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头条文摘   

母爱似歌 母恩如山

编辑:admin 阅读:57 次更新:2024-06-07 举报

  母亲,您是我永不能言语的遗憾,因为言一出,泪必落。时光的年轮如白驹过隙,屈指 算来母亲离开我们已整整 35 年了……每每想起母亲,我就禁不住泪眼婆娑。尽管这么多年 过去,母亲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恍如眼前,尤其是母亲留给我们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 品行,则是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的人生财富。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她身上集聚了中国 女人为人真诚,聪慧善良,心灵手巧,勤劳简朴,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这也将成为我们姐 弟四人良好的家风并代代传承。母亲--这两个字,不记得有多少次提起笔,始终不敢落下。我怕细笔难描大爱;我怕文字难表深情;我怕无论怎样都不够深刻、全面、细腻的写出我生 命中最挚爱的您。

  母亲从小聪明好学,心灵手巧。母亲 1935 年出生于内乡县赤眉镇田岗村一个贫困的农 村家庭,是家中姐弟五人的老大,由于家境贫寒,所以她从小就承担起家庭长女的责任,时 时处处替父母操心,为弟妹着想,为下面的弟弟妹妹做出了表率。在母亲十岁的时候,因为 家庭经济困难,眼看着外爷让她的弟弟我的大舅去上学,没有让她上学而着急。对知识的渴 望使母亲不愿认命,她只好一边放牛一边拿着大舅的书本自学。等到二舅该上学的时候,因 为外爷为二舅准备了学费,母亲知道这是她唯一的机会了,就悄悄的给二舅做工作,“你今 年在家里放牛,我去上学,等我学一年了回来放牛,你再去上学,好吧?”二舅与母亲姐弟 情深,便答应了母亲的要求,母亲转过来去求外爷,外爷觉得反正已准备了两个孩子的学费, 女儿儿子不管谁上学都一样,就答应了母亲的要求。

  一年后该二舅去上学母亲回来放牛了,母亲恋恋不舍离开学校。但她始终没有荒废学业, 她拿着大舅的书本一边放牛一边自学。随着母亲慢慢长大,家里经济条件稍有好转,母亲又 央求外爷想去上学,并向外爷承诺除了学费外,不给家里增加任何开支,不耽误家务活。外 爷也被母亲强烈的求知欲望感动了,终于答应了母亲的要求,同意她去上学。尽管休学在家, 但母亲通过自学并没有落下课程,复学后直接跳级读五年级并且成绩优秀。为了不增加开支, 母亲把大舅的作业本的背面当作业本;为了不耽误家务活,尽管离家一里地,但她中午也不 回家在学校纳鞋底赶落下的家务活。同班的一个女同学家境殷实,因离家较远中午带着干粮 在学校纳鞋底,她感念母亲的上学不易,主动把干粮分一半让母亲吃,母亲轻易不愿意接受 别人的帮助,在她反复劝说下,母亲知道她是一片真心才勉强接受,这份恩情她一直到老始 终铭记在心。一个贫困家庭同时供养三个学生,经济压力可想而知,外爷的叔伯兄弟为此揶 揄他:“还说你急!供养儿子读书就算了,还让女儿读!迟早是人家的人,读啥书哩?”外爷 只是苦笑笑不予置评。姐弟三人也很争气,期期都在班级名列前茅,为此学校邀请外婆到校 传授经验,大字不识一个的外婆胸戴大红花说了非常质朴的话:“都是学校老师的培养教育, 孩子们努力的结果啊!”仅仅上三年学的母亲等到高小毕业时,已经能说能写,能打(算盘) 会算,因此她后来才有机会去县城参加工作。两个舅舅初中毕业一个去当兵,一个进厂当工 人,姐弟三人都有了出息时,外爷的叔伯兄弟们又不得不叹服:还是你有眼光啊!

