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浅说园丁

作者:肖大胜 阅读:6 次更新:2024-10-18 举报

园丁,是对教师的尊称。叶圣陶先生把孩子比作种子,把教师比作栽培种子的园丁。这一称谓充分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很了不起

但现在人们普遍都把孩子比作祖国的花朵,教师在教育孩子就好比是在培育祖国的花朵,所以认为教师是花的园丁。这就大失偏颇了,不符合教育的本质

首先,即使把孩子们比作植物,教师也应该是让百草丰茂的园丁,而不只是养花的园丁。叶老把孩子比作种子,并没有定为花的种子,应该有的是花种,有的是草种,有的是树种。都当成花种,美则美矣,单调不说,把草也当花,把树也当花,完全不得法。花有花的养法,草有草的养法,树有树的养法,都当花养,草木就会被摧残,那建设祖国需要的栋梁呢?园丁是专门从事园艺工作的人园艺哪里只是养花呢?

而且,不能把孩子们当作植物。教师只是园丁的观念深入包括教师在内的人们心里,带来的负面效应很严重。植物是静止的,任人摆弄,你浇灌什么,他们吸收什么,你怎么修剪,他们就长成什么样。这涉及教育理念,主动的教育和被动的教育截然相反。有些教师把叶老的理念理解偏了,把灵气十足的孩子们当植物,忽视其主动性,缺乏对人格的基本尊重,“填鸭式”“满堂灌”就是这么来的。让他们成为批量的奴隶还是一个个身心健全的独立人,实在是天壤之别。

进一步说,教师要有园丁思想,但不能只是园丁。如果非要把孩子们比作什么,喜静的可以比作花草树木,还有的就是飞鸟,是走兽,他们好动,性情各异,个性突出,那么教师就是驯兽师。况且孩子们都有动静两态,主动被动两面,不是单一的,要尊重人性,尊重个性,顺势而为,因材施教,既要做园丁,也要做驯兽师,不能一概而论。

再进一步说,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类独有。人就是人,不能把人当成动植物。

教育的目的性就是功利性,没有功利谈不上教育。它包括国家功利、社会功利和个人功利。国家强盛需要人才、社会发展需要规则和个人成长需要知识,所以不可能完全顺其自然,不能放养,任凭野蛮生长,把教育比作一方无人管护的天然池塘、一片自然生长的花园、一块原始森林之类,貌似很美,其实是无视教育功利性的表现,也是对国家、社会和个人不负责任的表现。静待花开,是指不要过度干预,而不是说你什么都不做,坐享其成。

教育的范围包括知识、技能、习惯、个性和思维等各方面,自然也包括德知体美劳。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五育并举,这里的育其实是既教且育,一定要明白这点。

教育包括养、教、育三方面,三者缺一不可。如同行车,养是材质,教是发动机和方向盘,育是刹车。材质优良、动力十足、导向流畅、制动灵敏的车才会经久耐用、行动自如,顺利快速到达目的地。

近年来教育的问题是重养、轻教、少育。不是说不应该重养,而是应该三者并重。轻教最突出的是家庭教育,少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最大的诟病,育必有惩戒,学校不敢放手育,家庭不知如何育。

人都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自然属性是先天的生物本能,社会属性是后天的群体需求,精神属性是更高层的内在追求。三个方面,也是三个层次,有交接,也有递进。自然属性大多不教而会,社会属性大多要教才会,精神属性是在教的基础上的升华,大多已不需要教,但都需要育。人性有善有恶,脱离了育,三个属性都可能出问题。

养是基础,教是前置,育是规范。三者关系要明,而且不能或缺,无育不成教,无教成白养。有错不纠,积小成大,导致有些孩子空有一副好皮囊,习惯、思维和心理畸形发展。

叶老把教师比作园丁,把孩子比作种子,并不是忽视了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真把他们当动植物,而是基于爱。任何教育理论必定以爱为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颗种子都是前途无量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份希望,都应该有广阔的未来。孩子们身体和心理都很柔弱,稍有不慎就容易受损,需要特别爱护,特别讲究方式方法。作为教师,对待孩子要像对待初萌的小花小苗一样,有爱心,有耐心,有信心,更要有责任心。

上一篇: 七律•虎虎生风

下一篇: 兰陵王.望月遐思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