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古人对人生的感慨
古往今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在诗词中,送别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哀婉缠绵地送别诗词,因为情真,所以感人。公元1178年,三十八岁的辛弃疾自江西豫章前往临安,临行前,他感慨于这些年的遭遇,写下这首鹧鸪天送人,这首送别词,表现出来的不仅是离愁,更有辛弃疾对人生的感慨。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竹枝词中感叹人间世态更凶险,人心更难测。他在诗中说,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在刘禹锡看来,相比惊涛拍岸、凶险无比的瞿塘峡,人心更为难测,说不定什么时候你便会被小人暗算。当然,这是刘禹锡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一种感慨,对于世人也是一种警示。辛弃疾在送别词中感叹,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与刘禹锡诗中表达的含义颇为相似。
辛弃疾出生在济南历城区,他的故乡遥墙,位于风景秀丽的小清河畔。辛弃疾在延续了苏轼的词风,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拓宽了词的范围,使其内容更为丰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对辛弃疾来说,举目所见,心中感受,皆可入诗。
今天,我们看到的辛弃疾的这首鹧鸪天,体会词中别样的诗意。
《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宋〕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唱完了送别的《阳关》曲,脸上的泪痕还未全干。意劝慰朋友,也鼓励自己,所谓功名利禄,如今都是多余之事,身外之物,不要为了这些劳神费心,不如每天多吃饭,保重身体。“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这两句诗借景抒情,将依依不舍的情融入山水。原本静止不动的树木,在诗人笔下却变得灵动起来。诗人未写送别之人,却说流水悠悠,将岸边的树木送到远方,远山被带雨的乌云遮住一半。
除了辛弃疾,宋代诗人王观的送别词,也是将离情与山水融为一体。辛弃疾的词中,流水送树木,王观的词中,流水化身为美人的眼波,远山化身为美人的眉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比喻,非常巧妙。辛弃疾隐去了行踪,行人要去哪里呢?词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你看,浮天水送无穷树,流水没有尽头,树木也是无穷无尽。那么,行人要去的地方,有多遥远,尽在不言中。
再看王观的词,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诗人也没有明说,而是委婉地告诉读者,行人要去的地方,是山水相连,是风景秀丽的江南。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诗人以反问,将离愁升华。古往今来,让人伤悲的岂止是离愁别恨?想起尚在异族统治之下的中原百姓,失去故土的伤悲更痛心。辛弃疾在滁州任职,他的部下范昂,任职期满,被皇上召回临安。临行前,辛弃疾填了一首木兰花慢,期盼好友范昂能被委以重任,有机会便去前方看看,筹划军事策略,早日收复中原。
辛弃疾的感慨在词中得以体现: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他对于好友的祝福流露于笔端: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而他的殷切期望,更让人动容: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辛弃疾和陆游一样,以收复中原为毕生的梦想。如今,辛弃疾自己也要启程去临安,前路漫漫,万分感慨。回首往事,二十一岁的辛弃疾,率领两千多名爱国青年,投奔起义军,投入抵抗完颜亮的战斗中。后来,年轻的辛弃疾仅带五十人,将杀害起义军领袖的叛徒捉拿归案,得到南宋朝廷的赏识,从此走上仕途。
当年,意气风发的辛弃疾,写了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这些建议并未被朝廷采纳,而他本人也没有被派往前线,而是被派往江西等地任职。虽然他的政绩斐然,但是与自己的心愿相去甚远。诗人内心的苦闷,无处诉说。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最后这两句诗,很有深意。水深浪高的江水,隐藏着无数风险,但是最难的,却是人间的路。
杜甫与李白分别十几年后,再未相见。当杜甫听到李白被流放后,为他担心,写了一首诗。诗中说,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一语双关,与辛弃疾的诗句,异曲同工,都在感慨世事难料,很多事情无法左右。
当年,三十四岁的辛弃疾,在另外一首送别词中劝慰好友,不要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禄,以至于忘了初心,他对朋友说,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他感慨好友对于功名富贵的追求,不到老,不肯罢休: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辛弃疾规劝好友,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那么,年轻人为什么读书呢?在辛弃疾看来,学子们应当效仿古代的伊尹和周公,以为国效力为己任: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
古往今来,借景感怀的诗词,数不胜数。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在离开长安前,写下三首行路难,前途渺茫,不知路在何方?就连豪放的李白,也不禁感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迷茫的李白,感慨人生路之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而白居易也曾在诗中说过,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复间。
无论世事怎样艰难,辛弃疾初心不改,几十年如一日,以热情的态度拥抱生活。大家看,五十八岁的辛弃疾,在一首词中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仕途失意的辛弃疾,非常欣赏陶渊明的隐居生活,闲居乡村时,他醉心于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写了很多田园诗词。同时,他的内心又会产生强烈的愤怒,一腔爱国心,无人理解,文武双全,却无处施展才华......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