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踢瓦

作者:孙朝国 阅读:153 次更新:2025-01-19 举报

那时候,岁月悠悠,尚未被现代文明的喧嚣所侵扰,村庄里的一切都保持着最质朴的模样。还没有水泥路,也没有柏油路,从村子里到村子外边,蜿蜒曲折的都是板板正正的沙土路。这些路,在晴日里泛着微黄的光,踏上去是松软的,偶尔还能看见几粒遗落的麦穗或是干瘪的野草种子;而到了雨天,它们则变得泥泞不堪,每一步都可能溅起泥花,却也别有一番趣味。路旁,偶尔有几丛野花顽强地生长着,为这单调的沙土路增添了几分生机。

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视机,也没有公园,人们的娱乐生活简单而纯粹。唯一能让孩子们欢呼雀跃的地方,便是生产队里的打麦场。那是一个开阔而热闹的地方,每当夏末秋初,金黄色的麦浪翻滚过后,打麦场便成了全村的焦点。打麦场上总会有很大很大的麦秸垛,它们像一座座小山,孩子们常常在上面攀爬嬉戏,享受着童年的无忧无虑。记得清清楚楚的,打麦场的南边矗立着一棵很古老的银杏树,它仿佛是时间的守护者,静静地见证着村庄的变迁。有人说,这棵树已经1000多年了,每当秋风起时,满树的叶子渐渐泛黄,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而每年到收获的时候,银杏树上总是挂满了银色的杏子,它们小巧玲珑,晶莹剔透,不仅特别好看,而且味道也十分甜美,是孩子们心中的珍馐美味。

孩子们放学的时候,并不像现在的孩子那样急于回家做作业或是沉迷于电子产品,他们大都会被赶到田野里,完成一项看似简单却意义重大的任务——割草。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养着牛羊等家畜,割来的草是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孩子们背着竹篓,拿着镰刀,三五成群地穿梭在田埂之间,一边割草一边嬉笑打闹,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割来的草要交到生产队里,按照数量换算成工分,这不仅是孩子们对家庭的一份贡献,也是他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课。

到了晚上,当夕阳的余晖渐渐散去,天空中挂起了一轮皎洁的明月,整个村庄便沉浸在一片宁静与祥和之中。这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来到打麦场里,享受着夜晚的凉爽与惬意。老头老太太们会围坐在一起,听村里最有学问的三老师讲三国的故事。三老师虽然年岁已高,但精神矍铄,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仿佛把大家带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他讲述着曹操的雄才大略、刘备的仁德宽厚、关羽的忠义无双……每一个故事都引人入胜,让人听得如痴如醉。而老娘们则围坐在另一旁,她们的话题总是那么琐碎而又充满趣味,讲述着自己不知道又从哪里听到的小道消息,时而掩嘴轻笑,时而眉头紧锁,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关注,让人忍俊不禁。

孩子们则在一旁开始了他们的游戏时光。当时最流行的游戏就是踢瓦,这是一种简单而又充满乐趣的活动。场子里很大,足以容纳几拨人马同时玩耍。大家在场子中央画了各种各样的小方格,大约是九个方格吧,每个方格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挑战。孩子们四处寻找合适的瓦块作为游戏道具,这些瓦块往往是谁家已经打烂的瓦片,虽然看上去不起眼,但在孩子们的手中却变成了宝贝。当然,也不全是瓦片,有的是扔在路边的打碎的碗片。这些碗片因为质地更加滑溜,更适合踢瓦,因此备受孩子们的青睐。每当找到一块心仪的碗片时,孩子们都会兴奋得欢呼雀跃,仿佛找到了无价之宝。

