登天还难。
张友高第一次发表作品是1986年,是发表在《长江文艺》上的一篇报告文学,写老红军回乡的事例,我后来看了那篇文章,写得还行,但总体印象是把报告文学当作小说写。
武大新闻系毕业之后,张友高到《湖北教育报》社工作,印象之中,曾经带着光明日报记者李宏伟深入大悟县调查教师工资拖欠一事,说明他应该是一个正义感较强之人。
张友高性格孤傲,表面看来大大咧咧,实际是一个心机较深之人,有文采,文笔的确很棒。乃至在他52岁突然离世,我听到消息,甚为震惊,多次写文悼念他,认为,大悟文学界失去了一位顶立人物,甚是可惜。
大悟文人,除了徐润、肖鹏和张友高关系密切外,其他的和张的关系比较疏远。倒是邻县红安的几位文人,和张友高交往甚密,特别是远在深圳的陈鸿波,在张友高离世之后,也是多次撰文写到张友高,可见两人感情至深。
十,宁宜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大悟文坛在邓思源的率领下,写小说的人特别多,他们是邓思源、宁宜胜、朱东海、包耀刚、戴咏华、邓道玉、陈晓天、赫荣、严仙华等,其中,宁宜胜是其中的佼佼者。
宁宜胜从孝感师专中文系毕业后,被分到大悟三中(夏店)任教。宁宜胜书生气较浓,是个搞学问的料,他的短篇小说,尤其写得好,起先,他在《大悟文艺》、《孝感报》、《孝感文艺》等报刊连续发表了几篇短篇小说和小小说,1984年,经邓思源老师反复加工润色,他的短篇小说终于登上了省级刊物《布谷鸟》,写一个剃头匠的故事。第二年,他又一篇小说登上《布谷鸟》,一篇散文《烟波江上使人愁》登上了《江汉快报》,小说能够连续上省刊省报的,在大悟不多,不久,宁宜胜借调到孝感地区教委,后调回大悟教委让普教科科长。
我最后见到宁宜胜是1995年,那年秋天,学校让我写一个典型材料,学校领导带我去宁宜胜家,宁宜胜和妻子蒋老师热情接待我们,关于如何写典型材料,我们聊了几个小时。
几年之后,得知宁宜胜病逝的消息,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宁宜胜英年早逝,的确让人感到特别震惊。
在我看来,宁宜胜如果继续教书,继续过着清贫的生活,也许,他有可能成为大悟县一名比较优秀的作家。这也许就是宿命。
十一,赫荣
谈起大悟的作家,有一个人必须提起,那就是赫荣。
赫荣,蒙古族,一说回族,原大悟电扇厂职工,1980年考入大悟师范,是我的下一届。80年秋,当时的大悟师范准备成立文学社,我虽然不在文学社内,但知道赫荣在其中。
赫荣不但姓氏特别,人也长得高大,有气质,形态之中除了傲气,还有文气。我们喜欢称她“黑大姐”。在师范读书时,她就特别喜欢文学,尤其喜欢小说。
1983年,结婚不久的赫荣,要来吕王采访女民办教师李萍芳,当时,李萍芳老师在八一村山岭岗小学教学点,那个教学点我去过几次,赫荣约定具体时间,让我带路去采访李老师,我去吕王接赫荣,并把她送到山岭岗,就匆匆忙忙回学校上课。
1985年,《芳草》编辑易元符来大悟讲课,把赫荣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带去,同年发表在《芳草》杂志上,那是一篇描写女性心理的短篇小说,文笔细腻,写法独特,是当时很时兴的意识流小说。
第二年,赫荣又在《芳草》发表了第二篇小说。一年后,赫荣考取武大,毕业之后,分配到广东汕头市工作,有人说是汕尾市,不得而知。
赫荣是我县最具潜力的女作家,有写作的天赋,也有写作的积累,有作家应该具备的内质。可惜,近四十年过去,赫荣早已经音信了无,我曾经百度和搜索全国图书馆联盟,均没有赫荣半点蛛丝马迹,留下的只有深深的困惑和深深的遗憾。
十二,萧鹏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曾经在《大悟报》“红土地”副刊写了一篇两千余字的长文《青年诗人肖鹏》,专门介绍肖鹏的事迹。
