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河东河西

作者:左俊平 阅读:138 次更新:2024-09-07 举报

    河 东 河 西

        左俊平

故乡的山后边有一条河,名字叫澴河,澴河两边住的都是祖祖辈辈亲连着亲的乡邻。别看一条小河不宽,河水也不深,可是曾经给两边的亲戚间来往带来无尽的烦恼。天暖的时候还好说一些,无论有什么事需要过河,基本上都是蹚水来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要是数九寒冬的季节需要过河,那就真是一言难尽。尤其是新年之际的拜年。本地有一说法,宁愿欠了别人的钱,也不能欠下别人的“年”,也就是说,其他的事还好说点,过河拜年的事是绝对逃避不了的。

当然,河对面没有亲戚的,是不需要想河东河西的事,河对面有亲戚的,就不得不总要关心河水的深浅了,而且,最不可思议的是河水并没有真正隔断姻缘,村里村外河东河西有亲戚的没有半数也有二三成。我有一个姑姑家就是河对面钱家庄。记得那年姑姑家的表哥结婚,恰逢腊月数九寒冬的时候,母亲去送礼。去的时候,姑父提前蹚水过来,专门在河边等着母亲她们一行人,把她们一个一个的背过河。婚礼结束后,姑父又坚持一个一个的把她们送过河。一行四五个女人,姑父小心翼翼地背着,水虽说不深,也在膝盖之上,还结了一层薄薄地冰,毕竟一百多米宽的河面,可想而知一趟又一趟的也是不容易。也许姑父是有些累了,或许是冰碴划痛了姑父,当他把我的母亲背到河中间的时候,突然趔趄了一下,姑父差一点没趴在河水中,却让我的母亲掉进了河水里。鞋湿了,裤子也湿了半截,最要命地是,像刀子一样扎人的冰水一下子就惹恼了母亲。尽管姑父迅速的重新把母亲背起来,还是招来母亲一千个埋怨,也是气急了,向来非常明理的母亲,当时说话竟然完全不给姑父留一点面子,弄得姑父尴尬至极。以至于多年后,曾经有人给我提亲,姑娘就是河对面的,媒人说女方无论本人还是家庭,各方面都非常不错。母亲却不等媒人把话说完,就直截了当的一口回绝了。理由就是当年姑父背她过河掉进河里时,因为恼火至极,曾经说过,谁家男女再跟河对面定亲,就是狗娘养的,不要脸……我有时不得不在心里暗自琢磨,就因为这条河,是不是毁掉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记得小时候,到姑姑家拜年绝对是我们每年的愁事,因为实在是怕过河,总是变着法的推三阻四的不肯动脚。实在是躲不过去了,就恳求一同前往的二哥一起绕道从镇上的大桥过去。那个时候,还没有自行车一说,二哥说,本来才三四里地的路程,那么绕道就要多走二十多里地,太不划算了。最后总是比我大四岁的二哥一次又一次的背着我过河。

七十年代末的最后一个春节的正月初五,我们又要到姑姑家去拜年,因为我已经十六岁了,去年还是二哥强行要背我过河的,今年早早就在心里下定决心,说什么也不会再要他背了。意想不到的是当我们来到河边时,一条简易的小船正好横在面前。船主是非常熟悉的人,旁边村里同姓的大哥。他二话不说就把我们送过河。因为当时我们没有做准备 ,每人五分钱的船费都给不了。只好承诺,过后一定会补上的。大哥却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补什么补,不可能要了。大哥还说,这要是放在往年绝对是不行的,现在国家形式好像变了,没有割“资本主义尾巴”一说了,我也只是出来试一试,一来给人行个方便,二来顺便看看能不能赚个块儿八角的,有这回事也就当没这回事一样……

正如大哥所说,第二天我们把两角钱送到他家里,他说什么也不要。后来我就离开了家乡,再也没有去过那条河边。但是,多年来,在我心里一直觉得,因为过河欠下大哥一个人情了。

 随着几十年岁月的更替,国家经济飞速迅猛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变的是澴河之水经久不息的流淌。河东河西,一衣带水的乡亲乡邻总在不停的演绎各种意想不到的故事。

 最意想不到的是,2021年10月,就在我们当年过河的地方,一座长337米的澴河大桥正式飞架东西,成为京港线上的主要通道。河东河西的乡邻们,走亲戚像串门一样容易,一会儿在河东,转眼间就到了河西。大桥不仅给出行的人们提供了方便,最主要的是缩短了河东河西的距离,缩短了距离的人们,感恩国家给予美好生活的同时,心更近,情也更真。




上一篇:

下一篇: 春   雨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