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父亲的口头禅

作者:钱绪彬 阅读:8 次更新:2025-04-11 举报

光阴似箭,转瞬即逝。回忆我和父亲共同生活的时光,期间真正朝夕相处的时间其实不到20年,我们常常聚少离多。很多时候,尽管不在一起,但是能够经常想起他的声音。我所指的声音,并不是说父亲说话嗓门的大小,而是指他经常对我讲起的“口头禅”——不同年代和时间段,他都会发出不同的关切声音,给我源源不断、浓浓的父爱,伴我一路走来。

“后眼睛”

40年前,我10来岁时,发生了一件每每回想起来,既觉得好玩,又颇有教育意义的事情。我家土垒瓦盖的新房刚盖起不久,室内还没有完全装修好,上楼用的是简易的单人梯。有一天,我跟随父亲上楼办完事后同时下楼梯,他先下,我后下,由于他下得慢,我不小心一脚踩在他头上,便听见父亲“哎,慢点!”的大叫声,我反应过来哈哈地笑出声来,同时还顽皮地说:“我又没长后眼睛。”父亲连忙教导道:“人就是要长后眼睛。”当时,我怎么也没想到他会说出这么新鲜的话,使我哑口无言,尽管少不更事的我并不懂得此话的真正含义。

时隔多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我越来越懂得当年父亲不经意间说出的简单却富有深意的话语,折射出的人生哲理和智慧。2015年,我写的《人要长后眼睛》的散文,先后被《荆门晚报》和中国作家网、散文网等媒体和网站采用,还获了奖。此事过去了几十年,父亲早已忘记,后来看了文章,才唤起记忆。从父亲发光的眼神里,我收获了极大的满足感。

“稳当搞”

稳当搞,是我们家乡的方言,意思是为人处事要稳重,不能出问题。这句话,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几乎成了父亲对我说的“口头禅”。无论何时何地,尤其回老家后,父亲常常会说“稳当搞”这三个字。我能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所以每次都听进去了,并付诸行动。回想这几十年来,我都是遵照他的嘱咐在做人做事,不夸张地说,基本做到了,没有丢父亲的脸。说实话,一直非常感谢父亲言简意赅的提醒或忠告,它们是指引我前行的一道光。父亲一生行医,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这与他一向做事稳当密不可分,我敬佩和享受父亲的言传身教。

后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再也听不到父亲的这句“口头禅”了。我理解,他觉得我成家后,逐渐成熟了,不需要再“唠叨”,起初,我还有点不习惯,甚至有些想念父亲这句“稳当搞”。

“啥时回”

近几年,每次从老家走时,父亲都会带着责怪的口气说:“又要走”,接着又问“啥时回”。可怜天下父母心,他舍不得子女走,我们做子女的,其实也不想走。前些年,每次想父亲时,直接打电话,跟他聊得没完没了。可近两年不行了,上了年纪的他听力越来越差,大声喊着说话,也是你说东他指西,费了好大劲儿,还是没听懂,毕竟是年近九旬的人了。为此,我只好跟家人打电话或视频,帮忙传话并看看他。现在,父亲的手机除了报时外,几乎成了摆设。好在,我现在时间充裕些,可以经常回老家看望父亲。每次走时,为了堵他的嘴,我便主动汇报再回来的时间,父亲将信将疑地望着我,心里仿佛在说“别骗我”。

父母在,家就在。母亲走得早,所以我要倍加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在外闯荡几十年,只有回到家乡的怀抱,见到熟悉的山水草木、房屋稻田和亲切的笑容,感受到清新的空气、温暖的阳光,品尝到可口的美食时,我的心身才是最轻松、最愉悦的。我希望时间过得再慢一点儿,好让我慢慢陪在父亲身边,经常对他发出“起床了”“吃饭了”“慢点走”“打几牌”等声音,尽享天伦之乐。

                                                                                         (原载《武汉铁道报》) 

 

上一篇: 多写行草书法

下一篇: 七排 贸战风云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