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半粑(散文)
月半粑(散文)
湖北孝感张国胜
元宵节,在孝感叫过月半。月半这天不吃汤圆,家家户户蒸月半粑粑。过了年,孩子们就盼着过月半。“年小月半大。”盼月半,不光是为提灯笼,更是为吃月半粑粑。到了月半这天,家家户户拿出早就备好的一块肉,赶集称些香干子回来,洗一篮子自家地里拔回来的胡萝卜,只等着仿佛约好的一个时段,噼里啪啦开始剁。这些馅料不会剁得太细,加上大蒜葱末和辣椒,撒一些盐,拌好。
说起“月半粑”的起源,众说不一。
一方面,制作元宵的原料是糯米。在过去落后和贫穷的年代,加之我们又地处湖区,可用耕地较少,而且糯谷的产量较低。人们为了生存,只能多种产量高的籼稻米,糯谷种植面积相对很少。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糯米是比较稀有的珍贵粮食。因为糯米在当时是一种高档粮食,加之还有其他更有价值的用途,如做米酒、打糍粑等。主要用于农忙季节增加营养,也有用于重要节日、招待尊贵客人所用。所以,制作“元宵”的原料大都是糯谷脱壳时留下的细米。糯米本来就少,可想而知用来制作“元宵”的糯米细米就更少了。
另一方面,尽管我们是湖区,但也是鱼米之乡,稻谷是人民的主要口粮。所以,每年稻谷脱壳剩下的细米比较多,如果将细米当正餐食用的话却又难以下口,细米就成了人们食之难咽、弃之可惜的粮食。所以,人们想出此法将粮食细米进行转换,用作制做“月半粑”。可以说一举两得,既可利废为宝,又能充分发挥细米的作用,将细米转换成一种美食,让人当作主食享用。同时,又解决了当时粮食不足的问题,此外,将“月半粑”模仿成元宵圆圆的形状,既可代替因糯米粉稀少而造成“元宵”的短缺,也同样起到“元宵”的寓意作用,团团圆圆、欢欢喜喜。
蒸熟的米粉,要趁热赶紧加开水调和、揉搓,使之黏合绵密。米粉揉成的外皮,看起来不如面粉那么细腻,也不如面粉那么白净,却适合本土人的胃口。不丰产的小麦,我们并不稀罕面食,这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
揉好米粉,揪一砣,在手上摊平后一点点往内里压,成窝窝状,舀一大勺馅料,收拢捏好,放在蒸笼里。农村里的灶火很大很急,十几二十分钟后,月半粑熟了。揭开笼盖,东家送两个,西家送两个,谁家先蒸好,先尝谁家的。乡湾里到处飘荡着月半粑的香味,孩子们欢喜地吃着。刚出锅的月半粑热气腾腾的,也柔软着,趁热用筷子夹几个放在碗里,吃的时候蘸上一些糖,很是爽口。当年母亲还会在“月半”这天做一些加腊肉馅的“月半粑”,蒸熟后,老远就能闻到腊肉那香喷喷的味儿,吃时更是油而不腻,香味绵长。加腊肉馅的月半粑存放的时间可不能太长,所以一般是吃多少做多少。至于那些未加馅的“白粑”,待其自然冷却变硬后,放在水里浸泡着,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想吃的时候,取几个出来,煎着吃、煮着吃、蒸着吃,甚至是放在炉火上直接烤着吃,都是可以的。
那么,“月半粑”到底如何制作呢?大致分为四个步骤:
选米,一般情况下用作做“月半粑”的米应选早籼米(早稻米)为最好,因为硬度比较适合,蒸熟后松散可口,加之便于再次回蒸,而中稻米和晚稻米有点软糯,做出来的“月半粑”口感不好;还有点黏牙,也不利于回蒸。米选好后,将米用冷水搓洗干净,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晾干。晾干后,用石磨将之磨碎(也有的地方用擀面杖进行碾压),磨碎的米粉子装上蒸笼上,将米粉蒸热。不过,有的地方是将米粉子放到铁锅上焙炒。上笼蒸和焙炒的米粉做出的“月半粑”各有各的特点。上笼蒸的米粉做出的“月半粑”,晶莹透明,白白净净的,非常好看诱人。铁锅上焙炒的米粉做出来的“月半粑”看起来不是很好,颜色略带微黄色。但是,它比上笼蒸的米粉做出的“月半粑”的香味更浓哦!然后,将蒸热的米粉趁热用开水进行和粉,随之乘热将和好的米粉进行搓揉,直到完全软和粘合为止。否则,如果不将米粉揉软并粘合在一起,蒸出来的“月半粑”就容易破裂。
其次,“月半粑子”馅料的制作。馅料的制作则因家庭而异,因为每个人的喜好、口味和家庭条件不一样,所以,馅料的配料各不相同。不过,其主料大致还是一致的。主料大概有大蒜、生姜、腊肉(或卤肉)、卤藕、卤海带、卤干子、胡萝卜和辣椒等,然后添加各种调料,放入锅中炒熟盛出放凉即可。也有将炸豆腐剁碎,和碎胡萝卜丁、腌菜、苕粉一起,做成馅的。
再次,包“月半粑”。先将和揉好的米粉捏出一个个小剂子,并将小剂子从中往里慢慢转压,使之成为一个圆形小洞。随之将炒好的馅料放入圆形小洞中,慢慢把口捏拢收紧捏圆,这样一个“月半粑”就制作完成了。不过,要切记此步一定不能揉,只能不断地把米团往上推,最后合上口。同时,“月半粑”的包皮要薄,圆形小洞一定要足够深,能够尽量放入多的馅料,这样包出的“月半粑”皮薄馅多才好吃。
最后,上笼蒸“月半粑”。将包好的“月半粑”一次性放入蔑蒸笼中蒸,一般只要一二十分钟,当闻见腊肉的香味就熟了。
刚蒸熟的“月半粑”,不仅散发出清新的米香味,而且还有腊肉、大蒜和胡萝卜等混合馅料的浓香味。咬开后浓香扑鼻,四处飘散,直令人垂涎欲滴。
上一篇: 元霄节 七古
下一篇: 上元·步李德珪老师韵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