游戏开始了,孩子们按照规则轮流上场。他们站在起点线上,小心翼翼地踢出瓦片,让它沿着方格跳跃前进。九个格子里各有各的用处:有的需要精确控制力度和方向才能跳过;有的则是陷阱,一旦瓦片落入其中便前功尽弃;还有的则是加分格,踢中后可以获得额外的分数。孩子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时而因成功踢中目标而欢呼雀跃,时而因失误而懊恼不已。在右边最上面的格子里,还会分出4个更小的格子来,分别标上不同的分数。瓦片被踢到哪个地方,就得出这个地方的分数。当分数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兑换成一个方格作为自己的“房子”,在这里暂时休息一下,为接下来的挑战蓄力。

踢瓦游戏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也学会了面对失败时的坦然与坚持。每当夜幕降临,打麦场上总是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欢呼声,那是他们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如今,岁月流转,村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路、柏油路四通八达,电视机、网络等现代设施走进了千家万户。然而,那些关于沙土路、打麦场、踢瓦游戏的记忆却永远镌刻在了人们的心中。它们如同一串串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了那段纯真而又美好的时光,成为了人们心中最宝贵的财富。每当回想起那些日子,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过去岁月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孩子们玩得忘乎所以,其乐无穷。天上是星光闪烁,月儿皎洁。旁边的田野里传来青蛙的叫声,野草里蛐蛐唱着动听的歌曲。三老师苍白的声音在整个场子里越来越清晰,年老的年少的都聚集他的身边开始洗耳恭听。
孩子们并没有被三老师那引人入胜的故事完全吸引过去,他们的心,依旧被踢瓦游戏紧紧牵引着,那是一种源自心底的纯真热爱,是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最好诠释。尽管大人们围坐在三老师周围,听得如痴如醉,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那些古老而传奇的故事中,但孩子们的目光,却不时地飘向那片属于他们的天地——打麦场上的踢瓦游戏。

踢瓦,这个简单而又充满乐趣的游戏,对孩子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半边天,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聚集在打麦场上,开始他们的踢瓦之旅。女孩子们虽然不像男孩子那样热衷于奔跑追逐,但她们参与进来时,那份灵活与精准,却常常让男孩子们刮目相看。尽管没有华丽的衣裳,但她们青涩的美丽,如同初绽的花朵,散发着天真无邪的气息,让整个打麦场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臻园,这个胖墩墩的小伙子,是踢瓦游戏中的佼佼者。他大约十岁左右,每次游戏,他的房子总是建得最多,引得其他孩子羡慕不已。臻园有一个漂亮的姐姐,她总是安静地坐在大人们中间,聆听着三老师讲述的故事。那是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扎着一根乌黑亮丽的大辫子,穿着最流行的红色方格子外衣,宛如样板戏里的铁梅,美丽而又不失端庄。她大约十七八岁,正值花样年华,每一次抬头望向弟弟,眼中都充满了温柔与关爱。

有时候,臻园的姐姐也会参与到踢瓦游戏中来,尽管这样的机会并不多。但每当她参与进来,整个打麦场都会为之沸腾。她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悦耳,让人心旷神怡。而那些原本在踢瓦的小伙子们,也会因为她的加入而变得更加兴奋,仿佛整个世界都因她而变得更加美好。然而,对于我们这些“旁观者”来说,却只能坐在地上,很不情愿地看着他们霸占了我们的领地。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喜欢看着臻园姐姐背后那条舞动的漆黑辫子,她的美丽,让所有人都为之窒息,甚至化解了不同阵线的人之间的隔阂。

臻园姐姐的笑容,如同温暖的阳光,能够照亮人心中的每一个角落。她对人总是那么和善,那么温柔,仿佛她的笑容里藏着无尽的善意与温暖。每当她笑起来,整个世界都会变得明亮起来,让人忘却所有的烦恼与忧愁。她的踢瓦技术也很好,总是战无不胜,让很多人感到嫉妒。而我,常常会静静地坐在地上,看着天上的月亮,再看看这个漂亮的姑娘,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愫。我真的怀疑,她就是月宫里的嫦娥下凡到了人间,那么美丽,那么超凡脱俗。

