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亚忠:【掰玉米】(散文)
国庆假期,同学老蒋家种的几十亩玉米熟了。当人们纷纷外出旅游,观赏祖国大好山河的时候,我们几位同学们却相约去老蒋家掰玉米。
说是帮老蒋家掰玉米,其实就是打着掰玉米的幌子,走一次乡村旅游,去老蒋家玩,蹭吃蹭喝,返回的时候,每人还能带一大包老蒋家自产的绿色食品。既释放了心情,又得到了实惠,何乐而不为呢!
老蒋是我们高中时期的同学,人很精明、勤快,也厚道。高中毕业后,回到家里,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从开始一边种地,一边搞贩猪贩羊,到后来搞种养殖业,夫妻俩几十年一路走来,虽然操劳辛苦,但光景过的还不错。供三个孩子读完大学,给儿子娶了媳妇,去年又盖起了漂亮的乡村“小洋房”,院里院外,收拾的干干净净。空闲的时候,约上三、五个好友,小酌几杯,日子过的有滋有味。
我们是一早来到老蒋家的。秋天的黄土高原,是一年里最美的季节。天高云淡,空气清爽。我们行走在通往老蒋家的路上。这是一条乡村简易公路,公路穿过一片长长的树林,路面用红砖铺就,两旁的树叶在习习秋风中,缓缓零星飘落。远处的田野一派丰收景象。车子穿行期间,犹如走进一座色彩斑斓的森林公园,令人神情气爽,心旷神怡。
吃过早饭,大家来到老蒋房屋东边的一块玉米地里,开始了一天掰玉米的劳动体验。
掰玉米,对于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来说,并不陌生。每到秋收季节,大人们忙着割糜子,砍谷子。挖洋芋,掰玉米这些相对技术含较低的活儿,就由我们这些孩子来完成。掰玉米活虽简单,可真正干起来也是挺累人的。掰上一天下来,也会让人腰酸背疼,四肢发困。从离开山村的那一刻起,我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参加过田间的劳作了。儿时生活的那个村庄也与我渐行渐远,田间曾经熟悉的农耕劳作,成了我逐渐模糊的记忆。一些传统的农耕农收工具,被越来越先进的现代农具所替代。老家门口那个熟悉的打谷场也早已经消失。乡村现代农业的发展变化,已远远超越了我落后的思维,但我为此感到欣慰,也为今天的乡村发展变化感动高兴。
老蒋家也是如此,农用工具一应俱全,生产生活条件很好。今年种了三块玉米地,共有30多亩。眼前的这块地不是很大,约5亩左右,但玉米的长势良好,高高的桔杆,粗壮的棒子,已经全部成熟。据老蒋介绍,预测亩产可达2400斤左右。这点从玉米单株成色就可以看的出来。那一个个成熟的玉米棒子,像即将分娩的孕妇,碘着肚子,露出金灿灿的颗粒。有的已经弯腰低垂,放低了身姿;有的依然背靠主杆,挺头向上,摆出一副“宁死不屈”的姿态。
玉米地里,同学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责。我和晓锋同学负责收割玉米桔杆。彩霞、毛毛、美丽三位女士负责从桔杆上往下掰玉米棒子。老蒋夫妻则负责后勤保障,也顺便收拾玉米桔杆的整理捆绑。整个工地,俨然一幅生动的秋收劳动场景画面。同学们体验着劳动的辛苦,也享受着劳动的快乐。本来,老蒋是要用玉米收割机来收割玉米的,就是因为同学们的请求,才将这一小块留作大家劳动体验用的。
记得在生产队的时候,农村生产生活工具落后,人们整天忙忙碌碌,不敢耽误一天的劳动,每天都干的热火朝天,等到晚上收工时,都已累的筋疲力尽。尽管这样,也打不了多少粮食。虽然说粮食产量都过了“黄河”、跨了“长江”,但到头来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相比之下,今天的农村生产,就老蒋家的这几亩玉米地所生产的粮食,也足够其一家人生活一年。更何况今天人们已经普遍步入小康生活,不再为吃穿而发愁了。城里如此,乡村也是一样。人们的住行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乡村环境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方面,老蒋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整块玉米收掰完成。这时,天气开始变得阴沉沉的,渐渐暗了下来,同学们在老蒋家一天掰玉米的劳动结束了。大家虽然付出了辛苦,付出了汗水,但也收获了快乐,收获了充实。看着同学们一天的劳动成果,看着老蒋夫妻脸上时刻洋溢着的笑容和他们一家过着富裕而幸福的生活,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上一篇: 邯郸佛山景区简介(2021.10)
下一篇: 许向上:【李清照的爱国情怀】 (散文)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