  母亲在搞好学业的同时并没有荒废家务活,她继承了外婆心灵手巧的女工活,不管是纺 线织布、裁剪衣服、纳底上鞋、做棉靴上靴底还是扎花绣花等样样精通。尽管我们小时候家 里经济条件差,但是母亲总能精打细算,安排有度,没有让我们冻着饿着。

  母亲性格刚强,不甘人后。母亲因 1960 年国家经济困难精简城市人员而下放回家务农。父亲在国有企业当会计,长年以厂为家,在县城上班,家中的农活根本帮不上忙,母亲一个 人挣工分养活我们姐弟四人。当时农村男劳力每天上工记 10 分,母亲是女人记 8 分,一个 人长年累月干,一年到头不歇脚还是缺粮户,往往到年底还要用父亲微薄的工资给人家有劳 力的户交几十元的缺粮款,否则将分不到人均五六十斤的小麦和一百多斤的玉米。现在想想 人均这么点口粮要顾好一家人的肚子不挨饿该是多么的不容易呀!聪明的母亲就在几分自留 地菜园子上下功夫,通过精心打理菜园子把各种蔬菜种好,多吃蔬菜,弥补主粮的不足,解 决饿肚子的问题。硬是精打细算调剂生活,把我们一个个养大成人,想想母亲真的是太不容 易了!尽管这样,母亲仍然是性格刚强,强撑面子,不甘人后。不管是待人接物,还是迎来 送往,就是受再大的作难,她也从不失面子。农村邻里之间米面不跟匮要断顿等米下锅是常 有的事,邻居前来借面,母亲从没有拒绝过。因为母亲总是提前安排磨面打碜,印象中我们 家基本没有过要做饭去借面的窘境。这也足以见得母亲性格刚强,处事严谨会过日子!

  母亲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母亲从小受外婆的言传身教颇深,各样女工活,纺线织布、 裁剪衣服、剪鞋样纳鞋底、做棉靴上靴底、扎花绣花等样样精通,是我们村里小有名气的巧 媳妇。所以一到冬天农闲时节,往往我们家成了村里妇女们的聚会场所,大姑娘小媳妇纷纷 带着针线筐来找母亲请教,有的需要剪鞋样,有的需要上靴底,有的需要扎花绣花,有的需 要给孩子做虎头鞋,母亲是来者不拒,不厌其烦,一一帮她们解决。有一次邻居与我年纪相 仿的孩子,要去舅家走亲戚,脚上的靴子烂的不成样子,邻居婶子盯着我脚上的新靴子直看, 母亲二话不说让我脱下来给他穿,她又紧赶慢赶给我做一双靴子。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家庭, 母亲能连续几天熬夜帮她们赶活,多少个冬日的夜晚,我半夜醒来,朦胧中看到母亲在昏暗 的油灯下坐在被窝里为别人做针线活,直到把活赶利落才睡下。第二天早上母亲照样按时起 来,不耽误当天的事情。当时不知道母亲当年为什么那么精力充沛?现在想想全都是生活的 重压,沉重的家庭重担使母亲不得不集中全付身心去接受命运的挑战。她不愿意被人瞧不起, 也不愿意让求她的人失面子,所以再大的作难她自己默默吞下。日积月累母亲透支身体,这 或许就是她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吧?

  母亲教育我们为人处世要有爱心。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母亲给我们讲了一个古时候的故 事:一个男人在外当官,家中原配早逝,留下一个儿子,后来男人续弦又生了一个儿子,这 个女人内心歹毒,对亲儿子好,对前面的儿子可恶。冬天做棉袄,她给亲儿子的棉袄里装的 新棉花,对前面的儿子的棉袄里装的是河里捞上来的青绵,看着都是鼓囊囊很厚,但是大儿 子整日冻的瑟瑟发抖。这个男人回来后看到这个儿子冻的瑟瑟发抖以为他是偷懒不想干活, 一怒之下拿起皮鞭朝孩子身上抽去,一鞭子下去衣服破了露出来的全是青绵。男人当场惊呆 了,立即把女人叫来准备下休书让她回家。这时候大儿子立即跪下替后娘求情:“爹爹在上!如果你把我娘休了,你再续弦,我和弟弟可能都会面临我今天的状况,我娘知道错了,她会 对我好的,求你不要休了我娘!”从此以后一家人其乐融融,非常和睦。母亲通过这个故事 教育我们人要有爱心,不管是有恩与你的人,还是萍水相逢的人,甚至是与你有过节的人, 都要有爱心,关心关爱别人,因为爱心能够融化坚冰!所以我们步入社会以后都时时处处关 心关爱他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图片

