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76-智慧的灯-正文151~152页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139 次更新:2024-07-29 举报

“三是偈”说:“一者因缘是空义以因缘所生法即是寂灭性,故知因缘即是空;二者因缘是假义即无自性故不得言有,空亦复空故不得言空空即不空)为化众生故以假名说,故因缘是假义;三者因缘是中道义,即此因缘离于二边,故名为中道就是说,从假名上可以说缘起法为有,自性是空;从实体上不可以说有,也不可以说空,离有离空才是实相,也就是中道。所以说“缘起有,性空无,即二是为假,二非为中”。这里“不执二边”就是“中道”原理。

吉藏大师倡导的这种“中道实相”说,是用破执的方法说明本体不可知、不可思议,即所谓“诸法实相,忘言绝虑”;在践行方面则要做到心无所得。他认为“有得是邪须破无得是正须证有得与无得的根本区别是,前者有“性执”,后者视一切为“假名”。所以,吉藏在《三论玄义》中反复强调:“以内外并冥,大小俱寂,始名正理。悟斯正理,则发生正观。正观若生,则戏论斯灭…苦轮便坏。”反之,“若存心内外,情寄大小,则堕在偏邪必然受苦无尽

 

第二节  涅槃学/涅槃宗

“涅槃学”是以研习《涅槃》而得名,其学者称“涅槃师”,学派称“涅槃学派”,亦称“涅槃宗”。后涅槃宗并入“天台宗”。

公元418年,6卷的《大般泥洹经》在建康译出;421年,36卷的《大涅槃经》在敦煌译出。后将上述二经整理为南本《大涅槃经》问世,于是研习《涅槃》及其“佛性”思想,成了宋梁二代最盛行的佛学思潮。

然而,去发挥《涅槃》佛性理论的是道生、慧观、道朗等师。道生著有《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佛性当有论》等。他认为成佛的根据在于内心的自我完善,同时主张“顿悟成佛”。谢灵运追随道生,著《辨宗论》,用儒家的“理归一极”加以补充。于是道生之说受到宋文、孝诸帝的赞赏。

慧观师是极力主张“渐悟”,不赞成顿悟”的。他认为“真如”必须经过“定、慧”修习才能渐悟,“定、慧”需有阶梯相乘。在当时,反对顿悟的还有许多名僧。

道朗师有《涅槃义疏》,强调涅槃与“法性”为一,“法性以至极为体,至极则归于无变”,因而法性是“常乐我净”。据此,他抨击当时讥谤《涅槃》非佛说的言论,为佛性思想的传播开路。后来梁武帝十分重视《涅槃》,并加以提倡,命宝亮撰《涅槃义疏》,并亲自作序,称“佛性开其本有之源,涅槃明其归极之宗”。于是,南朝涅槃学的盛行,与北朝地论学的兴起遥相呼应,成为南北朝后期遍及全国的强大潮流。

 

第三节  毗昙学/毗昙宗

“毗昙学”是以研习上座说一切有部的论书《阿毗昙》而得名,其学者称“毗昙师”,学派称“毗昙学派”,亦称“毗昙宗”小乘教。后毗昙宗并入“俱舍宗”(亦称“有宗”)

南北朝时期小乘的毗昙学曾与大乘的般若学分庭抗礼。在我国,毗昙的研究发端于道安师,后提婆师受慧远师邀请,译出《阿毗昙心论》《三法度论》。公元433年,跋摩与宝云师按慧观要求译出《杂阿毗昙之论》,于是“毗昙”几乎成了南朝所有论师共习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