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超来青岛分享《失落的卫星》 讲述“离海最远的故事”
11月29日下午,青年作家刘子超做客青岛方所,分享其新书《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创作历程,讲述“离海最远的故事”。刘子超的“旅行写作”以“问题意识”为引导,以“揭示世界潮流”为己任,希望传递一种时代精神,见证这个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
早在2011年苏联解体20周年之际,刘子超第一次去到乌兹别克斯坦时便萌生了想要写点什么的想法,但发现中亚太复杂、自己了解还不够,他开始了持续关注和有针对性的阅读积累,寻找与中亚相关的书籍来看。直到2017年,在从事自由写作一年后,对中亚的观察和理解更深了,书写计划才又提上日程。刘子超介绍说,这几年,他多次深入亚洲腹地,前往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地,以曾经作为记者的敏锐洞察和外来旅行者的好奇之心,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观察。
过去30年,当曾经强大的“帝国”一夕化为乌有,一切如离轨的卫星,从历史中失落出走的中亚大陆都发生了什么?这30年来,当地人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迁?这是刘子超旅行之初的“问题意识”,在《失落的卫星》一书中,刘子超与不同身份的人进行对话,记录访问所见人们的生活状态、每一地的历史与当下发展。刘子超说,行程虽有提前的计划和设计,但旅途中的采访大部分是随机的,有很多即兴成分,这是旅行作家的乐趣,也希望读者可以从中读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刘子超表示,写这本书的初衷是聚焦苏联解体之后至今的30年,中亚是怎样发展的、未来将向哪个方向走,希望描写一种时代精神、时代潮流。摒弃学术视角和枯燥文字,刘子超以旅行途中一个个与当地人相遇的故事,去解读当地人们的生存状况、生活状态,呈现一种大的时代精神。如同新作书名“失落的卫星”,刘子超认为,中亚在历史上乃至到今天,都是如同卫星一样的存在,徘徊在不同的更大的势力或国家中间,会被周围更强大的国家所左右。今天中国的崛起,包括一带一路为中亚带来了一种不同的前景,刘子超在书中也试图去解析这一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记录一些碰撞和故事。
深入中亚的实地探访中,刘子超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当地居民,也有外来游客。在乌兹别克斯坦日益干涸的咸海边,他遇到一位独自在此生活了七年的山东大哥,与他共进晚餐,听他讲述没有电、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网络甚至没有淡水的孤寂生活。他的工作是把咸海的微生物收集起来进行深加工,做成虾的饲料,再与国内的公司进行交易。每个月他要到160公里外的居民区买补给,孤独压抑的时候,他会骑上四轮摩托,在荒无人烟的旷野上狂飙……刘子超介绍说,最近他又从国内回到了咸海边,继续住在帐篷中周而复始的孤寂生活。
旅途中,刘子超还遇到过一位哈萨克斯坦的出租车司机,怀揣歌手的梦想,一有空就会用车上的伴奏带来练习,一曲终结不忘舞台式的谢幕,想要成为像迪玛希那样火到中国的名歌手;刘子超发现很多中亚的年轻人将学习中文作为未来发展方向,书中写到一个在塔吉克斯坦学中文、上孔子学院,希望将来来中国留学的年轻人……刘子超认为,中国在中亚几乎是一种“暗流式的存在”,很多中国人在中亚工作和生活,例如从事基础设施建设、修路务工等,对当地人产生了影响。“这本书就是试图描述大的变迁发生下的那种状态,那种潮流的走向。”
刘子超以犀利的目光观察旅途中形形色色的人,捕捉个体生命的生存细节,记录他们鲜活的生活状态,并与这片大陆上的每一位深度交谈者都保持着联系。有作家式的观察,有犀利的目光与文学性的结合,有背后宏大的现实关照,这是刘子超“旅行写作”试图呈现的个人文本。
下一篇: 青年作家卢思浩:希望你一天也不辜负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