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烧夜香-----吴月娘的情感救赎
第二十一回原题为“吴月娘扫雪煮茶,应伯爵替花勾使(10317字)”,故事情节:1)“和解”(1769);2)“凑份子”(2128);3)“扫雪煮茶”(1313);4)“串门”(629);5)“去妓院”(1647);6)“说段子”(1101);7)“过寿”(1667)。田晓菲说:“虽然头绪纷繁,然而无不围绕着两次和好进行---,全回且以雪夜开始,以雪夜结束。”
一、主题故事
吴月娘自与西门庆反目,一直不说话,于是每月“吃斋三次,逢七拜斗烧夜香。”此回烧香时,正好碰着西门庆夜归,潜听到吴月娘说的三件事:一祝夫主早回心转意,二是期望夫主齐理家事,三是生子,希望家中有后。西门庆非常自愧,“原来一向我错恼了”,于是赶快认错,说“丢冷了你的心”,还说“有眼不识荆山玉。”月娘不理他,西门庆“跪在地上,杀鸡扯脖”的请求,于是就有了当晚西门庆与吴月娘的和欢。
第二日,孟玉楼得知,告诉潘金莲,并提议凑份子为西门庆吴月娘摆和欢酒。众人请得西门庆、月娘出来,当下李娇儿把盏,孟玉楼执壶,潘金莲捧菜,李瓶儿陪跪,头一钟先递了与西门庆,接着敬了月娘酒,月娘谢众人心意。玉楼笑道:“没甚么。俺们胡乱置了杯水酒儿,大雪,与你老公婆两个散闷而已。”潘金莲叫 春梅等四人唱了一套《南石榴花“佳期重会”》,月娘则亲自扫雪,烹茶与众人吃。晚上众人与孟玉楼祝寿,夜宿孟玉楼处的西门庆说潘金莲点唱 “佳期重会”,意思是月娘“烧夜香”故意让西门庆看到。
简评:有人说“《金瓶梅》通过描写西门庆无意中窥视到吴月娘烧夜香的情节,沿袭了文学传统的意旨,展示了吴月娘虚伪、世故、权诈、精明的特点”。张竹坡评点月娘烧夜香完全是做戏:“忽于前瓶儿初来,要来旺看宅子,先被月娘使之送王姑子庙油米去,而知其假也;”“然则烧香一事,殆王姑子所授之奸谋,而月娘用之而效;”“况此本文言月娘烧香,嘱云“不拘姊妹六人之中,早见嗣息”,即此愈知其假。”
上叙“奸谋”与“虚伪”的解读实则是对传统女性在男权秩序下生存策略的误读。烧夜香是产生于汉代的一种传统礼仪,唐宋时期人们借此仪式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祈愿,明代人自然沿袭。从文本细节来看,吴月娘长期礼佛的习惯为烧夜香提供了合理性,派来旺送物与王姑子庵,本是日常佛事往来,难以佐证其“做戏”的动机;她许下的“三愿”,既是传统女性对婚姻与家族责任的朴素期望,也暗含对西门庆的隐晦抗争。在封建礼教桎梏下,女性无法直接表达情感需求,通过宗教仪式迂回传递心意,实为无奈之举。
西门庆夜归偶然撞见并为之触动,本质上是男权“恩赐式”和解:吴月娘以退为进,巧妙利用西门庆的愧疚心理,成功夺回婚姻主导权。次日妻妾摆和欢酒、潘金莲点唱“佳期重会”,看似众人撮合,实则暗涌着宅院内的权力博弈:李瓶儿陪跪、月娘扫雪烹茶,既展现正室的宽容姿态,也暗示着对新宠的压制。西门庆将唱词解读为“故意示众”,恰恰暴露其对女性心机的敏感与忌惮。
