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印象深刻的外国电影
令人印象深刻的外国电影
爱情类影片
韩国《假如爱有天意》
这是一部催泪的纯爱片。电影通过两代人的情感交织,展现了命运的安排,以细腻的情感、唯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描绘了爱情的纯粹、凄美与遗憾。被称为直男癌晚期的我,当初观看这部电影时竟感动得泪流满面。在这里套用《东邪西毒》的一句台词,“当你不能够再拥有的时候,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美国《泰坦尼克号》《乱世佳人》
上大学的时候,我曾有个特别的想法,如果把《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我心永恒”套在《假如爱有天意》的经典片段里,然后把《假如爱有天意》的主题曲“Classic river”套在《泰坦尼克号》的经典片段里,他们会不会产生什么奇怪的感觉?后来,我请朋友帮忙做这个视频,发现东方的温婉绵柔与西方的坦诚直率竟能够完美无瑕的相互兼容!如果要问哪部电影是爱情片的天花板,东方片场我选《假如爱有天意》,西方片场我选《泰坦尼克号》,这两者之中,我更偏向东方片场,可能在文化属性上我比较东方吧。
或许我们从一开始就遇到了那个想要共度一生的人,但从一开始遇到的那个人并不都可以与我们共度一生。在《乱世佳人》里,她是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高贵、自私且桀骜,她敢于爱,也坚持爱,既理想,也现实,既真实,也虚伪,即为了自己活,也不抛下他人,她是一个立体的人。然而,当她终知自己所爱之人从未爱过自己,再转身去寻找那个一直深爱着自己却被自己忽略的男人时,深爱自己的那个人早已远去,不再回头。这部经典电影历时三个半小时,给我们上演了85年前的荧幕爱情故事,值得推荐。
泰国《永恒》《初恋这件小事》
如果你与热恋中的爱人在“永远分开”与“永远拴连”之间只能选其一,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永恒》是一部乱伦爱情电影,故事里乱的不仅仅是伦理,还有人性。
《初恋这件小事》电影剧情相对老套,花痴恋爱脑加励志主旋律,在青春类电影里还是比较吃香的,有一定的观看价值。其实在泰国的影视作品中,我个人觉得他们的广告相对来说更精彩。
日本《我的机器人女友》《情书》
宅男的梦中情人在《我的机器人女友》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许,低欲望社会中,每个宅男都渴望拥有这样一个“超能女友”来解决自己的孤独与寂寞。该影片与《假如爱有天意》的导演是同一个人,不得不说,韩国人在拍摄爱情片这方面还是挺有一套的。
如果有一天,当你发现你只是你深爱之人的替代品,你还会一如既往地深爱他吗?《情书》这部电影将暗恋发挥到极致。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藤井,每个人的生活里也都种着一棵树,他所爱之人名为藤井树。
教育类影片
法国《放牛班的春天》
这是一个问题少年蜕变成材的故事。说他们是问题少年,倒不如说他们是问题家庭的产品,放弃他们的不单单是他们自己,还有社会与家庭,因为所谓的少管所也不过是一个为了便于集中管理的地方而已,这个地方并不致力于教会他们爱与包容。问题少年真正需要的不是严厉的管理制度,而是一个善于观察的精神导师。
美国《死亡诗社》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汲取有用的知识,还为了学会自我思考与享受灵魂,获得感知的能力与追求的勇气。尼尔用死亡来捍卫自己的梦想、抗拒父亲的安排,而基汀的“另类教育”成了尼尔死亡的替罪羊,电影结尾用学生的反抗点燃了主题。我们的青春不应该死气沉沉地按部就班,而是在奋斗的主线下,充分地享受爱与自由。
印度《三傻大闹宝莱坞》
这是一部被电影名字耽误的佳作。教条僵化的校规戒律与灵动多变的青春期永远是无法调和的矛盾体,教育制度只为确保大多数人能够正常有序地接受教育,为了这个“秩序”,学校及老师不容许学生提出质疑。然而,天才学生往往对这种固化的规则免疫。
战争类影片
意大利《美丽人生》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片段,一个正在经历战火的叙利亚父亲,为了不让幼女留下心灵创伤,将到处纷飞的炮弹声描绘成有趣的音乐。在他的引导下,女儿又惊又喜地喊着biu-biu-biu,没有一点身临战争的恐惧。在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中,上演的是与这位叙利亚父女相类似的故事,直到父亲被杀害,电影里的小男孩也只是认为他的父亲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
美国《辛德勒的名单》《勇敢的心》
如今,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所作所为,让世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曾经在二战中遭受沉重灾难的民族,甚至怀疑,这个民族是否真如他们所宣传的那样楚楚可怜,如此对待曾接纳过自己的巴勒斯坦人民,赶尽杀绝,实在让人同情不起来。然而,抛开现实不谈,《辛德勒的名单》仍不失为最经典的二战电影之一。每次向朋友推荐这部电影时,我总会忍不住加一句,“我们要是能拍出这样的电影该多好呀。”
《勇敢的心》讲述了苏格兰起义领袖威廉·华莱士领导苏格兰人民反抗英格兰暴政的故事,他用生命诠释了自由的难能可贵以及为自由而战的伟大意义。如今,继承了华莱士精神的苏格兰人民,依旧在争取苏格兰独立的道路上持续奋斗。影片激励人心,值得观看。
英国《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钢琴家》
涉略越多优秀的欧美战争电影,心情越难以平复,以至于忍不住要脱离电影本身来谈谈自己的观影感受。在观看关于二战的欧美经典影片时,常常会有一股无以言表的愤怒,在这股愤怒里常常还夹杂着一种难以启齿的羞愧。为什么会愤怒?因为我们的民族先辈在那段不堪的历史中遭受了不亚于犹太人的苦难,我们至今却没能产出一部享誉世界的关于中国人在战争中遭受日本人疯狂屠杀的电影。为什么呢?是我们的编剧导演们能力不足?还是日本人已经渗透或洗脑了我们的影视精英?我的猜想更偏向于前者。
旅顺大屠杀、济南惨案、南京大屠杀、731部队活人实验、拉贝的日记、慰安妇、万人坑等等,即使找不到像《钢琴家》那样的素材,虚构一个像《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样的故事也可成就经典,我们却始终拍不出一部享誉世界的佳作。不该羞愧吗?我想我们是该羞愧的。中国影视领域急需出现一个像张纯如先生那样伟大的人物!
