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我的母亲》

作者:唐万清 阅读:135 次更新:2025-01-05 举报

                          我的母亲

                        文/唐万清

   

          世界上最无奈的莫过于乡愁,最伟大的莫过于母爱。

         我的母亲是典型的川东丘陵地区农村慈母。勤劳、善良、慈爱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凡是见过我母亲的人无不这样认为。

          从我记事起,母亲总是围着围裙在家操持家务。煮饭、炒菜、洗碗,洗衣、扫地、喂猪。样样能干。还随父亲起早摸黑,上地干活。铲草、挖地、打坑、丢种、掩坑;搬苞谷,默苞谷,晒苞谷;栽秧,割谷,晒谷;割麦子,搭麦子,摘胡豆、豌豆;种蔬菜等等,风里来雨里去,任劳任怨,劳心劳苦,不比父亲轻松。尤其是还要哺育众多的孩子,这是别一样的辛苦。我母亲共诞育了六个子女,在我大姐之后本还有位姐姐的,但未存活。我是假老二,本该第三的。这是母亲永远的痛。每每母亲忆起这段往事时,总是长吁短叹好一阵:“这就是命!”我之后,母亲又诞下了两个妹妹和一个兄弟。之后,便因计划生育政策停止了生育。

         单单养活五个子女,在那个年代都是挺不容易的。集体生产劳动那阵,靠挣工分吃饭,孩子多,劳力少。父母撸起袖子干,从年初到年底,挣的口粮往往不够吃,每年均要借储备粮。青黄不接时,全靠母亲挖野菜度日。肉,一年之中是吃不了几回的。谷子仅能吃五六个月,大半年靠吃红苕、豌豆、胡豆、苞谷糊糊过日子。母亲因营养不良,奶水不足,弟妹们幼时饿得“哇哇哇”啼哭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有点好家什儿,父母总要省下来给子女,自己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母亲硬是节衣缩食把几个子女拉扯成人。

        母亲的勤劳俭朴和慈爱永远是滋养我们成长的食粮,而母亲的鼓励则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

         记得我上初中住校读书,每周回家后返校时,母亲总要送我到很远很远,总是千叮咛万嘱咐。生怕我被困难吓倒,生怕我饿倒,生怕我冻倒。看着母亲日渐加深的皱纹和增多的白发,我心疼得不行。一边请母亲放心,一边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母亲的希望:考上中师,端上国家饭碗。

         后来,我考上了中师。母亲还曾随父亲在凌晨三点多钟出发,挑着两担李子,翻山越岭,到六十多里外的邻水城卖,卖了大半天才卖完,然后,到邻水师范学校来看我,将卖李子的钱一股脑儿塞给我。嘱咐我好好吃饭,好好读书,好好做人。别总掂记家里,他们都好。然后,就匆匆离去。远望着母亲随父亲赶去搭车的背影,在北门旧街慢慢消失。我心酸极了,他们多不容易呀!

         我们慢慢长大了,我也工作了,母亲还在为我们操心。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是我们家最繁忙的几年。先是为了我成家,父母硬是捏紧裤腰带,艰苦创业,在古路街上修建两间石屋。打地形,砌房屋,用了五个多月时间,粮食吃了两千多斤,还吃了四五头肥猪,咸菜吃了五缸,花尽了积储。次年,再次年先后两位妹妹出嫁。

           十年后,为给兄弟成家,再次励精图治,又在街上修建两楼一底三间楼房。我们成家了,有儿女了,母亲也慢慢变老了。

           除了坚定执着创业,为子女成家立业修房造屋外,还为几位姐妹兄弟拉扯孩子。一拉扯就是十几年。含辛茹苦的母亲,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吃了太多的苦。然而,母亲和父亲一样,从不言苦言累,默默为儿女承担了一切。

           艰辛的生活和过重的负担,让母亲越来越苍老。特别是最近几年,积劳成疾的母亲,椎间盘突出,膝关节病变,把母亲折磨得够呛。母亲住了三次院,一次在县中医院,一次在合协医院,一次在安康医院。虽然每次住院,我和妻均天天几次前去伺候,缴费、拿药、送饭,陪母亲和父亲聊天,兄弟姐妹们均各尽孝道,母亲十分欣慰,但,母亲对我们的恩情是我们作子女的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的。如果说父爱真如山的话,母爱就真如海。

           母亲不仅爱我们,爱我们的子女。她还爱境况不如我们的亲朋好友、乡里邻居,甚至是路人。她的爱是博大的,海一样的博大。

         记得小时候,有年冬天,天黑得早。我们正在做晚饭。一位跛足的中年陌生男子,摸黑到我家门口对母亲说: “这位大姐,我是两河的人,赶路天黑了,也没带电筒,天又冷,能否容我住宿一夜?明儿天一亮就走?”

母亲一看就是遭孽人,二话没说,就同父亲一道留下这位路人。次日,告辞时,那位跛足大叔感激得不行,直说:“好人啦,好人啦!”那感人的境头至今还深深印在我记忆中。

         老家盛产黄豆,用老办法做豆浆,豆花,压豆腐,是母亲的绝活。每每我们回家,母亲均要使出浑身的手艺做最好的豆腐来款待自已的儿女。这时,总要照例给塆里每家人奉上一碗白嫩嫩的豆腐。每年杀猪均要请塆里人大吃一顿庖汤肉。平时每每割肉回来,均要给塆里老人端碗饭肉,让他们也能打打牙祭。

       母亲教育我们,不仅重言传,更重身教。她的孝道是十乡八里最出名的。爷爷奶奶在世时,有好吃的,总是先让爷爷奶奶吃。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石永中学的初中部读书,每周只能在周六中午吃一顿肉食,我总是吃咸菜下饭,将烧白或粉蒸肉或回锅肉用作业本纸包好,放学后飞跑回家给父母吃。母亲总舍不得吃,亲自汽热了,端给爷爷奶奶吃。后来,奶奶临去世时,拉着母亲的手说:“你都好哟,你明那时儿就好哟,有一群孝顺你的儿女!”奶奶说的意思是赞母亲有孝心,也教出了有孝心的儿女,今后老了可享福了。

        “宁得老人一句言,不得老人十亩田"。奶奶单单对母亲封了这样的话,惹得几位婶娘和邻居好生羡慕了一阵。然而至今,母亲也还未享到儿女多少福,反倒还在为她的儿女们操不完的心。说起来,也无非使我们感到惭愧!我们作儿女的何时才能兑现奶奶的愿望,让我们的母亲也享享清福?

         上周日,冬阳灿烂的日子。再回老家,看到母亲坐在晒坝筛黄豆,看到母亲在斗羌边搓阴米时,我禁不住拍了几张照片一一母亲的照片,夕阳照射下的白发苍苍的母亲的照片。

       仰望着这些照片,我不禁想起了母亲许多往事一一许多留不住的往事,心头总萦绕着回不去的乡愁,便写下了上面这些话。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