那个时候,肖鹏的名字如雷贯耳,在湖北省内,只要是热爱诗歌之人,几乎都知道他,原因是那个时候,湖北青年诗歌学会举办的刊物《诗中国》发表了他的长诗《国魂祭》,后来,肖鹏连续在《诗林》、《诗选刊》、《飞天》、《青年文学》、《作品》、《写作》等刊发表长诗和散文,上世纪八十年代,如果大悟县作家之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小说要数邓思源;诗歌要数肖鹏。我的这一评价无可厚非。
肖鹏,现在的名字叫萧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基本沉寂,我只是偶尔在《湖北日报》东湖副刊上读到他的一篇报告文学(篇目名字忘了),再也没有读到他的任何作品。
我和萧鹏大悟师范79(3)班同班同学,读书时,两个人常常去县图书馆阅览室看书报。萧鹏具有文人的才气,聪明,性格坚毅、执著,当然,也有些自命不凡,那个时候,他专门拣中央级大刊投稿,虽然尽是退稿信,但可见其目标远大。
肖鹏真正登上省级报刊的作品是那首发表在《湖北日报》上的《七一,我站在党旗下宣誓》,后来又发表了《校园,我的田野》,在《文学青年》发表的《腊月,唢呐吹响的腊月》。其后就是1985年在《诗中国》发表的《国魂祭》了。此诗,让他在荆楚诗坛名噪一时。
萧鹏的诗歌富有激情,可谓激情澎湃、一气呵成,诗歌语言也特别凝练。其诗风与叶文福、熊召政、周涛等人风格近似。总体感觉是情感特别丰沛,直抒胸臆,酣畅淋漓。
我也曾经和大悟文友聊到他的歌词创作,虽然我不一定喜欢歌词创作,但感觉这些歌词依然突现萧鹏一贯的创作风格。
后来,萧鹏写的歌词,我看了不少,其风格都是如此。
近今年,看到他在《悟文观止》上发表的小品文,文章小巧精悍,点到为止。我几乎篇篇都读,里面有许多篇什突现出萧鹏的语言精炼这一特点。
萧鹏,作为我县诗歌创作的一面旗帜,在大悟文学创作的主页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功劳不可抹杀。
十三,徐润
徐润,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大悟夏店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年代,他曾经被评为中国十大校园诗人之一,纯情诗人,其诗集有《最初的纯情》、《伤》等多部。
我最初知晓徐润是在《大悟文艺》上读到他的小说《三婶》开始,那大概是1983年吧,当时他还是大悟三中的一名学生。后来,徐润便以写诗为主,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徐润曾经在《孝感文学》和《大悟报》工作过,后来,担任《清远日报副刊》编辑。
第一次见到徐润是在1985年,大悟文化馆举办的文学创作培训班上,那个时候,徐润就有许多粉丝。
再二次见到徐润是他在《孝感文学》任编辑时,因为我当时也在孝感教育学院读书,经常去徐润住处玩,徐润言语不多,他是一个寡言少语之人,几乎和他深层次的交流很少。
后来,徐润在《大悟报》当编辑时,虽然也曾见过几次面,但彼此交流很少。
徐润是那种书生气较浓的作家,他人特别厚道,大悟许多作者都在他主持的副刊发表过作品,我虽然没有向他投稿,但他也推荐了我的三篇作品在副刊发表,内心深处特别感谢他。
徐润的诗歌,诗味很足,意境深邃,属于上世纪典型的朦胧诗风格。
据说,后来徐润改写杂文,我读他的杂文作品很少,不可妄议。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