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头条文摘   

向年轻的自己致意

编辑:admin 阅读:76 次更新:2024-06-08 举报

  《九州作家》6月3日发表林明自创词牌诗《纪风》,年轻人依旧很谦逊的邀我做评。我问林明这首作品词牌名字是什么。他说,如果算词牌,古未有之,当属自创。这让我眼前一亮。据说,苏轼应试卷里有一个典故,主考官欧阳修不知,遂问出处。苏轼回答四个字:想当然尔。黛玉和宝钗讥讽宝玉杜撰,宝玉回怼说:书上哪个不是古人杜撰?偏我不能杜撰?

  想当年,我有个网名雨儿的文友,词风细腻,文字古典美十足。我最初也问她曲牌名叫什么,她说,喜欢就好,何必拘泥?我说,那就叫雨儿体。我受她影响,自创多首曲牌。兹举例如下:

  其一

  元宵月圆,也是空祝愿,世事哪个全?都说有缘常相聚,可谁知,缘如天边缕缕烟,有情人皆叹。盈盈笑后语惊魂,不应有恨,犹记得三约两相欢。冰辉万里长寥落,空对着世外锦香寂寞林!

  其二

  去岁无心属碧绿,今朝有意近浅黄。青鸟枝头春意闹,风瘦去水,日照来向,同是长堤匆匆过,一为踟蹰,一为疏狂。

  其三

  纤指轻弹,即就华章六百篇。字字珠玑难掩泪,几人知我情弦?人在弦上,情在弦边。昨夜心曲终了未?凝香未识锦香魂。

  自结识林明,他对文字的喜爱,给我以深刻印象;而他运用古典曲牌抒发胸臆,排遣情怀,印象尤深,所用曲牌或古有,或自创,灵活自如,有谁会说这不是一个功夫呢?

  文字本身无趣,但喜欢它的人略将文字组合便成奇趣,至少自娱,这一点就没有辜负仓颉造字初衷。如果能套用古人传承曲牌格律,自然是好;但遇激发灵感的风景和风情,一时还不熟悉古来曲牌,又喜爱古典曲牌的典雅美,自创曲牌,同样不赖。虽不成古体,但终承古风,古典曲牌独特文字之美是今天白话文章所不能比的。

  林明这首词,讽刺性是其主题风格,高人“外肉在,心依腐朽”,只此一句,便是诗人切中要害之处,很容易让人想起行尸走肉,尸餐素位,虽然区区几个字,不能不说讽刺性之辛辣。明代刘基《卖柑者言》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古往今来,有些人或位高权重,或影响力大,“居庙堂之高”,但不以社稷民生为己任,任由自己谋取私利,蝇营狗苟,为正义之人所不齿,尤其是为年轻人和有抱负的年轻学子所痛恨,林明此诗这样的讽刺性,让他年轻气息横溢字里行间,如毛主席年轻时在《沁园春。长沙》抒发的那样,“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年轻人还不曾老,中年人都年轻过,年轻总会有相通之处。1988年全省中学生学史一得演讲竞赛归来,17的我听带队郭老师说,为了比赛名次分配,评委会内部讨论甚至争吵了好长时间。我当时听不惯,“这啥现象啊,不是有评比规则吗?”郭老师语重心长的说,“你还年轻,这是正常工作现象,你以后就懂了。”郭老师语气里不是批评,而是点拨,我深以为然。但仍是年轻的原因吧,遇见一些丑恶现象,还会频发激愤之语,甚至工作后买来鲁迅全集,想做鲁迅第几,以笔为武器,以针砭时弊为担当,写了一系列杂文。

  人到中年后,慢慢不这样了。不是岁月染白黑发,棱角被磨没,而是这个年龄段应有的成熟,对社会对人生的包容比年轻时多了太多。林明的这首诗让我想起自己当年,尽管时过境迁,但我不会自嘲当年,反倒看见曾经年轻的自己,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激动。

  林明这首词核心是讽刺,主要篇幅是写愁。这愁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是“外肉在,心依腐朽”的高人形象,让人厌烦让人恨。而这恨还不能直说,先是“忍看”,再是厌烦,最后“便作伤泪,无凭生愁”,此愁由恨生。烦恼8万4千,愁滋味也不止百千,因讽刺生愁,自带三分新意。

  林明词中“愁”,描写独特,画面感强,“不知此事何休”有把酒问青天的味道,何以故?“幽怨年年”,“不知所语”。虽然针砭讽刺是正气,但苦于没有办法去改变,竟然“讨人卑透”,厌烦自己到极点。不能改变社会的丑恶,无处诉说这份情怀,“便作此文”,扣题到本文的写作目的。写到这里,我的兴趣点也一路尾随至此,一句“便作此文”,虽不是金句,但在整篇词作中很醒目,很有力量,感觉一吐为快后,可以“话归巫岫”,坐看青山好。

  杜甫《江梅》“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纵然知道浓浓春意,奈何诗人自己客居他乡愁闷太多,日思夜想的故园遥不可及,即使苍翠巍峨的巫山就在眼前,也无心观览。

  林明这首词应该是很好的借鉴了大诗人杜甫的《江梅》创作风格。虽然愁的内容不同,原因不一,但落脚点都在愁字,都在愁难排遣。杜甫客愁深,纵然面对春光和青山,不但无心赏心悦目,反衬愁更深。林明恨愁浓,“便作此文”,仍未达到一吐为快的效果,便寄情于酒,哪知“借酒消愁愁更愁”,心底深处的“颓然深浓于酒”,剪不断,理还乱!

  我愿与林明满怀深情的向年轻的自己致意。


作者简介:

     卢庆春,辽宁阜新人,1972年出生,自考中文本科学历,22岁参加工作,做过小学教员13年,机关工作至今,业余学习心理咨询,擅长系统排列;酷爱古典名著阅读,撰写《水浒传》评论《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否定了什么》等6篇32000多字,《西厢记里崔莺莺形象的特别之处》等,在《九州作家》发表。

上一篇: 写字分享

下一篇: 旗开得胜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