吴月娘的“精明”与“世故”,实则是深宅女性在生存困境中淬炼出的智慧。她以宗教仪式为幌子,既保全了正室尊严,又达成情感修复的目的,这种“曲线救国”的手段,折射出封建礼教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与挣扎。与其将其斥为“虚伪权诈”,不如视为女性在夹缝中谋求生存与情感平衡的真实写照,而这也正是《金瓶梅》对晚明世态人情刻画的深刻之处。
二、精彩分享
1、简笔画像
玳安说“李铭来了,在前边伺候。”
西门庆令李铭近前,赏酒与他吃---,那李铭跪在地下,满饮三杯。然后“三扒两咽,吞到肚内,舔的盘儿干干净净,用绢儿把嘴儿抹了。”
这个狼吞虎咽舔净盘盏的吃相难看,好看。
2、只言片语
1)闲人曰:夜香烧得正点,西门感恩月娘;众妾摆酒和欢,金莲点曲相讥;西门复去勾栏,伯爵充当说客;姑子段子惹趣,玉楼又得温柔。
2)田晓菲说:“偷听与偷觑在第二十、二十一回里面的确具有结构上的重要性:二十回以春梅、金莲、玉楼窥视西门庆、瓶儿始,以西门庆窥视到桂姐接客终。紧接着这个情节,就是西门庆打马回家---,‘悄悄听觑’吴月娘烧夜香”。
3)潘金莲消遣西门庆的话别人说出来会惹祸,其口气和《红楼梦》里面的王熙凤说贾母别无二样,被说了不生气,还一个劲的笑,甚至夸奖,这可能是潘金莲与王熙凤之间的相似点。
4)西门庆感恩月娘烧夜香话语,“要与月娘上床宿歇求欢------,把那话露将出来向月娘戏道----,把月娘两只白生生腿扛在肩膀上,那话插入牝中。”此处有300淫文字,写西门庆与月娘的房事第一次,仅此一次这样直白。
3、语言解读
1)孟玉楼说李娇儿:“六月日头,没打你门前过也怎的?”“只许他家拿黄杆等子秤人的,人问他要,只像打骨秃出来一般,不知敎人骂多少!”
第一句是李娇儿不应该例外,都该出资;第二句“打骨秃”方言俗语,指“耍赖、推脱”,此处形容李娇儿掏钱时如同被逼着敲骨吸髓般吝啬,强调其不肯出钱的姿态。
2)潘金莲见李瓶儿不向月娘递酒说:“你做了老林,怎么还恁木木的!”
这是拆字格俚语,意思是李瓶儿怎么如此木讷。
3)潘金莲说:“(西门庆)你站着,杨角葱靠南墙,越发老辣,还不下跪哩,也折你的万年草料”。
杨角葱是一种辛辣的葱,“靠南墙”借阳光比喻倚仗权势,“越发老辣”形容人因有靠山而更显强势刁钻;“草料”本指牲畜饲料,此处为骂人话,“折”意为折损,“万年草料”是反讽,咒西门庆行为会折寿。
4)孟玉楼说潘金莲:“老米醋,挨着做,我明日和你答话”。潘金莲回应:“我媒人婆上楼子——老娘好耐惊耐怕儿。”
孟玉楼意思是说今天每个人都被你数落了。“耐”就是顶得住、不惧,潘金莲说不怕,这是夹杂着方言的歇后语。
4、精彩片段-----公公串六房
王姑子又道:一家三个媳妇儿,与公公上寿。
先该大媳妇递酒,说:“公公好像一员官。”公公云:“我如何像官?”媳妇云:“坐在上面,家中大小都怕你,如何不像官?”
次该二媳妇上来递酒,说:“公公像虎威皂隶。”公公曰:“我如何像虎威皂隶?”媳妇云:“你喝一声,家中大小都吃一惊,怎的不像皂隶?”
该第三媳妇递酒,上来说:“公公也不像官,也不像皂隶。”公公道:“却像甚么?”媳妇道:“公公像个外郎!”公公道:“我如何像外郎?”媳妇云:“不像外郎,如何六房裏都串到?”把众人都笑了。
金莲道:“好秃子!把俺们都说在裏头!那个外郎敢恁大胆,许他在各房裏串?俺们就打断他那狗秃的下截来!”
