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韵》考 (修订版)
《平水韵》考(修订版)
文/李尚一
内容提要: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成熟、衰败、消亡的过程。《平水韵》也不例外。《平水韵》在诗词历史的长河中,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她诞生于1007年,迄今经历了一千余年,仍就有人视为圭皋。对于她的产生、发展、功绩及其局限性应予以详细的剖析,以期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
关键词:产生、发展、贡献、局限性
一、《平水韵》的产生
北宋人陈彭年、丘雍、戚纶等人奉诏,结合北宋时期的语言环境,对《切韵》、《唐韵》进行了改革,于公元1007年,即真宗景德四年,编撰成《广韵》。这就是《平水韵》的雏形。翌年,即公元1008年,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进行了重修,名称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这是第一部官修性质的用于科举考试的韵书。《广韵》以四声分为206韵,其中包括平声 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仅隔31年,景祐四年,即1037年北宋人丁度等根据北宋时音重修,更名为《礼部韵略》,这就是北宋的科举韵书。仍为206韵,字数九千五百九十字。至1162年,毛晃所撰《增修互助礼部韵略》比《礼部韵略》增加了二千六百五十五字。现存《礼部韵略》即为毛晃的增修本。在语音系统并未改变的宋朝,《广韵》延续了二百一十五年。
北宋灭亡后,《平水韵》的产生大致有两种说法:一说最早见于1223年金朝江北平水人王文郁,根据用例归并而成的《平水新刊礼部韵略》,简称《平水韵》。共106韵; 平声30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作为金代官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一说南宋1252年理宗淳祐十二年壬子年,由平水人刘渊根据用例归并编写刊行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共107韵。《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已佚失,只能从元初黄公绍、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一书中了解一些梗概。与1037年由仁宗景祐四年发布的206韵的科举考试用官韵《礼部韵略》不同,新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和王文郁的106韵的《平水新刊礼部韵略》是一致的。106韵和107韵的区别只在于上声的“拯”、“迥”两部合并与否。元初阴时夫著《韵府群玉》,定106韵的版本为“平水韵”。明代以后文人则沿用106韵。为后来作近体诗者提供了押韵的依据。
由此不难看出,在1223年或1252年前的宋人及其唐人根本没有依据《平水韵》而作近体诗。而在1008年前的宋人及其唐人也根本没有依据《广韵》而作近体诗,而是依据《切韵》。这就是中国诗韵的发展,也就是中国诗词文化的发展。
二、《平水韵》的韵部组成
在《平水韵》中的106韵部中,其中平声三十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按今韵归类如下。这样能更清楚的看出哪些是同类的韵部。
2.1平声:
2.1.1上平声:ong韵:一东、二冬。ang韵:三江。-i韵:四支。ei、ui韵:五微、十灰。ü韵:六鱼、七虞。i韵:八齐。a韵:九佳。en韵:十一真、十二文。an韵: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2.1.2下平声:an韵:一先、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ao韵:二萧、三肴、四豪。e韵:五歌。a韵:六麻。七阳。ing、eng韵:八庚、九青、十蒸。ou韵:十一尤。in韵:十二侵。
2.2上声:ong韵:一董、二肿。ang韵:三讲、廿二养。-i韵:四纸。ei韵:五尾、十贿。ü韵:六语、七麌。i韵:八荠。ie韵:九蟹。en、in韵:十一轸、十二吻、廿六寝。an韵: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廿七感、廿八琰、廿九豏。ao韵: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e韵:二十哿。a韵:廿一马。eng、iong韵:廿三梗、廿四迥。ou韵:廿五有。
2.3去声:eng、ing韵:一送、二宋、廿四敬、廿五径。ang韵:三绛、廿三漾。-i韵:四寘。ei、ui韵:五未、十一队廿、六宥。ü韵:六御、七遇。i韵:八霁。ai韵:九泰。a韵:十卦、廿二禡。en、in韵:十二震、十三问、廿七沁。an韵: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廿八勘、廿九艳、三十陷。ao韵: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e韵:廿一箇。
2.4入声:o韵:一屋、二沃、十一陌。ue、ie韵:三觉、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叶。-i韵:四质、十三职。u韵:五物。ao韵:十药。i韵:十二锡、十四缉。e韵:十五合。ia韵:十七洽。
三、《平水韵》的贡献
《平水韵》自南宋1223年以来对诗词曲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的作用,是诗词曲用韵的标准书籍。因那时还没有《词林正韵》,所以词作家都是按照《平水韵》写出了千古名词。这就是《平水韵》的最大贡献。《平水韵》和诗词格律同样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无价瑰宝,是国学海洋中的佼佼者。作为官宣的科举程式之书,发挥了巨大而无可比拟的文化和社会引领作用。所以《平水韵》,虽在元末1324年周德清编著的《中原音韵》出现后,也曾一度受到了波及,但是,并没有销声匿迹,而且在社会中的烙印达到了不可磨灭的地步,在诗词创作的用韵上仍被视为圭皋。
四、《平水韵》的的局限性
4.1、首先来看现行的《平水韵》106韵中各韵包含多少字。
在《平水韵》现行的一百零六韵中,共有5126字,比毛晃增修本减少了近一半。其中平声三十韵2109字,上声二十九韵 941字,去声三十韵 1239字,入声十七韵 837字。平声中的上平和下平不是指阴平和阳平,而是指上下卷的平声。
4.2、混韵字和更音易调字有多少?占比多少?
