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曹村-曹豳-15-林初兴编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284 次更新:2023-10-11 举报

曹村何时不姓曹   

苏尔胜

曹村镇东南连接平阳,西北相邻大南篁屿。其名称来自于曹姓人家由闽迁入许峰并发展壮大。五代期间,华夏战乱不休,特别是与温州(时属吴越国,局势安定)紧邻之闽国,自王潮、王审知去世后,子孙们为争权夺位兵戎相见,而且横征暴敛,致民不聊生,纷纷外迁。后晋天福七年(942),曹霭、曹霅、曹昌裔携家人从福建赤岸迁来瑞安县许峰里。据记载,曹霭兄弟“为人皆正直,尤乐施与。没,民立祠祀之。”

许峰里地处许峰山(今圣井山)东麓,是瑞安、平阳陆路交通的咽喉要地,又是飞云江下游南岸的重要埠头,入江处的永安(今江溪)是当时瑞安县商贸重镇。曹家利用这一地利,抓住吴越、赵宋社会长期安定的机遇,力谋经营,很快成为“温郡世家大族”,其居住地名也由许峰而变成“曹许”,再变成“曹村”。

经济上的辉煌必然产生政治上的要求。南宋初,就有曹昌孙(字巨川)担任地方要职。绍兴廿七年(1157),曹家出了第一个进士——曹逢时。其后代曹绛创办“凤岗书塾”,延请名儒教授本族子孙。当地文风学风遂大盛,各类人才大量涌现。终南宋一朝,曹村曹氏出了28名进士、20名特奏名进士、38名太学进士、国子荐和荐举20人,共计79人(重复不计)

至嘉定十三年(1220),曹村曹家已有四代12人中进士并出任要职,可谓“贵盛无比”。当时社会多以为此乃曹家祖先“护国庇民,功德莫可记极”、“英灵俾后世”之故,并流传着种种有关曹霭兄弟仨显灵的神话,“时邑士大夫申之郡府,转详礼部,请旨敕封”,宝庆三年,宋理宗下诏敕封曹霭“顺佑广福昭德王、霅顺应广惠昭泽王、昌裔顺济广宁昭显王。敕赐祠额为孚泽庙”。

但时至如今,曹村却无曹姓人家,究其原因,一是家族日渐壮大,必将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如曹昌孙于绍兴四年(1134)迁居“三港嘉屿壶山之麓”(今高楼上泽老村),并将宗祠(后承赐“孚泽庙”额,俗称“曹三王祠堂”)迁建于此。该支曹氏的日渐壮大使当地遂有了上曹、下曹村之名。又如曹应时于南宋光宗年间迁居乐清。其次是曹家出了多名地方官,必有迁居任职地者。另外,曹家在当时忠于宋朝皇室、反金抗元,当南宋朝廷灭亡、元兵南来,仍在繁华曹村的曹氏族人必将陆续外迁,以避戕害。如宋亡后有曹稹孙率家人迁居平阳梅溪。因上述种种原因,如今曹村无曹姓人家就不足为奇了。

(原载《瑞安日报》)

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