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故乡的祠堂

作者:王贤美 阅读:395 次更新:2023-12-08 举报

二、故乡的祠

王贤美

宗祠是祭祖的地方,是姓氏宗亲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是家风家德教育和议事、执行家法的重要场所。一般民间纠纷,全都在宗祠内自行解决。所以,不管是大村还是小寨,宗祠一般是不可少的。

我的故乡王宗二村也有一座祠堂。坐落在村子的尽西头,坐北朝南,前楼后殿,前面是空旷的场地。

祠堂外墙砌的是青砖,仿古屋顶飞檐翘角,气势雄伟壮观。两扇大门古色古香,大门两侧是青石雕刻的一公一母两只石狮子,雄踞在圆形的青石底座上,底座加狮子高一米多,像两个庄严威武的哨兵,令人心生敬畏。小时候的我们时常攀爬、骑坐在石狮子上面玩耍。

前楼长约30米,宽约10米,前后门相对应。一层中为厅堂,厅堂楼是一个大戏台,戏台东西两侧面积很大,面向北边。

前楼立柱支撑着大梁和屋面。每根立柱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材质坚硬、粗壮圆直、六七米长的木材。立柱下面是直径约50厘米、高约30厘米的青石凿刻成的圆墩。屋面每根梁木上面都是雕梁画栋、飞禽走兽,栩栩如生。由于经常涂刷桐油,木头外表呈棕色。椽子与椽子之间铺着望(看)砖,上面铺盖的是厚厚的小瓦片。地面铺的是30厘米×30 厘米的正方形青砖。

打开前楼后门,跨过青石门槛,是长约40米的幽深庭院,中间是一条青石板铺的一米多宽的走道直通后殿,两边围墙高达5米。

跨进后殿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中央供奉着的两尊佛像,东面一间也有两尊佛像,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

乡贤王平先生在撰写《重建王宗二祠堂碑记》中记述道:“后殿设享堂和四室,宗二公和李儒人画像居享堂中央,四堂分置二世祖与后裔灵位。”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期,每逢节日和村里举行重大活动,村民就会在祠堂外面的场地上表演舞狮子、踩高跷等传统节目。

村里有一个业余剧团,演员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喜欢唱戏和表演的本村人,老中青演员都有。平时参加地里劳动,冬天农闲或有重大活动,就临时集中起来到祠堂排演,有资深的老戏骨负责指导排练。节目主要是“天仙配”“牛郎织女”“打金枝”“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传统戏曲,表演的是地方戏小刀戏(庐剧),那在方圆几十里都是有一定名气的。演出的服装、道具、锣鼓等一应俱全,祠堂里专门安排一间放置着。

每逢演出,就像过节一样,吸引着村里的男女老少,就连附近四里八乡的人也会络绎不绝地前来观看。戏台上,演员们倾情投入,演得是声情并茂,甚至是声泪俱下。台下观众把场地围得是里三层外三层,到处是攒动的人头。随着剧情的发展,看到动情处,有的男人挥舞着拳头,气的是咬牙切齿;有的是大喊大叫;更有的女人是梨花带雨,泣不成声。我们这些小家伙凑热闹,可惜人小身体矮,看不到台上的表演,急得在人缝里到处乱钻,有调皮的甚至攀爬在柱子上,双手紧紧地抱着柱子,双腿夹紧柱子,抬起头,瞪着一双滴溜溜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看向戏台上。

祠堂大门平时不上锁,小时候我们这一顽童住的离祠堂近,经常到祠堂去玩耍。有一年年初一下午,我和几个小伙伴到祠堂玩躲猫猫、捉迷藏,在戏台上到处乱钻、躲藏。由于戏台比较暗,没有亮光,我在躲藏时,一件过年前才新买的、过年刚穿的蓝色围兜不小心不知被什么东西划开了一个口子。我既心痛又害怕回家被严厉的父亲责罚,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回家后小心翼翼、遮遮掩掩,最终还是被父亲发现。好在是过年,只挨了顿训斥,并没有受到皮肉之苦。