德国《帝国的毁灭》、美国《恶魔的崛起》
之所以将《帝国的毁灭》与《恶魔的崛起》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这两部电影都是为希特勒量身定制的。关于希特勒的电影我看过不少,比如俄罗斯的《希特勒完蛋了》、印度的《甘地致希特勒》、英国的《希特勒的最后十日》,俄罗斯偏向于丑化与恶搞,而印度与英国的模仿不尽到位,只有美国与德国的表演令人意犹未尽。美国给我们呈现的希特勒是一个偏向于癫狂状态下的政治狂徒形象,而德国更多的是类似于纪实。前些年看到过网上流传的有关希特勒演说的真实画面,对比之下,美国与德国所表现的希特勒似乎更有感觉。若非得分个高低,我觉得《帝国的毁灭》似乎更接近没有表演痕迹,这部电影让我忍不住买了《我的奋斗》一书来阅读。
励志类电影
印度《摔跤吧,爸爸》
在这个女性深受歧视的国度,女主用她的奋斗向父亲与社会证明,男生能做到的,女生也可以。有时候我在想,什么样的女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权?物质上的索取与道德上的占位也许能在短时间内极大改善女性的生存状态,但长远来看,这种局部上的双重标准,并不能真正改变文化属性里的固有定位。正真意义上的女权,或许是拼搏、进取与贡献,就像女足、女篮或者女排那样,向世人勇敢而积极地展现女性的力量,这种力量或许是,“你们可以的,我们也可以”,而不是说,“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当然,想要改变这种文化属性里的固有思维,甚至不是一两代人可以改变的。
美国《申肖克的救赎》《当幸福来敲门》《阿甘正传》
奋斗与坚持永远是社会倡导的主旋律,这三部电影虽然故事剧情完全不一样,内涵也不尽相同,但把他们放在励志的角度来欣赏,应该不会有太大偏颇。《申肖克的救赎》男主因误判入狱,花费近二十年时间,在监狱凿出一条逃生密道,最终重获自由。《当幸福来敲门》讲述的是一个濒临破产、深陷困境的男人,独自带着儿子,坚持梦想、永不放弃,最终重获幸福的故事。《阿甘正传》男主凭借纯粹、执着的生活哲学,出人意料地完成人生一个个高峰,这种简单坦诚的叙述方式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人生所能到达的高度往往取决于对待人生的态度。这些电影所表现的内涵其实相当丰富,励志仅是其中一个主题。比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申肖克的救赎》中,老布在服刑50年后获得假释,最后却因不适应监狱外的生活而选择自杀。其实每个人都一样,走不出内心的牢笼,到哪里都是囚徒。
犯罪类电影
美国《教父》三部曲、《控方证人》1957版
《教父》三部曲讲述的是黑手党柯里昂家族三代教父权力更替的故事。第一部叙述了一代教父到二代教父权力更替的过程;第二部叙述了一代教父的奋斗历程以及二代教父试图将家族洗白所做的努力;第三部叙述了二代教父的陨落及三代教父的形成。《教父》三部曲是我最喜欢的美国电影,其中,属《教父2》最为钟意。二代教父是一位比较悲剧的人物,他本人不想涉及家族事业,但在命运安排下又不得不站出来维护家族利益;他穷尽精力试图将家族洗白,却始终无法摆脱黑帮世界的束缚;他终其一生都在为保护亲人而努力,结果换来的是他们的远离;最终在思念与懊悔中孤独地走完了一生。这不仅是一部经典的黑帮电影,也是一部深刻剖析人性与命运的佳作。
《控方证人》1957版是一部剧情反转极其出人意料的黑白电影,故事叙述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法庭上证人、律师、法官之间的对决精彩绝伦,接连反转的剧情更是让人赞不绝口。他总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放你一枪,然后你却不得不夸他的枪法极好,这是我看该影片时的感觉。若要评最好的悬疑片,我投他一票。
法国《这个杀手不太冷》
这部作品在犯罪类影片中算比较另类的存在,冷酷无情的杀手大叔,遭遇变故的辍学萝莉,经过磨合成为一对夺命CP,乍一看,还以为是一部带有恋童倾向且三观不正的犯罪片。事实上,由身份反差、年龄反差及性格反差碰撞出来的情感羁绊更能深入观众心灵。
韩国《熔炉》《素媛》
你可以瞧不起韩国,但不要瞧不起韩国的影视。在亚洲,要说谁的电影最敢拍,那一定是韩国。电影《熔炉》的上演,直接推动韩国“熔炉法”的落地;而《素媛》的落幕,导致韩国国内爆发多次游行,推动“赵斗顺法”的颁布。这两部电影都是改编自真实事件,内心不强大的人不要涉略哟,小心会抑郁。
动漫电影