孩子们玩得忘乎所以,那份纯粹的快乐仿佛能穿透夜的寂静,与天地共鸣。天上是星光闪烁,如同点点萤火,为这宁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月儿皎洁,它柔和的光辉洒满大地,给整个打麦场披上了一层银纱。旁边的田野里,青蛙的叫声此起彼伏,它们似乎在为这美好的夜晚伴奏,又或是在诉说着属于它们的故事。野草里,蛐蛐也不甘寂寞,它们唱着动听的歌曲,那清脆悦耳的声音,如同天籁之音,让人心旷神怡。

在这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夜晚,三老师那苍白却富有磁性的声音在整个场子里越来越清晰,如同远处的钟声,悠扬而深远。年老的、年少的,都不由自主地聚集在他的身边,开始洗耳恭听。三老师讲述的故事,仿佛是一扇扇通往过去的门,让人们能够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些古老而又传奇的故事。然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尽管三老师的故事充满了魅力,但他们的心,依旧被踢瓦游戏紧紧牵引着。

每当游戏结束,孩子们都会意犹未尽地聚在一起,讨论着刚才的精彩瞬间。臻园会得意地炫耀自己的战绩,而臻园的姐姐则会温柔地抚摸着弟弟的头,眼中充满了骄傲与疼爱。那一刻,所有的纷争与嫉妒都烟消云散,只剩下纯粹的快乐与温馨。

岁月如梭,转眼间,那些踢瓦的日子已经远去。但每当回想起那段时光,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时的我们,是那么纯真,那么无忧无虑。而臻园和他的姐姐,也成为了我们心中永远的回忆。他们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享受游戏的快乐,更让我们懂得了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以及那份来自心底的纯真与善良。

 踢瓦的战场上,孩子们的热情丝毫未减。他们或蹲或站,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游戏中,每一次成功的跳跃都伴随着欢呼和掌声。女孩子们有时候也会参与进来,她们虽然不如男孩子那般粗犷,但灵活度和精确度却更胜一筹。她们轻盈的身姿,如同夜风中摇曳的柳枝,既优雅又灵动。虽然没有新鲜的衣服,但那份青涩的美丽,却足以显示出她们天真无邪的纯真与美好。

记得瓦踢得最好的是一个叫臻园的小伙子,他胖墩墩的,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那时候,他大约十岁左右,却已经展现出了过人的游戏天赋。每一次游戏结束,他的房子总是最多的,这让他在小伙伴中赢得了极高的声望。臻园有一个漂亮的姐姐,她如同一朵静静绽放的百合,优雅而温婉。姐姐很安静,常常会坐在大人们中间,静静地听老师讲故事。她的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仿佛能够洞察世间的一切美好。

那是一个很漂亮的姑娘,她扎着一根乌黑亮丽的大辫子,辫子上还系着一根红色的丝带,如同点睛之笔,为她增添了几分俏皮与可爱。她穿着一件最流行的红色的方格子外衣,那鲜艳的颜色在夜空中格外醒目,仿佛是一团燃烧的火焰,照亮了整个打麦场。她的模样,很像样板戏里的铁梅,既有着少女的纯真与活泼,又有着革命者的坚定与勇敢。

姑娘大约十七八岁,正是花样年华的时候。她的美,不仅仅在于外表,更在于那份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质与韵味。有时候,她会抬起头来,用那双温柔如水的眼睛看弟弟一眼,那眼神中充满了关爱与鼓励。有时候,她也会参与到踢瓦游戏中来,但这样的机会并不多。每当她加入游戏时,我们都会变得异常兴奋,因为她的出现,就像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整个游戏都变得更加有趣和精彩。

我们都很希望姐姐能多参与进来,因为她太漂亮了,她的笑容是那么动听,仿佛能够融化世间所有的忧愁与烦恼。她参与进来的时候,总会有更多的小伙子跟着进来,他们或许是为了看她一眼,或许是为了与她一起分享那份纯粹的快乐。这时候,我们往往会感到很失落,因为我们的领地似乎被“侵占”了。我们只能坐在地上,很不情愿地看着他们玩得不亦乐乎,但心中却默默地为他们加油鼓劲。