经过的细致研究,在平水韵中有好多字虽然是南宋时期平水地区的读音,而现在的音和调都已经发生了改变,按照平水韵的韵部名称分列如下:
4.2.1上平:
一东(74字),更音易调字8个,约占11%。
二冬(53字),更音易调字2个,约占3%。
三江(15字),更音易调字3个,约占20%。
四支(243字),混韵和易调字144字,约占59%。
五微(37字),混韵字13个, 约占35%。
六鱼(56字),混韵和易调字22个,约占39%。
七虞(143字),混韵和易调字106个,约占74%。
八齐(49字),混韵和易调字11个,约占22%。
九佳(32字),混韵和更音字25个,占78%。
十灰(60字),混韵字28个,约占47%。
十一真(97字),更音易调字8个,约占8%。
十二文(35字),更音字1个,约占3%。
十三元(74字),混韵和易调45个,约占61%。
十四寒(73字),易调字5个,约占7%。
十五删(31字),易调字2个,约占6%。
4.2.2下平
一先(109字),更音易调字6个,约占6%。
二萧(93字),易调字4个,约占4%。
三肴(40字),更音易调字6个,约占15%。
四豪(55字)更音易调字4个,约占7%。
五歌(64字)更音易调字6个,约占9%。
六麻(76字),更音易调字20个,约占26%。
七阳(162字),更音易调字9个,约占5%。
八庚(104字),更音易调字7个,约占7%。
九青(53字),更音字1个,约占2%。
十蒸(47字),更音易调字2个,约占4%。
十一尤(101字),更音易调字10个,约占10%。
十二侵(43字),更音字3个,约占7%。
十三覃(34字),易调字1个,约占3%。
十四盐(38字)、十五咸(17字),无变化。
小结:混韵和更音易调字497个, 约占平声字的25%。
4.2.3上声
因上声改去声都在仄声中,可以不计。如有词曲格律要求分上声和去声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一董(12字),易调字2个,约占17%。
二肿(26字),易调字5个,约占15%。
三讲(6字),易调字3个,约占50%。
四纸(112字),混韵和易调字75个, 约占67%。
五尾(15字),混韵和易调字3个,约占20%。
六语(47字),混韵和易调字30个,约占64%。
七麌(91), 混韵和易调字74个,约占81%。
八荠(20字),易调字7个,约占35%。
九解(11字),混韵和易调字9个,约占81%。
十悔(28字),混韵和易调字22个, 约占43%。
十一轸(33字),易调字9个,约占27%。
十二吻(12字),易调字8个,约占67%。
十三阮(31字),混韵和易调字16个,约占52%。
十四喊(28字),易调字10个,约占36%。
十五眼(14字),易调字5个,约占36%。
十六铣(57字),更音易调字18个,约占32%。
十七筱(37字),易调字11个,约占30%。
十八巧(12字),易调字2个,约占17%。
十九好(41字),易调字12个,约占29%。
二十哿(34字),更音易调字13个,约占38%。
廿一马(29字),更音字15个,约占50%。
廿二养(57字),易调字18个,约占32%。
廿三梗(35字),更音易调字7个,约占20%。
廿四迥(17字),更音易调字3个,约占18%。
廿五有(69字),更音易调字27个,约占39%。
廿六寝(16字),易调字4个,约占25%。
廿七感(15字),易调字5个,约占33%。
廿八琰(22字),易调14个,约占64%。
廿九减(14字),易调字6个,约占43%。
小结:混韵和更音易调字458个,约占上声字的49%。
4.2.4去声
一送(20字),更音易调字3个,约占15%。
二宋(18字),更音易调字4个,约占22%。
三绛(7字)更音字1个,约占15%。
四寘(130字),混韵和更音易调字56个,约占42%。
五未(31字),混韵和更音易调字9个,约占29%。
六御(31字),混韵和更音易调字19个,约占60%。
七遇(88字),混韵和更音易调字73个,约占80%。
八霁(85字),混韵和更音易调字32个,约占36%。
九泰(25字),混韵字10个,约占40%。
十卦(37字),混韵和更音易调字32个,约占84%。
十一队(54字),混韵和更音易调字29个,约占54%。
十二震(49字)易调字7个,约占14%。
十三问(21字)易调字4个,约占19%。
十四愿(31字)混韵和更音易调字15个,约占48%。
十五翰(57字)更音易调字7个,约占12%。
十六谏(26字)易调字4个,约占15%。
十七霰(74字)更音易调字18个,约占24%。
十八啸(41字)易调字7个,约占17%。
十九效(19字)易调字3个,约占16%。
二十号(35字)易调字6个,约占17%。
廿一箇(27字):混韵和更音易调字7个,约占26%。
廿二骂(43字):混韵和更音易调字16个,约占37%。
