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赏析之四十五《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临 江 仙
惠州改前韵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副标题点明这篇《临江仙》是在惠州修改前韵而成的。这前一篇《临江仙》写于密州:“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阆苑先生须自责,蟠桃动是千秋。不知人世苦厌求。东皇不拘束,肯为使君留。”
两篇词所用的词牌名相同,韵脚相同,词的上篇文字也完全相同。相隔了二十年,同样是感伤春天的逝去,但那时尚有“阆苑”仙境、西王母的“蟠桃”、“东皇”太一的身影,充满了浪漫与幻想。到了1096年的惠州,年已59岁的东坡,久经宦海沉浮,早已心灰意冷,再难有少年风流,感叹的是自己已白首,伤心的是相伴、相得的朝云已是病魔缠身,只能斜倚合江楼,尽管眼波依然如湖水般清净,而紧蹙的眉头却如远山的黛影。密州时的“三分春色一分愁”尚有文人伤春的诗意,而此时的东坡却真正是愁绪满怀了。
这篇《临江仙》“惠州”小令读来感人情怀,使人心酸,最是上篇的结句“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缤纷的榆荚随雨翻飞飘落,成团的柳絮随风滚动,充满动感。在密州时这动感尚透着一丝光明,给人以希冀与期待。但到了惠州,这翻飞的榆荚,染尘而成团的柳花已成了人生的写照,暮春时节,无所依凭,无可奈何,只剩得随风雨而飘摇。“惠州改前韵”修改的不仅是《临江仙》词下篇的韵脚,更是词意、心绪的修改。
下篇的结句“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不仅生动地表现了合江楼的景色。近水、远山,清净而肃穆,中含淡淡悲悯。也传神地表现了此时寄宿合江楼,染病在身的侍妾朝云的神态,无力斜倚,愁上眉头,惟有心灵之窗的眼眸,依然清净如水。
上篇结尾是“动”,下篇是“静”,上篇景趣、下篇情味,对仗自然。
词中“九十日春”,指春季三个月,即农历正月、二月、三月;“使君”指与东坡会饮于合江楼的惠州知州詹范,作者在《与徐得之》中称"詹使君,仁厚君子也,极蒙他照管"。又据其《和陶贫士七首》之六: "老詹亦白发,相对垂霜逢。"可知此句为实写,詹范与东坡年龄相当,相交甚好。
“合江楼”指惠州府城东门楼,因东江、西江在此汇合而得名。苏轼初贬惠州是绍圣元年(1094)十月,寓居于此楼,到绍圣三年(1096)将再次迁居嘉佑寺,他与知州詹范会饮于合江楼,触景生情,感叹身世,写下此词。
上一篇: 五律.步韵南湾人《今年老汉七十八》
下一篇: 南乡子*腊梅花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