评点:这段“公公串六房”的笑话看似插科打诨,实则以诙谐笔触影射西门府的荒诞现实。王姑子借三媳妇之口,将西门庆妻妾成群、恣意出入各房的行径,暗喻为“外郎串六房”:外郎本是古代官府中往来办事的吏员,此处取其“四处游走”之意,辛辣讽刺西门庆在妻妾间肆意周旋、为所欲为。潘金莲“打断狗秃下截”的笑骂,表面上是斥责王姑子编排众人,实则以泼辣之语遮掩被戳中隐痛的尴尬。
这种“不荤不素”的调侃,既符合市井文化中插科打诨的风格,又巧妙地将西门府内混乱的两性关系以戏谑的方式呈现。作者借笑话中的隐喻,不动声色地批判西门庆荒淫无度的生活,同时展现出妻妾们对这种畸形关系既无奈又隐晦反抗的复杂心态,使段子成为推动情节、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多重载体,尽显《金瓶梅》“以俗写雅,以笑藏刀”的文学功力。
三、一家之言
1、玲珑剔透心:精明绝顶的潘金莲
李桂姐妓院风波后,“第二日,孟玉楼过寿,不见了西门庆”,孟玉楼不知其去向,潘金莲道:“我说今日往他家去了。前日打了淫妇家,昨日李铭那王八先来打探子儿;今日应二和姓谢的,大清早晨,勾使鬼走来勾了他去了。”
潘金莲仅凭蛛丝马迹便勘破李家“铺谋定计”的局,其敏锐的洞察力与逻辑推演能力,远超宅院中其他妻妾。在西门府波谲云诡的权力场中,潘金莲以“玲珑心窍”精准拿捏各方动态,将这场妻妾博弈演绎成个人的生存兵法。潘金莲的“精明”绝非单纯的察言观色,而是深植于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把握与操控。她深谙西门庆贪恋风月又好面子的脾性,借个人弹唱、诗词等才情投其所好,以娇嗔泼辣的矛盾特质制造情感张力;面对竞争对手,她善用“借刀杀人”之术,表面撺掇吴月娘主持公道,实则激化妻妾矛盾,在混乱中坐收渔利。这种在情欲与权术间游刃有余的周旋,使她在西门府的权力漩涡中始终占据主动。
值得深思的是,潘金莲的“精明”既是其安身立命的武器,也是将她推向毁灭的枷锁。在封建礼教与男权秩序的双重压迫下,她以扭曲的方式对抗命运,将才情异变为权谋,将聪慧异化为算计,最终在欲望的深渊中万劫不复。《金瓶梅》通过这一复杂鲜活的人物塑造,不仅展现了晚明市井女性的生存困境,更以潘金莲的悲剧,叩问着时代对人性的异化与吞噬。
2、银钱微光映百态:从凑份子看西门府内的人情冷暖
孟玉楼提议大家凑份子为西门庆、吴月娘摆和欢酒。李瓶儿拿出一两二钱五分,孙雪娥拿一跟银簪子“三钱七分”,李娇儿拿了“四钱八分”,潘金莲与孟玉楼各出五钱。
此次凑份子摆和欢酒的举动,恰似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西门府女眷们的经济状况与处世之道。李瓶儿出手阔绰,主动加码份子钱,既彰显其丰厚家底,更透露出初入府中急于示好、融入群体的迫切心态,这份大方背后暗含着对自身地位的经营;孟玉楼身为富婆,却仅出中等份额,看似“低调”,实则深谙中庸之道 —— 既不落人后,又不过分张扬,巧妙平衡人情与自身利益;潘金莲虽囊中羞涩,仍拿出五钱,既是不愿被人看轻的要强,也是对拉拢西门庆、稳固地位的必要投资。反观李娇儿与孙雪娥,前者掌管家中财权,却以“没钱”推诿,最后勉强拿出的数额还缺斤少两,尽显其吝啬与敷衍;孙雪娥地位低微,以银簪子抵份子钱,既显拮据,也暗含对这种人情往来的无奈与抗拒。
这场看似寻常的凑份子,实则是一场无声的博弈:有人借此攀附讨好,有人消极应付,有人权衡利弊,将封建宅院里妻妾们的生存智慧、经济实力与微妙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一情节也折射出中国传统人情社会中“礼尚往来”的复杂本质:份子钱不仅是金钱的流动,更是权力、情感与利益的交织,为后续西门府内更多人情世故、利益纷争埋下了生动注脚。
上一篇: 雨中漫步之感
下一篇: 夏天的庄稼栩栩如生(组诗)
评论[1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