美国的《机器人总动员》、《疯狂动物园》、《寻梦环游记》;日本的《千与千寻》、《天空之城》、《龙猫》、《你的名字》;以及爱尔兰的《养家之人》等。
这里不打算一一展开介绍每部动漫,而是简单说下当前国内外的动漫形势。近些年,国漫取得惊人进步,自《秦时明月》以来,内地产出不少优秀的连载动漫作品,比如《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天行九歌》、《一人之下》、《画江湖之不良人》、《中国奇谭》等等,但国漫普遍存在一个毛病,就是后发力不足,容易断更。事实上,国风只有国人最懂,也只有国人最懂国人的浪漫。曾几何时,像《名侦探柯南》、《网球王子》、《海贼王》、《火影忍者》、《犬夜叉》等等,几乎霸占我们的青春荧幕,那时候我们看国漫,就跟当今球迷看国足一样。而今,“攻守之势易形”,期待国漫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其他类型
伊朗《小鞋子》
小时候,你有没有因为弄丢一双鞋子或者弄烂一条裤子而害怕责备不敢告诉父母,你有没有想要某一件礼物却不敢说出口,你有没有因为贫困而心生自卑甚至嫌弃自己。这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伊朗电影,对伊斯兰世界异常陌生的我,却惊讶于能够产生如此共鸣,或许,电影的表现形式异乎千百种,贫困与爱的感受万里尽相同。
黎巴嫩《何以为家》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值钱”,“我希望无力扶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你无法想象,这竟是一个12岁的小男孩在法庭上对父母的控告、对生活的呐喊,而该电影改编自叙利亚难民的真实事件,小男孩是本色出演。收起愚昧,量力而行,孩子不是财富的工具,更不是贫穷的延续,他们是爱的结晶。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意大利《海上钢琴师》
男主从小被抛弃在客轮上,后来经水手收养,在音乐天赋的加持下通过自学成为船上的职业钢琴师。他从未驻足过陆地,却声名远扬,与许多名人合过影,打败过前来挑战的著名钢琴家。他的好友多次劝他上岸,向世人展示他的旷世才华,开启殿堂人生。他尝试过下船,去追逐心爱的女孩,体验别样的生活,然而,陆地于他而言,那是未知的领域,当纵横交错的城市街道映入眼帘,令他感到恐惧、迷茫与窒息,上岸无非是从一艘熟悉的游轮走向另一艘陌生的游轮,他看到了尽头,也看不到尽头。最后他没能克服自己,选择带着简单与纯粹随客轮一起沉入海底。
美国《楚门的世界》
男主从出生便被“导演”安排在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囚笼”里生活,导演通过直播男主的生活而获取收益。男主并不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是被精心设计过的,包括亲人、朋友、恋人、同事、路人等一切身边的事物。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了身边的异样,并试图寻求答案,后来在恋人帮助下,他终知真相,最后克服恐惧并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告别“被直播”的生活。《楚门的世界》与《海上钢琴师》在结局上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体现的是同一个境况的不同选择,同样是面对未知的生活,有人向死而生,有人向前而活。
英国《末代皇帝》《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这是英国导演视角里的中国末代皇帝以及印度贫民窟。站在别人的角度里欣赏一下自己的故事,可能会收到不一样的启示。
日本《小森林》夏秋篇及冬春篇
如果你想从《小森林》里享受跌宕起伏的故事剧情,感悟恢宏厚重的人生哲理,那么没必要翻开《小森林》。它们甚至不能称为电影,而是偏向于生活写实的纪录片,有点类似舌尖上的“小森林”那种感觉。这两部电影,没有惊艳,皆为平淡,适合厌倦城市工作生活、欲寄情于乡野的人群观看,相对治愈。
以上影片皆取自笔者观看过的电影,很多作品因笔者没有看过,所以没有罗列出来,分析不到位的地方,敬请大家多多包涵。
上一篇: 我心目中的华语影视
下一篇: 敢问路在何方,中国农民的打工谋生之路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