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新闻   

在厨房写作,80岁后连续出版3本书,她的故事令人动容

编辑:admin 阅读:4497 次更新:2022-03-28 举报

2020年,《秋园》在网上走红,也让人关注到了从老年才开始写作的杨本芬。2021年,《浮木》出版,不久便被加印。如今,杨本芬的第三本书《我本芬芳》已出版上市。在这本书里,杨本芬写了一个女人的情感历程,也写出了一代人对爱情的渴望。在许多人看来,杨本芬似乎天生就适合写作,她记得许多往事,写得也很快,她还有好些故事没发表,也有许多惊喜等着读者去发现。


对杨本芬的印象,首先是十分谦虚。沟通采访相关事宜时,已经82岁、出了三本书的她,没有前后辈之分,没有一点架子,对年轻记者说“你是老师我是学生”,让人始料未及。


杨本芬(受访者供图)


可能是写故事的人,杨本芬讲的话总是很有画面感,会具体到人的细节动作。和杨本芬交流也容易让人忘记她的年龄,她热情,有活力,声音洪亮,笑声爽朗。她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幽默,但膝盖不疼的时候,自己很爱笑,生活里也经常有笑声。


杨本芬的幽默,在《浮木》里写她与老伴、与孙辈的故事时也能看到。她写苦难的过往,也能写幽默的日常,她还有许多惊喜等着读者去发现。


没想到这么多年轻人喜欢我这个老太太写的书


杨本芬的书是无意间出版的。二女儿章红是位儿童文学作家,也是杨本芬最初的读者。章红鼓励母亲写作,但也“铁面无私”。杨本芬记得,当时有篇文章,她写了十几遍,在章红那却总是不过关。直到有一次,章红读完文章,无意间叫出了声,对她说:“妈妈你写得真好”。后来,章红将母亲写的文字陆续输入电脑,贴在网络论坛上。


慢慢地,文章吸引了一些读者。每天,杨本芬迫不及待看网友们的留言。那些共鸣、喜爱与支持对她来说非同小可。为此,她专门学会了打字、上网,在凌晨3点就起床回复和感谢网友,生怕辜负了人家的好意。


当时有读者鼓励她出书,也有出版社联系过她,但种种原因没有做成。十几年过去了,直到2020年,杨本芬的第一本书《秋园》才终于面世。


在《秋园》里,杨本芬写了母亲的一生。在动荡的20世纪前半叶,秋园“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命运多舛。在缺衣少吃、朝不保夕的年代,这个性情温和的女人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将孩子们辛苦拉扯长大。难能可贵的是,不管日子如何艰苦,秋园都会穿戴整齐,保持体面,也始终与人为善。杨本芬用《秋园》纪念母亲,也让读者看到了那个年代许多如秋园这般的平凡中国女性身上强大的生命力。


杨本芬与母亲(图源:央视新闻)


但《秋园》也有遗憾。为了结构的完整,杨本芬最小的弟弟——杨锐的故事没能收入其中。由于那时生活困苦,一岁多的小杨锐去世时,杨本芬和母亲未来得及消化痛苦,便不得不又投入到忙碌的生计中。来到80岁的年纪,杨本芬越发想念这个小弟弟,便写了一篇纪念文章,放到了《浮木》里。除了杨锐的故事,《浮木》还有那时乡间百姓浮浮沉沉、挣扎求生的过往,也有杨本芬本人的一些暖心故事。


《秋园》和《浮木》受到读者喜爱,且销量喜人,这是杨本芬没有想到的事。“《秋园》这么受欢迎,被给予这么高的评价,大家为这本书动容,我非常感动。我没想到这么多年轻人喜欢我这个老太太写的书,他们想听上一辈、上上一辈的故事,这令人惊讶。”


我出了书,证明我对社会是有用的


杨本芬和普通的老人似乎没什么不同,但她喜爱阅读与写作,因为在居住的小区里,其他老人不会与她谈论文学,她常常觉得自己不太合群。


杨本芬小时候便喜欢写作文,但条件不允许。后面,她为生计奔波半生,仍没能抽出时间写作。母亲去世后,她悲痛不已,便一边带孙女,一边利用做饭间隙在厨房写作,写了厚厚一叠纸。她怕自己如果再不写,就没人知道母亲的故事。这一写就是许多年。“我出了书,证明我对社会是有用的,是有价值的人,这对我来说就很欣慰了。”


