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曹村-曹豳-16-林初兴编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252 次更新:2023-10-11 举报

走进中华进士第一村

 

卢良秋教授关于中华进士第一村的考证,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一个村出了82名进士,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竟出在我们瑞安曹村,就迅速点燃了我的求知欲望。去年文学周,曾安排参访,因正在修路,故改为拜谒高则诚与陈傅良。丙戍暮春,莺飞草长,道路通畅,在克华陪同下,我身临其境,终于如愿以偿。

一走进曹村这方圣土,就让人感到不同凡响,山青水秀,杜鹃怒放,柚花吐香,生态环境分外优良。漫步在以左司谏命名的曹豳路,他那不畏权贵,为政清廉,著作等身的形象似乎在我眼前徜徉;他那“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荫冉冉遍天涯”的名句,一并在我脑际回放,我情不自禁脱口而出:此公风范,经久传扬。转到以背依苍山而得名的许峰路,一眼看见由热心人牵头,靠民间集资而矗立的那颇有气势的牌坊,中华进士第一村就镌刻在上!凡经此者,大概都会留下一种肃穆,一份敬仰!我细酌,主联欠工整对仗,炳珍要求重新修改,以让人感到韵味悠长。我与丙新商量,建议改为:原来暮,古许峰,缘曹氏功名,因更名讳;考源流,查府志,赖先贤文物,始立牌访。另一副边联也提了修改意见,但这均非推倒重来,而是个别调整,以使之更为恰当。

随后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正修缮充实的进士纪念馆,那八十二名进士,在曹逢时、曹叔远父子率领下,似乎从历史画卷中走来,以欢迎我们的造访并争先恐后向我们倾诉衷肠:有的叙述功成名就的喜悦;有的诉说屡谏屡挫的凄凉;有的表达造福黎民的感念;有的追忆偏安的忧虑和悲怆……从絮语中听出,他们期望是:多栽树,育栋梁,造就人才为国图强。我微微点头回答:古今贯通,源远流长,这文明之花,会盛开不败,雨来润色,风过送香。

从梦幻回到现实,继续行走在以工部侍郎命名的叔远路上,我读到了叶适对这位永嘉学派同道“清廉刚直”的赞语;我听到了人们因他“减赋税,兴学校,惩嚣讼,浚李渠”以江南好官的美名,而誉满城乡。

一个文风鼎盛的古村落,从南宋到元初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出了这么多进士,可真是十分罕见的历史辉煌!这不能不使人感到兴办书院,有着沉甸甸的分量,有了曹绛办的凤岗书院,曹豳办的虎邱书院这样培养人才的摇篮,才能连续造就一批又一批青年才俊,使他们信心百倍走进考场,于是这金榜题名的喜报,才在许峰山下迎风飞扬!那喜报,也许是急传四世甲科蝉联;也许是祝贺八对父子相继登榜;也许是欢庆同年有八名高中的空前盛况!我走进书院,如今虽然已变为武术学校和香烟缭绕的佛堂,但似乎仍能听到,从历史深处传来的书声琅琅。

曹村是通向古都临安的要道,是物阜民丰的所在,是人杰地灵的江南水乡!而今古桥条石仍在,且有清晰的字迹;花园底、下马亭遗址尚存,可容人引发不尽的联想;那青草池塘题字虽已被毁,但仍然可以叫到:“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的吟唱;十八个用巨石斧凿的马槽,还妥为存放。一个古村落,有这么多的马槽,既显其富庶,也透视了他们追求功名的强烈愿望。人们说,赶考者拂晓从这里扬鞭策马,到达古都临安考场,也许才是晚霞夕阳!如此小村落、高密度、多功名壮观场面,其直接原因可能是近距考场。谓予不信,历史为凭,古都长安,距离较远,故仅有八位进士,名载盛唐。

谁是第一?不是自誉,事实已载入历史典章。全国自称进士村者,有八个地方,两在广西,一在广东,一在福建,一在江西,其余三个均在浙江,宁波的走马塘,自谓中国第一进士村,但他们只有七十六名,且先后经六百多年,时间跨度远比曹村长,故中华进士第一村非曹村莫属,我们应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他们至今仍折射着群星灿烂的光芒!良秋为此而苦度寒暑,理应受到称赞与褒奖。

若问曹村今如何?回答依然是,文风拂拂,神采飞扬!经高级学府造就成才者,粗略计有五百多人,从政者为数不少,个别还进入省委领导核心;从商者,身手不凡,为国富民强贡献力量;从教者,更不负众望,有的执教本省有名学府,有的蜚声京华,像北大那样的神圣殿堂!

曹村先贤,名垂青史,曹村后人,自立自强。他们一定会继承这份珍贵遗产,并使之光耀桑梓,勋建八方。

(吴军:山东莱芜人,1928年1月出生。七十年代末部队转业,任温州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温州日报》总编、党委书记,温州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现在是浙江省作家协会顾问、浙江省诗词学会副会长、温州市文联名誉主席、温州市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上一篇: 曹村-曹豳-15-林初兴编

下一篇:

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