虽说有些不情愿,但我们还是喜欢看着臻园姐姐背后那条舞动的漆黑的辫子。那辫子如同一条灵动的蛇,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摇曳,散发着无尽的魅力。她太漂亮了,漂亮得让所有的人都为之窒息,仿佛她就是那个从画中走出来的女子,拥有着让人无法抗拒的美丽。她的笑容,更是如同春日的阳光,温暖而明媚,能够化解所有不同阵线的人心中的冰霜。

她踢瓦的技术很好,总是战无不胜,这让很多人感到嫉妒。每当她成功地踢进一个格子时,我们都会为她鼓掌欢呼,但心中也不免有些小小的失落。那时候,我会静静地坐在地上,抬头看着天上的月亮,再看看这个漂亮的姑娘,心中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真的怀疑,她就是月宫里的嫦娥下凡到了人间,因为她不仅拥有着倾国倾城的美貌,更有着那份超凡脱俗的气质与韵味。

臻园姐姐的出现,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她的笑容、她的笑声、她的美丽,都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每当回想起那段时光,我们都会感到无比的幸福与满足。因为在那里,我们找到了纯真的快乐,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那份最真挚的情感。

到了半夜时分,月已高悬,星辰点点,村庄渐渐归于宁静。许多人会选择回到家中,享受那份独有的温馨与安宁,但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心,更愿意睡在打麦场上。他们简单地在地上铺上一个草垫子,或坐或卧,彼此依偎,分享着白天的趣事与夜晚的凉意。很快,大家都进入了梦乡,踢瓦的孩子们更是带着美丽的梦想,开始在梦中继续他们的游戏。梦里,他们或许成为了英勇的骑士,骑着骏马在广阔的草原上驰骋;或许变成了无所不能的英雄,拯救世界于危难之中。但无论梦境如何,他们都知道,明天还要继续上学,放学后还要到田野里割草,而晚上,这里——打麦场,依然会是他们踢瓦的乐园。

时间如同沙漏中的细沙,一分一秒地悄然流逝,而孩子们的生活节奏却似乎总是那么一成不变。学校里,没有现代化的操场,只有一座破旧的庙宇作为校舍。这座老式的破庙,早已没有了神像的踪迹,只有一块木制黑板静静地挂在墙上,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孩子们围坐在黑板前,跟着老师一字一句地朗读课文,那稚嫩的声音,在空旷的庙宇中回荡,显得格外清脆悦耳。

然而,对于孩子们来说,最期待的莫过于下课铃声的响起。每当那熟悉的铃声响起,他们便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仿佛解脱了束缚的鸟儿,重获自由。在教室外的沙土地上,他们迅速画好九个格子,利用那短暂的课间十分钟,开始了一场场激烈的踢瓦比赛。尽管时间紧迫,但那份对游戏的热爱与执着,却让他们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短暂的课间总是那么匆匆,孩子们往往还意犹未尽,便又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于是,他们便约定在放学后再继续未完的比赛。放学回家的路上,孩子们的心情总是格外愉悦,但偶尔也会因为过于沉浸在游戏的世界中,而忘记了回家的任务——割草。这时,等待他们的将是家长的严厉惩罚。家长们深知割草的重要性,这不仅关系到家里的家畜能否吃饱,更关乎到孩子们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因此,一旦孩子们因为贪玩而耽误了割草,便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种惩罚或许严厉,但正是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学会了承担与责任。

为了弥补过错,被惩罚的孩子们会在别人踢瓦的时候,被罚到生产队的地里去割草。此时,太阳已经西斜,天边泛起了绚烂的晚霞,但孩子们的心情却异常沉重。他们深知,这种失落的情绪是对自己行为的惩罚,更是对未来的警醒。于是,他们更加珍惜每一次踢瓦的机会,不敢再轻易犯错。

