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77-智慧的灯-正文153~154页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84 次更新:2024-07-29 举报

的科目。此前,即公元414年,昙摩耶舍等译出《舍利弗阿毗昙》,姚秦时备受重视,之后北方的成实论师多兼习“毗昙”。毗昙学之所以在诸多论师中流行,不仅是因为它名相解释得比较清楚,利于看懂经文含义,更是因为它的“我空法有(五蕴无我、法体恒有)的哲学思想重大影响

“毗昙”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物种不变、诸法自性不灭的观念上认为一切具体物种,仅是自性种类在特定的因缘条件和合下的显现,是有生灭变化的,是无常的;而一切事物的自性是不灭的,是一种超时空的永恒存在——这就是“我空、法有”的哲学思想。有佛家解释说,“我空”,是说我人肉体(假我)“五蕴”假合所成,五蕴本身是无我的,作为实体的这个假我是虚妄的,故称“我空”;“法有”,是说诸法自性不生不灭,如人的自性(真我)是无生灭的,即法体恒有,进而推之为三世实有。因此,业报不失,三世实有”推理,众生依自身所聚业自性的不同,所感得的今生来世善恶祸福果报便有差别。

这一哲学思想,得到了慧远等一批佛学家的发,在三世因果、轮回业报的基础上,确认了身死神不灭的信条。至唐代,《俱舍论》译出后,研究《毗昙》之风开始衰落,从而转为研习《俱舍论》。

 

第四节  俱舍学/俱舍宗(亦称“有宗”)

“俱舍学”以研习、弘传《俱舍论》而得名,其学者称“俱舍师”,学派称“俱舍学派”,亦称“俱舍宗”小乘教。

《俱舍论》为世亲所造,弟子中弘传俱舍学最著名的是安慧。安慧是印度最初俱舍师,著有《俱舍论实义疏》。此外注释此论的有德慧、世友、陈那等师。后由南朝真谛师于陈天嘉五年(公元564年)在广州译出,并亲作详细讲解。又于天嘉七年,重译再讲,由慧恺(智恺)师笔受,这就是现行的《阿毗达磨俱舍释论》22卷。随后有慧恺、法泰、靖嵩、道岳等师弘传,并成立“俱舍宗”,其时毗昙宗随之并入(或称易名俱舍)。后唐玄奘师重译,取名《阿毗达摩俱舍论》,门徒普光撰《俱舍论记》;法宝撰《俱舍论疏》;神泰也著《俱舍论疏》(称《泰疏》),合称俱舍三大部,形成俱舍新论。    

俱舍宗主张“我空、法有”这里的“我”非指法性、自性,而是指五蕴假合所成的肉体的我,因五蕴本身是无我的,故“空”;这里的“法”是指诸法自性(包括我人自性),因诸法自性不生不灭,即法体(法性)恒有,故“有”,进而推之为三世实有。

 

第五节  成实学/成实宗(亦称“空宗”)

“成实学”以研习诃梨跋摩的《成实论》而得名,其学者称“成实师”,学派称“成实学派”,亦称“成实宗”或“空宗”。小乘教。

诃梨跋摩原是印度上座说一切有部僧,后受大众部影响,著成实论批评说一切有部理论。姚秦弘治十四年(公元412年)由鸠摩罗什于长安译出,后蔚成研习之风,所以长安是成实学的发源地。此学相对于俱舍宗的“我空法有”而立论为“我法二空”。

最具影响力的有罗什弟子南朝的僧导和北魏的僧嵩僧导在寿春讲学僧嵩在彭城讲学南朝齐、梁时弘传此学盛极一时。后来梁武帝重奉《大品》,对《成实论》表示轻蔑吉藏大师独树“三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