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咖啡遇上茉莉花茶 - 戎章榕
秋日暖阳,邀请外地的朋友,到烟台山行走,大树的枝干斜跨街巷,阳光透过密叶犹如碎金筛落在石板路上,寻访早已斑驳却不失优雅的西洋建筑。
行至福州仓山乐群路上16号,标有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旧址(协和建筑部),想歇歇脚便拐了进去,原想是喝一杯美式咖啡,不料,却遇上了茉莉花茶。
在氤氲的茶香中,与邂逅的政协委员岳清华博士一席交谈,对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多了一份解读。
众所周知,福州有四大历史文化街区,虽说各具特色,但迥然有异的,当数烟台山。
为什么这么说?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等历史文化街区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特征,或是士大夫文化、或是官宦文化、或是商贸文化,但在外观上比较接近,而烟台山则为异类,是中西多元文化的交融。
穿行在烟台山的亭下路、爱国路、乐群路上,曲径通幽,别有洞天,道路两侧除了明清中式建筑外,更多的是哥特式、新古典、巴洛克等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中西建筑交融,古今相映成辉。据说有163处,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誉。卫理公会旧址就是其中的一座。
为什么烟台山会聚集这么多的西洋建筑?
这得从晚清的历史说起。鸦片战争失利之后,福州作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被迫开埠。当国门洞开,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国率先在福州设立领事馆,此后陆续有17个国家在福州设领事馆(办事处)。
此后的百余年里,外国侨民先后在此开设洋行、教堂、医院和学校,历史风貌区逐渐形成,故有“洋界”一说。卫理公会旧址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暮色苍茫中,来自山东的外地朋友,引发感慨,这里有点像青岛。在中国,类似西洋建筑集聚区何止青岛?远的不提,厦门的鼓浪屿与仓山的烟台山就颇为相似,年代也比较接近。
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举行期间有专家建议,可以借鉴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把烟台山作为“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拓展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争取先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形成“南有鼓浪屿,北有烟台山”的格局。
早在2014年2月,福州市政府就审议通过了《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除了必要的古建保护修复和城市有机更新外,关键是活化利用这些历史遗存。
保护修缮只是手段,活化利用才是目的。
目前已修缮美国领事馆、俄国领事馆、乐群楼等73处保留建筑。修复后的古厝不能只供参观展示,还应让它们活起来、有灵气。
在业已修复的西洋建筑中,卫理公会旧址不算特别有名,目前只是列为优秀近现代建筑二级,但它的活化利用却别有特色。
在毗邻的网红打卡点——石厝教堂与银杏树下,一位单车小哥用手磨咖啡,吸引南来北往的游人,这固然能够营造异国他乡的风情,但却觉得还少了点什么。
即便在乐群路上开一家咖啡馆或是快活林西餐厅,也都能够还原历史的场景,唤起远逝的记忆。但是,在青岛,抑或在鼓浪屿,都不乏咖啡或是西餐这些舶来品,总还需要点烟台山的特色吧。
什么才是烟台山的特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国家,是茶的故乡。我的故乡福建既是茶乡,又是茉莉花茶的故乡。”这是闽籍著名作家冰心的深情描述。
五口通商时期,福州是中国三大茶市之一,茶叶年出口达400万磅,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额的35%,在仓山聚集了30多家各国洋行,主要经营外销茶叶。
“走马仓前观走马,泛船浦内看番船”,描写的是茶市贸易的繁荣景象。到上世纪30年代,福州茉莉花茶年加工总量达7500吨,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茶叶品种。
于是,岳清华博士在卫理公会旧址,在原先出售咖啡的同时,三年前引进了茉莉花茶。与福州经营茉莉花茶的知名企业春伦公司联袂开辟“馥源艺文空间”。充分利用卫理公会旧址内的彩绘玻璃门窗、吊灯和壁炉,摆上一些老物件,挂上一些老照片,飘逸着却是茉莉花茶沁人心脾的馨香。
也就是说,将西洋建筑的情调空间,营造温馨浪漫的“文艺范儿”,建筑是凝固的记忆,用茶香激活,则是满满的中国韵味。我们一行时值周末造访,置身其中,座无虚席。
尤为可贵的是,在室内过道的墙壁上,匠心布置了福州茶港的由来和协和建筑部的演变,老照片加上文字说明,让人在品茗的同时,既拓展了知识面,又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五口通商之所以选择福州,也是为了茶叶贸易的便利。
当初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厦门,但因原有承担通商职能的广州港已经不能满足西方人对茶叶的需求,急需新的茶叶贸易内陆口岸,因此在中英谈判中,英国人执意要求开放福州并将增辟天津口岸作为威胁,清政府被迫无奈,最终开辟福州为通商口岸。
这是一般人并不了解的历史“内幕”,也从另一个侧面加深对茉莉花茶和故乡榕城的认知。
逗留短暂,回味绵长。当咖啡遇上了茉莉花茶,便给活化利用福州古厝又提供了一个优秀案例。
上一篇: 戎章榕
下一篇: 怀念一棵树 - 杨金兰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