廿三漾(72字)更音易调字18个,约占25%。
廿四敬(41字)更音易调字14个,约占34%。
廿五径(31字)更音易调字12个,约占39%。
廿六宥(83字)更音易调字25个,约占30%。
廿七沁(18字)易调字6个,约占33%。
廿八勘(14字)易调字4个,约占29%。
廿九艳(25字)易调字9个,约占36%。
三十陷(14字)更音易调字4个,约占29%。
小结:混韵和更音易调字共436个,约占去声字的35%。
4.2.5入声字,约有837个,约占总字数的1/6。
现在已经没有了入声。此声仅有某些地方的方言里才可能找到。但是总不能用各地方言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吧?大凡建国后出生的人们都是学着普通话长大的,不曾学过入声,更别说会读了。凡80岁以下的人们没有一个会读的。即便会读,那也是道听途说,而且别人也是听不懂的。当然,这是历史遗留问题,现代人只有弃用便可。否则,就是泥古不化了。(说明:以上所统计数字只是按照《平水韵》字表中,给出的字予以统计,是否有出入,一个约字便知)。
4.3平水韵的局限性
从以上分析(分析的依据是现代国家语言系统)不难看出,平水韵的局限性,一目了然。
4.3.1相同音韵的分裂。
同音同韵却支离破碎,这一现象极大地限制了用韵范围。如:一东二冬都是ong韵,三江七阳都是ang韵,十一真十二文十二侵都是en、in韵,一先十四寒十四盐十五删十五咸都是an韵,八庚九青十蒸都是eng、ing韵。同音同韵为什么不同韵部?古人的行为真可谓令人费解。仅在平声中就如此之多,上声、去声中应合并的更不在少数,此处不再赘述。
4.3.2不同韵部的混杂。
混韵现象给诗词的押韵带来了巨大的干扰,当然是对现代人而言。以上26个韵部都程度不同的掺杂着其他韵部。其中最严重的平声中,如四支中混杂着三韵i、ui、ai韵,约占59%;六鱼七虞中混有u韵,约占56%。;六麻中混有uo、ie、e韵,约占36%;九佳中混有ai韵,占78%;十灰混杂ai、e两i韵,约占47%;十三元中混有en韵,约占61%。上声中如四纸混杂ou、ei两韵,约占67%;六鱼七虞混杂u韵,约占73%;九解混杂ai韵,约占81%。去声中如六御七遇混杂u韵,约占70%;十卦混杂ei、ai、ie三韵,约占84%。其他不再一一列举。平声混杂字数约384个,上声混杂字数约203个,去声混杂约241个。混杂总字数约为828个,约占平上去总字数4289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说平水韵诗词中平均约五分之一的韵部混杂。言外之意就是仅混韵现象就有近五分之一的作品失韵(不包括更音字和入声字)。如果一首诗中有三个韵不同,可见韵味就会大打折扣了。
先看唐代王维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ui)。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i)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i)。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i)
当然这首诗出自于王维,质量绝佳。但是读一读:陲、知、期,押韵吗?
再看唐代李商隐的《筹笔驿》: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读读看,书、胥、车、如、余,体会一下有什么感受?
另外还有不同韵部的重字如:平声中二萧和四豪中都有:嚣、挑;上声十五和十六中:栈;廿七和廿九中:喊;去声十五和十六中:谩;廿九和三十中:剑、欠、念。这就给创作者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无法确定哪一个才符合格律。其他不再赘述。这也许是编辑时所犯的低级错误,也许是是后人所为。
4.3.3入声字。
入声字在现代国家语言系统中已经完全被消灭了。约有837个入声字,且约占总字数的六分之一,也就是说平水韵诗词中有六分之一的入声字,无法用普通话来读。入声在古人的诗词中常见,这是历史问题,无可厚非。如果现代人再用那就另当别论了。
先看杜甫七律《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按平水韵为: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按今韵是: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前句五字均为平声,后句一个白字,浑然失去了声调的起伏。
又如李商隐《银河吹笙》中诗句:“风帘残烛隔霜清”,其格律按平水韵为:平平平仄仄平平;按今韵是:平平平平平平平。这能有韵味吗?