  母亲勤俭持家,处事严谨。母亲在六七十年代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并没有因为条件差而 放松对生活、对家庭的严谨要求。尽管当时居住条件差,三间土坯房,土地坪,但是我们家 从来没有垃圾遍地,苍蝇乱飞,灰尘蒙面的情况。不管是再忙再累,母亲出早工回来,第一 时间就是洒水扫地。在我们大一点时,就督促我们姐弟三人干,如果有一天这项工作没有做, 就立即批评。记得有几次母亲去外婆家,我们姐弟三人忙着上学,就没有打扫地坪,等到第 二天早上姐姐看到家东边岭上母亲回来的身影,立即喊哥哥我俩赶紧扫地,要不妈回来看到 地面这么脏,又要训我们了。尽管当时条件艰苦,身居陋室,但是因为母亲勤俭持家,处事 严谨,将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任何物品摆放有序,小家庭并没有给人杂乱无章的印象,这 也成为我们姐弟四人的家风代代传承。所以我参加工作以后,不管是在单位的办公室、卧室, 还是在家里,每天早上拖地打扫卫生,收拾物品有序摆放,窗明几净,几十年如一日形成习 惯。如果看到哪儿脏,就会不舒服,立即打扫,这习惯竟成了“洁癖”的毛病!

  母亲操劳一生,英年早逝。记得当时我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刚结婚有了孩子,而最小的 三弟也参加了工作,一切都在向好发展……心想:母亲操劳一辈子,没有享过一天福,如今 她能够离开农村来与父亲团聚,终于可以歇歇心,儿孙绕膝,安享晚年了。谁能料到天妒贤 母;谁能料到母亲的生命被定格在 55 岁;谁能料到 1990 年的春节竟是我们阖家团圆的最后 一个春节?记得 90 年春节刚过,父亲带着她去县医院检查出食管癌,他瞒着母亲说是胃炎,却告 诉我确诊食管癌。闻听此言,犹如晴天霹雳,我顿时感觉天塌一般。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是 我们家的顶梁柱,父亲为人实在,性格内向,不善交际,长年在县城工作,以厂为家。家中 大小事务,待人接物,迎来送往,事无巨细全是母亲一个人打理。母亲的精明能干,处事周 全也根本用不上我们操心,这也造就了我们一家人深深的依赖心理——任何事情找我妈就 行!如今闻此噩耗,我顿感手足无措,禁不住嚎啕大哭,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呀?老天爷你怎 么这么冷酷残忍?怎么就见不得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过几天舒心的日子呢?怎么就不多给 我们几年时间让我们承欢膝下,端茶倒水,侍奉母亲,尽儿女孝道?知道母亲身患绝症之后, 多少次夜晚我在睡梦中哭醒,爱人听到哭声,不停地劝我:妈已经得上癌症,谁也不愿意她 得上啊!我们只能多尽点孝心,慢慢接受现实吧。重疴染身的母亲生命进入倒计时,我们只 能是强颜欢笑在她面前装轻松,并安慰她:妈,你的病是小毛病,消消炎就好了。但是碍于 当时的条件,虽然我们和父亲赴郑州,去洛阳、南阳,只要听到哪里有好办法,就毫不迟疑 的赶去为母亲治病,最终还是回天无力。

  在患病 9 个月后母亲带着对儿女们的无限牵挂,依依不舍离开了我们。母亲英年早逝, 使我们徒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深遗憾……全家人都难以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直到几 年后才慢慢走出悲伤。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我懂您时,我已中年,再想您时,您 已远去,眨眼间母亲离开已经 35 年了,父亲也于前年腊月在母亲去世 33 年后追随而去与她 天国相聚了。只留下四个儿女,四个家庭深深的思念……亲爱的父亲母亲!您的儿女们会秉 承您们留下的良好家风并发扬光大。愿亲爱的父亲母亲您们在天国相濡以沫,恩爱相守吧!

  作者简介:

  贾韶锋 政府机关公务员 大学本科文化,曾任中学教师,县委机关秘书,乡 镇及县直机关领导。文学发烧友,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喜欢将工作生活中所思所想诉诸笔 端,抒写心中的理想与追求。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