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戎马生涯/孙邦秀
我的戎马生涯/孙邦秀
(根据孙邦秀之女孙文娟提供生前口述录音资料整理,题目是编者加的;图片资料是其子孙毅刚提供)
我叫孙邦秀,1925年农历11月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胡家坨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祖辈靠给地主扛活为生。1944年底,昌乐支队二连住在我们镇上,19岁的我找到了二区区长刘志要求参军。他把我介绍到昌乐支队二连,连长对我说:“当八路可不发枪,要靠从鬼子手里去夺。”我说:“你们能夺,我就能夺。”就这样,我加入了昌乐支队二连,当了一名战士。由于我作战机智勇敢,1945年5月入党。
1945年的一、二月份,日本鬼子对冀中平原进行第四次大扫荡,党中央为了避敌锋芒,有效的保存实力,命令我们部队暂时化整为零,以班、排、小组进行活动。日军采取惨绝人寰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为了不连累乡亲们,我们在群众的帮助下找到了一条小船在大清河外下了海。经过十几天的与敌周旋,在群众的掩护和帮助下,我们巧妙的躲过了日寇的扫荡,重新集结了部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
记得在1945年的六月份,在昌黎县的一次战斗中,我们被鬼子包围了,连长杨继青命令我班掩护全连的主力撤退。这时我已经是班长,战斗中我腿部中弹,但仍然坚持到完成掩护任务。这也是我在战斗中的第一次负伤,后来在乐亭县城外围跟日伪军又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战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昌乐支队编入十三旅三十三团,我在二营四连任排长,旅长是肖全夫。九月初,我们奉命攻打滦县的日军残余。打下滦县后,又攻打开平,直逼唐山。
1946年国共谈判破裂,解放战争拉开序幕,我参加了滦东战役。在攻打卢龙的战斗中,我是突击排的排长。接下来就是牛栏庄战斗,我连主攻牛栏庄火车站,我也是突击排长。这次战斗,我排缴获了敌人四支美式卡宾枪、五支冲锋枪。
几天之后,又接到了攻打深河的命令。我带领突击排攻打城墙上的一个大碉堡,我第一个冲入敌人的碉堡,但是由于敌人的火力太猛,后面的战友没有跟上,于是我急中生智,将几枚手榴弹投向敌碉堡。我提着手枪,向碉堡外面的同志命令:“一排向左、二排向右……”然后又向碉堡里面的敌人吼道:“放下武器,缴枪不杀!”结果还没愣过神儿来的三十多个敌人乖乖的放下了武器。这次战斗,共俘虏敌人三十多人,缴获重机枪两挺,还有步枪、手枪等武器弹药。此次战斗,我立大功一次。
1947年初,挺进东北,部队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队。第一仗打的是朝阳,我们连是主攻连,当时我是排长,任务是攻打敌人主力盘踞的一个喇嘛庙。我排首先冲入庙内,全歼守敌一个整编连,为整个战斗的胜利铺平了道路。第二仗是攻打羊杖子,这一仗打的干净利落,全歼敌九十二军二十一师,活捉其师长郭辉仓。根据上级指示,为了有效阻止关内外国民党军的集结和调动,我们在山海关和绥中之间展开了大规模的“破交战”,即: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把整个段的铁路拆毁、掀翻,战士们戏称为“铁路大翻身”。实践证明,这一招对后来阻止敌人增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47年秋,在攻打锦州外围的大凉河桥头堡的战斗中,我们二营六连的连长牺牲了,营长命我接替六连长职务。这一仗,又缴获两挺重机枪和一些武器装备。此后,部队在沈阳和锦州之间的沟帮子整训半年,到辽沈战役开始,我们接受的战斗任务是从里往外打。
在攻打锦州时,我营插到城里往外打,我们六连担任主攻。战斗中,我的左臂衩被敌人的机枪击中,我简单的包扎一下伤口,继续指挥作战,直到战斗结束。整个锦州战役,共歼敌十万余人,活捉国民党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
锦州战役以后,部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六军,我在一三七师四一一团二营六连任连长。