图源:《24小时·遇见你》


写作是杨本芬怀念家人的一种方式。她脑中有画面,写起来并不困难。她也并不需要专门写作的地方,只要想写,不管是坐着还是站着,不管在哪里,她都能写。如今,她改用平板电脑写作,更为方便。


但写作也是痛苦的,杨本芬经常写着写着就会泪流不止。“哥哥过世两年多,想到就心如刀绞。但是还是想写,爱写,写一次我就跟哥哥,还有母亲交流了一次,也把他们还原了。写的时候,会感觉他们没有离开,还在和我说话。”


写作和出书给杨本芬打开了一扇窗,她与好些采访她的记者成了朋友。她和他们谈文学,也拉家常。写作也让杨本芬感觉真正意义上为自己活了一次:“一辈子非常辛苦,都是为别人活着。如今写了文章,出了书,而且在有生之年看到了,算是为自己活了一次。”


生活再苦再累,杨本芬也没有放弃看书。这是她从小养成的习惯,喜欢阅读,享受阅读,“哭啊笑啊都在其中”。杨本芬很崇拜作家,对于好的作品,她大加赞赏,但喜欢的作家出版了不好的作品,她会很生气,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杨本芬爱看书的习惯,也“传”给了儿女们。二女儿章红小时候,便喜欢整天看书,吃饭时也不把书放下。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后,章红在没有和家人商量的情况下,转到了中文系,后来成为一名文学编辑,同时也是写作者。杨本芬家三个孩子均考上了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小县城,这还是颇为罕见的。“那个时候太苦了,他们知道只有读书才有出路。而且大概也是潜移默化,他们喜欢读书喜欢得不得了,根本不让我操心。”


图源:《24小时·遇见你》


杨本芬受了很多苦,也遭遇了很多挫折,但她内心却一直柔软,始终保持善良。她体谅他人,怕伤害他人,从来不对人恶语相向,也从不打骂孩子。看到过得不好的人,杨本芬会很难过。碰到有人乞讨,她会带人回家吃饭,鼓励他们好好生活。


一代人的情感故事


杨本芬的第三本书《我本芬芳》已出版上市。在这本书里,杨本芬写了一个女人的情感历程。


《我本芬芳》中,惠才逃难到江西共大分校读大专,却在毕业前不久被下放到乡村。无处可去的她和丈夫结了婚,想找机会再上学。然而怀孕后,她的计划落了空。更让她受打击的是,丈夫对待外人热情周到,对她却很冷漠和挑剔,浇灭了她的满腔爱意和对婚姻的美好想象。她一度心灰意冷,想用死来逃离这段婚姻,但看到在床上睡得正香的孩子,她心软了。


惠才和丈夫磕磕绊绊度过了60年的婚姻。在外人看来,丈夫老实本分,对孩子关心照顾,几乎挑不出问题。可是惠才并没有获得幸福。心思细腻、感情热烈的惠才羡慕夫妻之间能亲昵地牵手散步,因为她和丈夫从未如此甜蜜。


写惠才的故事,杨本芬写出了一代人的情感故事和对爱情的渴望。在《我本芬芳》的最后,她写到:“她有她的伤痛,他有他的伤痛。悲惨孤独的人更宜相爱,他们本该相爱的。但现在,一切都来不及了。”


杨本芬似乎天生是适合写作的,她不仅记得许多往事,“好像发生在昨天”,会把琐碎的故事串起来,而且写得也很快,“和拧开的水龙头一样”。听记者这么评价她,杨本芬很高兴地说:“有人也是这么说的,说我本来应该写书,是老了才开始写。”


图源:《24小时·遇见你》


事实上,杨本芬还有许多故事没有发表。她写了陪伴卧病在床的母亲20多天的时光,写了哥哥,写了同事和邻居的故事……她善于观察日常生活和周围的人物,总能从其中找到写作线索。


下一本书写什么,杨本芬还没有计划。对写作,她没有紧迫感,心态从容,也不惧怕死亡。“年过80,虽然余年有限,但我对这个世界说出了自己的话,我觉得蛮好的。”


转自/中国妇女报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1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很难想想会这样 蔡明明 04-04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