再如刘禹锡七律《西塞山怀古》尾联“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后句尾部五连平。这种情况枚不胜举,不再赘述。
下面看一首笔者早期的平水韵作品:
《七绝 早春》:
柳织烟云叠睫眉,春衔玉笛疾声回。碧透西湖淹白石,竹残节失学黄梅。
按平水韵格律如下: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符合格律。若按今韵格律是: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这些入声字全部变为了平声字,读起来还能有韵味吗?真是倒人之胃口。不才曾经写过平水韵诗词,自03年后就改为今韵了,原因就在于此。
现代国家语言系统已经把入声分解到平仄声中去了。具体分配情况是:划入平声中约有630字,尚有200余字划入了上声和去声中。
4.3.4更音变调字。
更音和变调字对格律影响也是直接的而且是很大的。变调字当然包括入声变为平声的字数。入声变为上声和去声的字因对格律没有影响,即忽略不计。根据以上统计,在平上去中,更音字约有118个,仄声易为平声字约221个,平声易为仄声字约58个,入声易为平声字约630个。而且这些字当中同一字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说平上去更音字中的某一个字不一定是平仄的易调字,当然更不是入声更为平声的字。由此不难看出,更音变调字约有1027个,约占总字数的四分之一。因此,在《平水韵》的诗词中有四分之三可读,有四分之一不可读。当然,如果使用《平水韵》时,不用入声字、更音字和混韵字,那就完全可以诵读了,而且非常流畅。
五、《平水韵》的现状及其未来展望
5.1《平水韵》的现状
目前仍有绝大部分人使用平水韵,而且有极少数人强调使用平水韵。当前虽然诗词发展极快,诗词学会、诗社、微群遍布网络,仍有绝大部分在推行《平水韵》,而限制今韵。自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起,现代国家语言系统以基本形成。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近七十年了,那些建国后出生的,学着普通话长大的人们,极少数坚持旧韵,并仇视今韵。其中原因不得而知。更有甚者,借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阻碍今韵(《新韵》《通韵》) 的实施,且不在少数。
另一方面,《平水韵》的使用者或捍卫者们并不在乎诵读不诵读,韵味不韵味,只是写完了事,以活在古人堆里为荣。这种含有入声和韵部杂乱的诗词,用普通话根本无法读出韵味,笔者称为“哑巴诗词”。上边已经举例。然而,语音的发展具有时地性、时代性,谁能挡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呢?
5.2未来展望
众所周知,诗词的感染力与诵读具有非常大的关系,而且与音韵的平仄结构及音节也有着巨大的关系。诗词本身就具有音乐性。情绪再高昂,如果音节的起伏无序,那么,诗词的感染力和韵味就会逊色。古人用古韵,今人用今韵,这才符合历史潮流。经典古诗词绝不会也决不能用古音诵读,必须用也只能普通话诵读。中央电视台栏目中国诗词大会便是最好的例证。
针对诗词的用韵问题,国家已经于2019年11月1日颁布实施了《通韵》。这就是国家的官韵。因此,不论是什么样的培训机构,都应该和国家意志同步。尤其是教育部门,教师们更要首当其冲,肩负起自己的神圣职责。只有《通韵》《新韵》畅行,才能繁荣诗词文化。现在普通教育中的语文教材里的唐宋诗词都是必须按普通话教学。一首千古传诵的诗词,如果涉及多个入声字,读起来竟没有了韵味,让学生会大跌眼镜。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今人无法干预。但是,如何选择符合通韵的经典诗词编入现代教材,那就是今人的事了。不论是以景抒情,还是状物抒情;不论是间架结构,还是布局谋篇;不论是浓淡虚实,还是疏密离合,都应该按现在的读音选择那些绝佳作品。这样就解决了教师们的尴尬,同时解决了学生们的认知混乱。
综上所述,古韵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要达到象唐宋诗词的鼎盛时期,国家尚需采取必要手段和措施。在此,笔者呼吁,各级各类国家认可的诗词学会务必对实施《通韵》的态度要坚决,力度要加大,不得一眼睁一眼闭,这样会纵容入声的存在,阻碍《通韵》的实施。更为重要的是,要像唐宋那样把官韵用于科考制度。也就是高考内容中增加使用《通韵》《新韵》考察学生创作近体诗的能力。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进诗词文化的繁荣与进步。诗词的春天才有希望,才有未来,诗词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2020年6月初稿 2021年9月再稿
备注:此文刊于金城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界里生诗韵》一书第372页。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