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腊月,父亲熬米糖

作者:何松涛 阅读:155 次更新:2025-01-26 举报

        

                    【散文】腊月,父亲熬米糖

                                        何松涛

        进入腊月,街头巷尾到处飘着年的味道。超市门口摆满炒花生、炒瓜子,小巷里农民朋友卖米糖、米花……,闻着米糖的香甜味,我的思绪不知不觉回到儿时的故乡,父亲熬米糖的情景浮现眼前。

        米糖,是我们农村春节招待客人的必备糖果品。因为是麦芽糖,所以甜而不腻,备受欢迎。

        做米糖又叫熬米糖,因为糖水要长时间用大火熬煎,直到水分煎干,所以也叫煎米糖。

        做米糖先把麦芽发好,寒冬腊月天要将麦子发芽可不容易。父亲先将买来的麦子晒一晒,拣净干瘪和坏的,用小竹箩装,上面盖上稻草,浸在适当的温水里催芽。

        水温很重要,太高会烧死麦芽,太低出不了芽,将麦芽小箩放在灶头保温。第二天,胚芽便胀开了,俗称麦芽肿嘴。

        父亲每天早上要掀开稻草查看麦芽发芽情况,每天用新鲜温水浇淋一遍。三四天后,麦芽长成一寸来长芽秧,嫩黄嫩黄的,便可以做糖了。

        父亲先把糯米浸透,把麦芽剁碎,和着糯米一起磨成米浆。把米浆倒入锅中,大火煮沸,再小火,然后在灶膛里撒些秕谷,暗火保温至中午时分,这段时间俗称沤糖。

        待米浆泛出糖香,糖水碧清时,便可以过滤了,也叫滤糖。糖水不能浑浊,否则米糖怎么也搭不白。把干净纱布袋子固定在做豆腐的架上,豆腐架置盆上,将糖水打入袋中,边打边滤。打完后,扎紧袋口,用木勺挤压,直到挤干。糖渣倒入泔水桶,用来喂猪。

        将锅洗干净后,倒入适量事先磨好的石膏水,再把盆中过滤好的糖水倒入锅中大火煎煮。需要煎熬三四个小时,才能将水分煎熬干,这个过程称为熬糖。

        待一锅糖水熬成小半锅稠糖,水分挥发得差不多了,撤掉大火,改用小火慢慢熬。糖越来越稠,开始冒泡出气孔,撤明火改用炭火。父亲不时地用筷子搅动,时不时地挑起来查看。当两根筷子张开,糖被拉成薄纸状,父亲再用力吹,糖被吹成气球泡泡,俗称吹海浪。

        当能吹出一连串泡泡,连吹三四个,便可打糖了。将糖舀入铺好米粉的竹匾里,让其自然冷却,待糖冷却到表面变硬,不烫手时,就可搭米糖了。

        搭米糖又叫牵米糖,是个力气活。父亲将梯子固定好,扎紧糖钩,糖钩事先用冷水浸泡,以免糖粘钩。将糖块搬到糖钩上,不停翻拉,慢慢地越拉越长,糖的颜色由红渐渐变黄,再慢慢变白。半个小时左右,糖越拉越白,越拉越长,分出一根根细长条状来。

        父亲早已准备好大竹米筛,铺好米花,用剪刀将一根根细长条米糖剪下,放到竹米筛里。帮忙的邻居们七手八脚地剪糖,将长条糖剪成大小长短均匀的小糖块。长条糖不断被剪下,钩上的糖越拉越少,最后只剩下钩上一点点,父亲将其从糖钩上剥下,用两手牵拉成几根细长条,交给帮忙的妇女们去剪。小孩子蹦蹦跳跳,围着看搭糖剪糖,时不时将一块糖塞进嘴里。整个屋里大家说说笑笑,在欢快中完成这甜蜜的工作。

         讲究的人家还会做一点灌心糖,事先把磨好的黄豆粉和着芝麻炒香。牵糖时将软糖块做成一个罐状,倒进豆粉芝麻,捏紧罐口,进行牵拉,牵成一根根细长条,剪成寸长糖块。吃起来既有糖的甘甜,又有豆粉芝麻浓香,满口香甜,余味无穷。

        剪好的米糖块,用米花养着,才不会互相粘连一起。装入一个大坛里,用布封口扎紧,不进空气,糖才不会软化。

        新春佳节,客人来了,端上四样果子待客,有米糖、花生、米花片、糖豆子,香甜诱人,也算客气。客人吃了走后,剩下的全归我们小孩所有。大家抢着将米糖往口袋里塞,有时米糖软化后粘在衣服上,被老鼠咬破衣服,少不了母亲一顿打。

        过了正月,拜年也结束了。米糖也吃得差不多了,剩下一点点就是我们小孩子的零食。上学路上,外出放牛,抓一把米糖放口袋里,边走边吃,或分享给同伴,美食味甜互相交换。

        现在,虽然也能吃上各种各样的糖果儿,但总感觉现在的糖果没有儿时的米糖好吃,这或许是时代在发展,美食吃多了,口味也变了;也或许是现在的糖果儿不是麦芽糖做的,大多用白糖熬制的,太甜,没有糯米与麦芽熬的糖那么软糯绵柔。

       米糖,记忆深处的糖果品,一直甜到心里的美味永远忘不了。

上一篇: 返乡潮

下一篇: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