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45-智慧的灯-正文87~88页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98 次更新:2024-07-23 举报

是后来大乘空观的重要来源。

综上所述,虽然有大众派系接受上座派系思想的,也有上座派系接受大众派系思想的,但大体可以认定上座部各派系大多倾向于说“有”;大众部各派系倾向于说“空”。当然,佛教所说“有”,不等于具体物质客观的存在,说是“缘起”的;佛教所说的“空”,不等于否定一切的存在,“性空”,现象还是有的可是,各派关于“空”“有”含义内涵却有较大的差异正因为对“空”“有”的解释不同,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产生新观念,从而形成新的宗教哲学体系。

二、关于“我”与“无我”的分歧

上节提到,上座的说一切有部和大众的多闻部主张的“法有我无论,与上座的犊子部及其派系主张的“法我俱有”论关于“我”之有无存在明显分歧。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我”,如果并非物质性的我,而是指精神性的我,那么,“我”联系到“业报轮回”就出现矛盾:若说“无我”,那轮回主体是什么?于是,便引起派别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有的派系提出新名词,如上座的犊子部提出“补特伽罗”这一概念为轮回主体;又如上座的经量部提出“胜义补特伽罗”为轮回主体;再如大众部提出“根本识”概念;也有派系关于轮回主体的“我”没有提出具体明确的概念,如上座的化地部提出“穷生死蕴”;后来大乘佛教提出“真我”“自性”“心识”“阿赖耶识”等概念名词,但仍不强调或未明确为“轮回主体”。

三、关于“心性”净与不净的分歧

上座的说一切有部主张身、口、意等三业统一于“意”,“意”对身、口起支配作用。这样以来,心意就成为行为的主宰者,成为精神实体。作为精神实体的“心(意)”的本性问题便又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

大众派系提出:“心者,自性清净,客尘所污。”意思说,心性本来是清净的,是受外界客尘烦恼染污才不清净。上座的化地部及南方上座部也都持相似观点。

而上座的说一切有部则认为,“心性”不能说是本来就清净,贪、嗔、痴等根本烦恼是与心相应,既成烦恼是随心而行,本来就是一颗“杂染”的心,而解脱也是依心而行,以去掉杂染心,转为清净心。所以,世上没有离开因缘而永远不变的现实事物,而“心性”也和其他事物一样,都是因缘形成的。

四、关于对“佛陀”认识的分歧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原原本本地摘录圣严法师的一段话:“至于佛陀,大众部是从高调理想上立论:‘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世尊所说,无不如义。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实无边际,语佛寿量,亦无边际。’大众部以佛的肉身是无漏,故无边际常在定故’;并且全知全能‘一刹那心,了一切法’,答问不假思想佛语无一句不是转法轮。…但在有部(按:指从上座本部分出的“说一切有部”)方面,仍从人间性的佛陀来立论:‘非如来语,皆为转法轮。’‘非佛一音,能说一切法。’‘世尊亦有不如义言佛所说经,非皆了义,佛自说有不了义经。’并且以佛身为有漏,仍能使众生生起漏法佛一念智不能遍知威力亦有边际。人间的圣者乃至佛陀,当以不违人间的尺度来叙说他们;至于不可思议的超人间性的境界,当以宗教经验的禅通观念来接受他们。总之,大众部的思想,每每都在接通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之间的消息……”(圣严法师福建莆田广化寺版《印度佛教史》第六章大众部及有部的教义第一节全书第101—102页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