生产队的打麦场,无疑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每当夜幕降临,吃过晚饭的人们便纷纷来到这里,享受着夜晚的凉爽与惬意。有时,生产队还会请一些艺人在这里说书,为村民们带来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这时,马灯会被点亮,昏黄的灯光下,整个场子里都坐满了人,热闹非凡。艺人们或说或唱,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听众们如痴如醉。而踢瓦的孩子们,则会被这热闹的氛围挤到大路上,但他们并不在意,反而觉得这是一种别样的体验。

然而,资源总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这个沙土路上。当孩子们想要继续踢瓦时,却发现场地已经被其他人占据。这时,竞争便悄然产生。臻园和二喜,两个平时关系不错的孩子,因为争抢地盘而发生了争执。他们互不相让,抱在一起,打得难解难分。周围的孩子们纷纷围拢过来,有的试图劝阻,有的则在一旁观战,气氛一时变得紧张而激烈。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争斗都让孩子们更加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机会,也更加明白,在有限的资源面前,学会分享与合作的重要性。

那个时候,村里仿佛被无形的界限割裂成了两大阵营,一派是激进激昂的造反派,另一派则是坚守传统的保皇派。这两派人,平日里就如同水火不容,彼此间充满了猜疑与敌意。然而,当听说有艺人要来场子里说书时,这份敌意似乎暂时被搁置了。不论是造反派还是保皇派,都纷纷涌向打麦场,渴望聆听那些古老而又神奇的故事。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本该充满和谐与欢笑的夜晚,臻园和二喜的争斗却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波澜。臻园,那个平日里总是笑眯眯、胖墩墩的小男孩,因为个子小,在与二喜的冲突中明显处于劣势。他被打得满地打滚,最终放声大哭,那哭声尖锐而凄凉,瞬间穿透了喧嚣的人群,惊动了所有听说书的人。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臻园和二喜两家竟然分属不同的阵营。这一突如其来的争斗,立刻被两派人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它不再仅仅是孩子们之间的嬉戏打闹,而是成为了两个阵营之间矛盾与仇恨的集中体现。人们纷纷站队,言语间的火药味越来越浓,最终演变成了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武斗。

混乱中,拳脚交加,呼喊声、咒骂声此起彼伏。突然,一声惊恐的尖叫划破了夜空:“打死人了!”这声尖叫如同一声惊雷,让所有的人都为之一震。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臻园的姐姐,那个如花似玉、温婉可人的姑娘,竟然躺在了地上,一动不动,没有了呼吸。

月光下,她静静地躺着,美丽的面孔显得异常苍白,仿佛一朵凋零的花朵,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她的眼睛紧紧闭着,嘴角微微下垂,没有了平时的笑容,却比任何时候都要恬静。家人们围在她的身边,哭喊声、呼唤声交织在一起,却再也无法唤醒那个沉睡中的灵魂。

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目睹死亡,心中充满了恐惧与不安。我看着那个曾经活泼开朗、美丽动人的姑娘,如今却如同一个破碎的娃娃,静静地躺在那里,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悲凉。我开始害怕,害怕死亡会突然降临到我或我身边的人身上。但渐渐地,当我看到她那么安静、那么平和,心中的恐惧似乎又减轻了一些。我想,活人和死人,或许真的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生命的状态不同而已。然而,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她平时那美丽的笑容,心中还是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恐惧与惋惜。

村里的人们也都为臻园姐姐的突然离世感到震惊与悲痛。他们纷纷猜测,那个温柔的姑娘究竟是如何卷入这场争斗,最终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有人说,她是被误伤的;有人说,她是为了保护弟弟而挺身而出的。但无论真相如何,都已经无法挽回那个年轻的生命了。

