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头条文摘   

谷晓梅:那年那月那日

编辑:admin 阅读:638 次更新:2021-11-06 举报

  读着冯骥才、陈建功《唐山大地震亲历记》,“凿刻在心灵碑石上的记忆”。灾难,把记忆凿刻在心灵的碑石上,情感的风雨,不断把时间的灰尘冲刷掉。所以,1976年7月28日那一天的经历,成了最成功的拷贝,稍一触动,就会清晰地放映出来。尽管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经历者,都不愿意触动它。读着,读着,那年、那月、那日的情景再一次的浮现眼帘。今年夏季参观天津党史纪念馆,就被触目惊心的抗震图片和数字深深的震撼。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城乡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达7415万平方米,伤亡14万人,数百万人露宿街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9.2亿元。四十五年,弹指一挥间。此时,再一次的把我拉回了7.28大地震的境遇。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兮祸福。天降的自然灾害,可以吞噬家园,数十万生灵霎时陨灭。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仅仅23秒的时间,百年工业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三年后正式发布的数据显示,唐山大地震总共造成242769人死亡,约7200个家庭一夜间消失,4200多名孩子成为孤儿。

  那年,我还在异乡河北省南宫乡镇工作。那天正赶上我在县城参加三干会,白天一切如常,听报告,小组讨论,晚上大家住在政府招待所里,没有任何征兆,夜里忽然房屋剧烈晃动,大家都被惊醒,纷纷想逃离,不料,当时的门窗已经倾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扒开了门。

  大家战战兢兢地站在院子里,突然有人说:听说唐山大地震了,波及到天津。天津灾情如何?父母是否被殃及?思虑顿时萦绕心头……心急如焚。此时,头脑中给我的第一个信号就是:赶紧赶回天津,接父母离开险地。

  孤身在漆黑的夜晚,行走在公路上,看到了周边村庄的灯火通明,挑灯夜战,家家都在烙大饼,蒸馍馍,为灾区人民献爱心。本已寂静的公路,顿时多了车辆的灯光。我一辆一辆的拦截去往天津,唐山的救灾车辆,任凭我招手示意、呼喊着,大多数的车辆疾驶而过,被拦下的车辆,我好话说了一箩筐,就是没有司机师傅肯带我返津,司机师傅们给出的答复如出一辙,汽车进不了天津,在三河就会停下……(后来得知,救灾团队铁的纪律就是抢时间到达三河,统一调配把救灾物资运往天津,唐山)此时,我一筹莫展,只能祈祷老天爷不要再为非作歹,祸害无辜的百姓了。

  从夜静更阑到东方破晓,我一直徘徊在公路上,第一次急不可待地归心似箭,体味着焦急等待的苦涩,“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踱来踱去的脚步,烦躁焦灼的心境,如坐针毡,寻觅着回津城的救灾车辆,我的心骤然一阵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的呼唤穿透了我的心胸,这时,我犹一只风筝,被无情的风卷入深深的焦炙中,

  心想着靠拦车返津,肯定不能如愿了,要绝处逢生!去长途汽车站,奔衡水坐火车……速回津!速回津!一直盘桓在我心中,并为此不懈地努力着,一天,二天,直到第三天长途车,火车才正常运营。(那时余震不断)

  第三天清晨,我带着第二故乡亲人们的大饼和咸鸭蛋赶往长途汽车站。坐上了汽车,离津城家乡的路又近了一百一十里地。心里多少有些宽慰!

  到了衡水火车站,要上车的人并不多,当进站口打开的那一刻,人们蜂拥而至,车厢门处没有列车员检票,空荡的车厢屈指可数的乘客,看到几位和我装束一样的人,一问都是在衡水工作的天津老知青,也是急急忙忙地赶赴津城。终生难忘的那次坐火车的情景,一路上见不到一位列车员,而且火车的车厢门大敞着,无人问津,人们焦急地眼神好似倾诉着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终于到了天津,走出东站,没有公交车可坐,到处是人,防震棚比比皆是,一路行走在胜利路(今南京路)上,看到的是拴起的拦截线,大大的危险字样进入眼帘,看到的是血泊和废墟,马路两侧的楼房,有坍塌一两层的,逃离的人们,生命和呼吸就在那一刻戛然而止,定格在那一瞬间。残缺的身躯,缺胳膊少腿的倒挂在了自家房屋一侧……目不忍睹。走着,走着,内心五味杂陈,天灾真的犹如猛虎下山,多少无辜的生命就在一瞬间命归西天。越想越悲凄,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情难以平复,天灾的无情就历历在目,“天灾”,顿时脑海里浮现了女娲补天,当今能出现一位远古时期的创世女神该多好,可以惩治妖孽,还百姓一个安静平和的港湾。祷告上天,求福禳灾!

  从东站一直走到河西西南楼的家,一路心情无比沉痛。还好,我家住的是段儿平房,房屋基本无损,胡同里搭满了地震棚,地震棚外生着各家的炉火,做饭。记得我去买菜,一角钱随便撮一簸箕的西红柿,管够。后来得知,那是全国各地支援灾区的救灾菜。

  看看今朝的抗击疫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会想到唐山大地震,工、农、兵、医护人员大集结,从乡村的农民,到企业的职工,全国人民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驰援灾区。擦干眼泪,掩埋好遇难同胞的尸体,奋力重建家园。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中的名句,反映几千年来蜀人的无畏精神和不屈意志。而唐山大地震凝结的民族精神,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救灾精神定要世代永传。


谷晓梅,曾获天津市读书征文优秀奖,全国抗疫诗词一等奖,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天津河西区作协会员,发表各类诗作八百多首,散有文章在网刊,纸刊刊发。

上一篇: 曹万里:为了大山的嘱托

下一篇: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