祠堂还做过临时小学。记得我们读小学二年级时,因村东头的王宗二小学修建,一、二年级就搬到祠堂前楼,上了一个学期的课。

“文化大革命”时,造反派到处“破四旧、立四新”,祠堂当然不会幸免。记得有一天下午,我们这些小屁孩跟随那些造反派进入祠堂,看造反派疯狂地打砸抢。后殿的几尊佛像被捣而毁坏了,我们才知道佛像原来是烂泥和稻草雕塑的,外面涂抹了油漆。我亲眼看见有两个造反派把一尊佛像抬到祠堂前面,扔到沟渠的水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公社要盖新的办公大楼,公社一把手李善金书记看中了王宗二祠堂,对外宣称祠堂是四旧的产物,要拆除。为了怕村民闹事,亲自率领一大帮子人来,坐镇指挥把前楼全部拆了。村民们是敢怒不敢言,眼睁睁地看着那些人把拆下来的材料,用大卡车一车车装运了好几天,全部装运走了。不久,公社用从我们祠堂里强拆的木料和砖瓦,新盖了一栋大楼。王宗二祠堂前楼仅存石狮、大门和断壁残桓。自此,王宗二祠堂就这样消失、不复存在了。

祠堂前楼被拆除以后,后殿一直空关着。后来,大队在后殿办了一个碾米和夹草(将晒干的野草碾成粉用来喂猪)的加工场,服务村民,收取一定的费用,村民们没钱加工可以用碾碎的谷糠抵换加工费。下雨天时的放电影,也常常安排在那里。

由于村里一直没有村部,大队部办公没有场所,召集生产队长开会也无固定会议室,只能晚上到小学里去开会。后来把祠堂后殿拆除,在前楼原来的地基上盖了一排六间平房做大队部,村干部就在新房子里办公、开会。

上世纪七十年代,每个大队都安排有一至两名赤脚医生,东面一间用来做村卫生室,为村民们就医服务。最西面一间布置成有线广播站,知识青年王道顺成了广播员,同时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平时吃住都在里面。

一九七六年初,大队从我们27名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挑选了6个人,成立文艺宣传队和大批判小分队,基本上每天都是在大队部排练,主要由王道顺负责。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富裕了的村民们开始追求起精神生活。

宗祠是家族兴衰的标志”。现代祠堂作为一个家族的象征,其作用在保持了祭祖和正俗的基础上,是族人通过在祠堂内进行一系列传统健康有益的活动,进一步调动族人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团结族人、增强凝聚力的目的。

二零零五年,王宗二村成立宗族理事会,商讨五修《王氏宗谱》。二零一八年十月,宗族理事会商讨增补五修族谱和重建宗祠事宜决定顺应族人心愿,重建王宗二祠堂,增补五修《王氏宗谱》。

二零一九年三月八日,祠堂在原址奠基,十二月十九日新祠落成。

增补五修《王氏宗谱》和重建王宗二祠堂完成后,我的老同学王平先生受宗族理事会嘱托,撰写《重建王宗二祠堂碑记》和增补五修《王氏宗谱》序。

根深才能叶茂,祠堂灌溉家族的根,浇灌祖宗,礼敬天地。我们现在提倡的良好家风,实则就是祠堂文化的流传,家族文化的延伸。

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传统中国人对于宗祠的感情是朴素而又淳厚的。

无疑,宗祠是人们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灵魂所在,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

重建王宗二祠堂和增补五修《王氏宗谱》,对于寓居他乡的宗二公后裔而言,这里是消解乡愁最温馨的家园。祠堂内浓郁的乡情、乡韵会升华我们对“根本”“溯源”“故乡”等词语内涵的理解,激发我们了解故乡、热爱故乡、建设故乡的情怀。

(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七排 《丁宝桢》剧观后感

下一篇: 冬日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