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46-智慧的灯-正文91~92页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48 次更新:2024-07-23 举报

第三章  略说印度佛教流布与大小乘

 

第一节  关于印度佛教流布

释迦佛入灭后,其遗法由弟子结集代代传持。一百年后,弟子之间便出现许多意见的分诤,于是佛教便分裂成许多部派。在部派佛教时期,各部派开始从各自地区,逐渐向外地区邻国各地区发展。

特别是到了阿育王时期,据南传佛教传说,阿育王第三次结集后,由目犍连子帝须长老选派十几位上座,分成九路,赴毗邻国家和地区布教。当时布教的地区有:今天的克什米尔、今印度西北、今尼泊尔、今缅田或马来半岛、今斯里兰卡等国家地区。

至阿育王后期,佛教不但遍及印度全境,而且流布西到地中海东部沿海国家,北达克什米尔、白沙瓦,南至斯里兰卡进入东南亚。佛教由此分为两条向外传播的路径:以斯里兰卡为基地,并向东南亚传播,后称“南传佛教”;以克什米尔、白沙瓦为中心,继续向大月氏、康居、大夏、安息和中国的于阗、龟兹传播,后称“北传佛教”

佛教在南方的传播,算是斯里兰卡最发达。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在帝沙王时期,这里便成为南传佛教上座部的中心。期间,大众部的在承认制多山部大天“五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案达罗派对斯里兰卡影响深刻。

佛教在北方的传播,算是帕提亚人以伊朗为中心建的安息国和来自伊犁河的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国最为强盛。当时贵霜是跨中亚的强大帝国,长期扶持佛教,使之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据史载,公元前2年,月氏使者口授《浮屠经》给当时西汉一位博士弟子,是佛教传入中国开始。而后,月氏与东汉王朝有了更密切交往。当时儒生们(知识分子)大都是既读诗书,又善谶纬“谶”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纬”指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谶纬是古代中国官方的儒家神学,是盛行于秦汉时期的重要社会思潮)佛教徒在这里被视作方士一类,佛经被当成谶纬看待。随着佛教逐渐民间化,免不了受到这些“异道邪说”方士巫术的影响,而逐渐神格化。这是当时中国佛教的一种原始形态。

据史载,第一批来中国内地译经的有大月氏人支娄迦谶和安息人安世高。安世高所译的佛典,大都是阐发原始佛教基本教义,其中有关于禅定的《十二门经》和《安般守意经》,也有许多后来被收进《阿含》经典。可以看出,安息佛教依然保持原始佛教内容和重视个人修行实践的传统。但也有以“救护众生、度脱众生”作为第一大愿的优婆塞安玄,在汉灵帝末年(公元189年)经商来到洛阳,与人共译《法镜经》,为在家居士说法。这说明安息当时也有大乘佛教思想在民间流行。不过,安息仍然是以小乘佛教占优势。

我国于阗受西域佛教影响,在公元前开始流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得到王室支持占居统治地位;而大乘佛教在当时被视作婆罗门外道,受到王室歧视,但大乘佛教仍在民间流通。

大月氏人支娄迦谶所译的佛典,大都是大乘佛教经典,其中有

上一篇: 45-智慧的灯-正文87~88页

下一篇: 陌上花开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