不久后,公安局的人来了,他们带走了许多保皇派的人。其中,是否真的有凶手,是否真的有冤枉之人,这些都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无论如何,村里最漂亮的姑娘已经离世,总得有个说法。于是,有人被判了刑,有人背负着冤屈,但死去的人毕竟已经死去,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悲痛与遗憾。

自从出了这件事情以后,村里的孩子们便不再踢瓦了。那个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游戏,如今却成了所有人心中最痛苦的回忆。打麦场也被改造成了菜园,那棵孤零零的银杏树依然屹立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与人间的悲欢离合。每当风吹过树梢,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是在诉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而对于我来说,臻园姐姐的离世不仅让我失去了一个美丽的朋友,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宝贵。我开始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学会了宽容与理解。因为我知道,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值得我们去珍惜与呵护了。


 不知道是哪位充满智慧的先辈,或许在某个闲适的午后,灵感突现,创造了踢瓦这个游戏。它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我们那个物质匮乏但精神世界依然丰富的童年。在那个没有电视机、游乐园,甚至连公园都遥不可及的时代,踢瓦成了我们打发空闲时间、释放天真无忧天性的最佳方式。每当夕阳西下,生产队里的场子便热闹非凡,孩子们三五成群,围在一起,享受着踢瓦带来的简单快乐。

生产队里的场子,不仅是孩子们游戏的乐园,也是大人们晚上聚集的社交场所。村里最有学问的三老师,总会在这样的夜晚,坐在场子的一角,用他那特有的公鸭子嗓音,讲述着《三国演义》里的英雄故事。尽管嗓音并不悦耳,但他的故事却如磁石一般,吸引着男女老少围坐一圈,听得如痴如醉。三老师的讲述,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遥远而神秘的世界,那里有忠肝义胆的关羽,有智勇双全的诸葛亮,还有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战役。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三老师的故事,成了我们了解历史、拓宽视野的宝贵财富。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让踢瓦这个游戏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臻园和二喜的争斗,以及臻园姐姐的不幸离世,如同一道沉重的阴影,笼罩在了整个村庄之上。大人们痛心疾首,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他们决定禁止孩子们踢瓦。生产队的干部们迅速起草了一份规定,明文规定谁家的孩子再踢瓦,就会被扣除工分。在那个年代,工分是农民生活的命脉,是换取粮食和日常用品的唯一凭据。因此,这份规定如同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彻底断绝了孩子们踢瓦的念头。

自从那以后,我们村的孩子仿佛失去了灵魂,踢瓦的消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空洞而无聊。我们不再像以往那样,放学后迫不及待地奔向场子,而是各自散落在村子的角落,默默承受着失去游戏的痛苦。在孩子们的心中,臻园和二喜成了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我们决定不再与他们玩耍,两家人也因此结下了不解之仇。

随着时间的流逝,臻园和二喜相继被各自的父亲接走了,他们仿佛从我们的世界中彻底消失,只留下一片空白的记忆。然而,尽管两个“罪魁祸首”已经离开,村里的规定却并未因此结束。每当夜幕降临,大人们依旧会千叮咛万嘱咐,不许我们踢瓦。那份禁令,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我们的自由,也束缚着我们对快乐的向往。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无比无奈和困惑。踢瓦本身并无过错,为何会成为这场悲剧的替罪羊?每当这时,我总会想起那座隐藏在芦苇荡中的孤坟。那是臻园姐姐的安息之地,一个曾经如花似玉、活泼开朗的姑娘,却因一场无谓的争斗,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那座坟前,杂草丛生,如果不是仔细观察,几乎难以察觉它的存在。每次回老家,经过那片芦苇荡,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哀伤。

那座孤坟,不仅是对臻园姐姐生命的哀悼,更是对我们那个纯真年代的祭奠。它提醒着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辛,无论娱乐多么匮乏,我们都应该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尊重生命,远离暴力。踢瓦虽然消失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教训却是永恒的。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快乐,不是来自于游戏的胜负,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们身处何方,无论我们经历何种风雨,都应该铭记这段历史,让爱与和平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灯塔。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