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儿时的年味
〔散文〕
难忘儿时的年味
班祖恒
春节是壮族群众最隆重、最热闹、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我们儿时最盼望的就是春节。
春节杀年猪、吃粽子、泡米花、放鞭炮、穿新衣,都是小孩们喜欢的。记得刚上初中那一年临近春节那十天,我还特意在墙上用木炭划上日期做倒计时,心情多么急迫。
春节前有很多事情要做。榨糖就是重要的一件,因为糖是逢年过节制作糍粑、水圆、油团、糖糕等食品必不可少的原料。榨糖恰在放寒假后,小孩们便跟着大人去砍甘蔗、榨糖。女人白天负责砍、运甘蔗,男人负责榨蔗、熬煮、制糖。每到傍晚,女孩子会跟着收工的母亲们回家;男孩子则留在工地,和忙不停的父亲们在工棚里过夜。榨糖完成后,男男女女便挑着制好用蔗叶打包的糖块回屯,然后称好重量,按人口分配到各户。
备柴是每年循环往复的一个习惯。春节前一个多月,家家户户都会上山选上好的树木,砍倒后用斧头切成小段,劈成小块,然后码起来,临近春节柴火干透后再挑回家,家家户户的屋檐总是堆满一堆堆整整齐齐的柴火。
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离春节就更近了。火灶都是选粘性好的泥土捣碎润湿、用舂墙的木桶舂好,再按锅头的大小挖灶,一般一户制作两个灶,一个菜锅灶、另一个饭锅灶。送灶王后,家家户户都要对屋里屋外、上上下下扫一遍,到处呈现干干净净的景象。大扫除后男人们便开始酿酒,以备春节饮用,女人们则顺便用酿酒的热水换洗衣物、床单、被套。会打鱼的男人就下河撒网,得的鱼留一些烤干,备春节食用和供奉祖先,以求得“年年有余”的好兆头。我的父亲和两个叔叔都是村里打鱼的好手,每年这个时候,三兄弟都会拿着拦河网,扛着竹排,到鱼多的河潭捕鱼,总是满载而归。
杀年猪是最热闹的,一般在农历腊月廿六、廿七,也有廿八的,但不固定。据说有些时日不适合杀猪,如果在不适合杀猪的时日杀猪,会遭报应,第二年养猪不是瘟死就是长不大。年猪一般都会养一年,甚至两年,因而都有两百多三百斤重,很大很肥。当时市场没有猪肉卖,食油也不足,养大猪平时过节或客人到家可以有肉吃,整年可以有猪油食用。
杀年猪这早,家家户户都在户外立灶,生火烧水,然后抓猪,杀后抬放到劏槽里。年猪大多放养,得提前几天把猪赶进猪圈关好。烧好水后,兄弟多的户,几兄弟一起抓猪,兄弟少的户就和邻居合伙,抓完这家的猪杀后再到另一家,把各户的猪都杀完后再各自拔毛,男人少的户女人也一起上阵。猪的嚎叫声在屯子里此起彼伏,孩子们则寻声到处奔跑,察看哪家的年猪最大。
那个年代没有公路,我们屯的群众到屯对面的田地做工,必须从小河淌过去。为了方便,队长每年冬天到来之前都组织群众用木头在河上搭便桥,给春节杀年猪带来了便利。当时也没有自来水,拔完毛每家都要把猪抬到河里洗净、破肚、清洗下水,于是河岸和便桥上便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把猪洗净、清洗完下水再把猪抬回家,剔出骨头,把肉割成长块,留足春节几天的食用,其余则用食盐、配料撒好拌匀,腌制几天后做成腊肉;骨头也剁成小块,腌制成腊骨。杀猪这早,除了选一大块最好的精肉、排骨,血肠、猪肝和大肠必不可少,尤其是老人,会说吃不到血肠、猪肝和大肠,等于不得吃年猪。
春节要包粽子,这种粽子和三角粽不同,是中间大两头小,到春节才做,我们习惯叫年粽。一般用火把芝麻杆或稻杆烧成灰将糯米染成黑色。年粽要放馅,杀年猪时就预先选上好的五花肉切成小块,撒上适量的食盐和草果粉等香料拌匀。除夕的头一晚做年粽,除夕早上才能把年粽摆在神台供奉祖先。
贴对联是在除夕这天下午进行,那时候市场上还没有对联卖,于是屯里的文化人整个上午都为邻里乡亲书写对联而忙碌。贴对联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那就是等寨老先贴将军庙的对联并点响鞭炮后,各家各户才能贴自家的对联。
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要在神台摆上鸡鸭鱼肉和其他贡品,祭祀祖先。吃完晚饭,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围着炭火守岁,午夜时分,将鸡鸭鱼肉等贡品放到锅头里加热,待鸡叫三遍再次祭祀祖先,到初一早晚又将鸡鸭鱼肉等贡品各热一次再次祭祀,到初一晚上整个祭祀活动才宣告结束。
穿新衣是小孩们的期盼。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但再怎么困难,新年一定要给孩子准备新衣服。生活条件好些的人家,街天就带着孩子到供销社量体购买成衣;生活困难一些的人家就买来布匹,自己剪裁;再不济也会自己种棉花来纺纱织布染色,利用劳动间隙或晚上一针一线缝制。
初一早穿完新衣,男孩子自然就出来玩放鞭炮了。因为各户的经济都不宽裕,鞭炮是不敢多买的,每个小孩最多有两万足左右的鞭炮。男孩每天会将鞭炮拆除一部分放到口袋里,久不久才掏出一两足燃放。燃放鞭炮时,一手拿着一杆点着的香,一手从口袋里掏鞭炮。顽皮的小孩,有时把鞭炮放到牛屎上燃放,旁边的人会被牛屎撒了一身,只得将新衣服脱下清洗。有一年,有个小伙伴不慎被燃着的香头碰到鞭炮的引线,口袋里的鞭炮全炸响了,新衣口袋破了一个大窟窿,哭了半天。
踢毽子是女孩子的“专利”,大年三十杀了鸡之后,母亲们便用公鸡翅膀上光滑油亮红黑相间的羽毛做毽子,底座是用轻便的干葫芦壳做的。踢毽子的时候,或两人一组,或几人一组。姑娘和小媳妇们也会参与,倒也热闹。
祭祀将军庙是在正月初三早上进行。每年由两户做一组,负责到各户收集大米、鸡鸭、鱼肉,收集完户主们便到将军庙集中,做好分工,然后将祭品摆上案桌,由寨老祭祀,祈盼将军庙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正月初三开始,媳妇们都要拖儿带女回娘家拜年,初六才陆续回来。当时虽然没有红包,但孩子们非常喜欢拜年,因为众多的表兄弟姐妹趁机聚在一起,非常热闹。我的外公家在珠江支流驮娘江附近的一个屯子,离我们家有近十公里,因为没有公路,走的都是山路,还要翻过一座大山,虽然很累,我们仍然乐此不彼。
媳妇们从娘家拜年回来,直到过完元宵节,生产队才开始安排春耕生产,忙碌的春节才宣告结束。
现在,信息发达了,交通方便了。每到春节,年猪照杀,年粽照做,小孩新衣服照穿,鞭炮烟花整封整箱燃放,可不知为什么我总感觉没有儿时那种浓郁的年味。
作者简介:班祖恒,男,壮族,广西田林人,广西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今日作家》网刊签约作家,出版有文学作品集《百叶草》、传记《弯弯的路》、小说集《市井偶拾》。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