辽沈战役刚刚结束,我们又投入到平津战役中。天津的外围攻城战打的极其惨烈,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因战前侦察的疏漏,导致工兵在铺设过护城河的桥时,遭遇狡猾的敌人从城墙内的暗堡中向外扫射,近两个营的人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这时二营接过攻城的任务,我们六连是尖刀连,我观察了敌人暗堡的火力点,带领全连巧妙地选择了一个火力较弱的缺口,首先冲上了城墙,并抓住了敌人的一个上尉连长。我问他:你们的主力在哪儿?他说在中纺二厂。当打到中纺二厂附近时,我命令爆破班将厂房炸开了一个大洞。结果,里面的敌人整整一个重机枪连全部被缴械。我们又乘胜追击,直逼天津守敌的老巢“天津耀华中学”。此时的敌人已经溃不成军,望风而逃,我们俘虏了大批的敌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打下天津后,北平的守敌傅作义宣布起义。至此,平津战役宣告结束,北平和平解放,部队在霸县开始休整。
1949年,四月部队南下,六月份到达湖北黄陂县整训。至七月份过长江,衡保战役开始,衡保战役结束后,接着在湘西剿匪。
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团副参谋长。
1955年,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9年毕业后,调任东北守备三师八团参谋长。(合影照片:前排左五孙邦秀,南京军事学院合成军队指挥系第六期毕业照)
1960年,接中央军委命令,部队开往西北执行施工任务,就是建设现在的“东风航天城”,当年这个任务是极其保密的。那时候,茫茫戈壁一片荒凉,又赶上苏联逼债、撤走专家,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部队的生活极其艰苦,施工条件又极其恶劣。住的帐篷经常被大风刮的到处跑。尽管条件艰苦,我们还是克服艰难险阻,硬是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修起了二百公里的公路。
1961年,部队正式改编为军委工程兵第五十三师一二〇团,我任团参谋长。1964年,我任一二〇团团长。第二炮兵成立后,一二〇团编入二炮的第一个导弹基地。
(图为1964年10月120团“一分为三”重新组建时的领导班子成员。左起:副团长李凤祥、副政委刘忠岱、团长孙邦秀、副团长孔云龙、政治处主任关维祥、政委李长胜)
1970年,调任基地后勤部副部长,直到1980年离休,居住在保定干休所。
我自1944年参加八路军至今,戎马生涯几十年。战争年代,参加大小战斗上百次,四次战斗负伤(享受政府给予的三等甲级残军人津贴)。荣立大功一次,二等功两次,小功数次。在和平时期,我有幸参加了国家的火箭发射场和战略导弹部队的工程建设。特别是在战争年代中亲身体会到的那种真真切切的军民鱼水情,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我从一个苦孩子,能够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一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指挥员,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和国防建设事业做点儿事情,应该归功于党的培养和人民的哺育。
2005年10月21日于保定(注:本文作者孙邦秀,于2006年12月20日病逝,享年82岁;此文原载第二炮兵工程建筑第120团回忆录《巍峨丰碑 辉煌历程》一书)
编后语:孙邦秀副部长在盘锦农场初建伊始,是120团的老团长,1970年调任第二炮兵某基地后勤部副部长。1977年3月原团办农场移交基地后,孙副部长在当年夏天就到农场检查工作,看望过去的老部下。在农场的几天时间里,我作为农场场部书记,很荣幸地与场领导一起,陪同老首长下连队班排,检查伙食和农副业生产;深入田间地头,与干部战士谈心,讲革命传统故事,做思想教育工作。孙老首长的一言一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他在稻田地里看到农场机械排的战士用汽油机改装的锄草器,非常感兴趣,裤腿一挽鞋一脱,光着脚下去跟战士们一起扶着机器去除草,弄得满身泥水全然不顾……
孙副部长是个“老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孙老首长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伟大的一生!孙老的音容笑貌,永远镌刻在我的心里。
——谨以此文深切缅怀我最敬重革命前辈孙邦秀老首长!(闫应科写于癸卯年冬月)
闫应科:安徽亳州利辛县人,从第二炮兵后勤部转业到沈阳市公安局,三级警监,大学本科学历,军警作家,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主编团史、校史、军农生产史等三部文献类书籍,在国家和地方图书馆、部队军史馆多家收藏。
评论[2条]
更多>为闫应科同学点赞!
书写历史故事,
坚守不忘初心。
讴歌英雄前辈,
意在激励后人。
夕阳丹霞无限,
永葆革命青春。
致力传承发展,
积淀文化底蕴。
2024/01/06姑苏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