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细品味之十:欣赏蘅芜君
读红楼细品味之十 :
欣赏蘅芜君
在《红楼梦》的故事里,不论是入了正册的十二金钗,还是如晴雯、香菱、袭人等一干入了副册或又副册,在贾府中有些脸面的丫鬟,还是更多的无缘在命运的底册上留下痕迹的奴仆,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悲惨的结局概莫能外。而在书外,在《红楼梦》问世之后的几百年间,在戏剧、评论、直至许多学者的研究中,人物命运各异。人们尊崇林黛玉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赞赏她追求独立的人格,欣赏她的才华、喜欢她直率、清新、飘逸的作为,同情她与宝玉的爱情悲剧,可谓好评多多;人们赞誉晴雯是最具反抗精神的丫鬟,同情香菱饱受折磨悲惨离世的遭际。但是被作者誉为“群芳之首”的薛宝钗,却往往顶着封建礼教的卫道士、破坏宝黛爱情的第三者、处心积虑要夺得“宝二奶奶”宝座的野心家、嫁祸于人的伪君子等等恶名。
等闲读不懂薛宝钗。不错,宝钗会时时劝说宝玉读“圣贤”书、会“经济”人,走封建官僚的道路;会常常告诫黛玉、湘云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为戒,不求作为,只求安分守份做贤妻良母。她处处维护封建家长的权威,言谈举止中多有讨好封建家长之意。她略施小计,让“金玉良缘”的说法从丫鬟莺儿口中传出,成为宝黛爱情的致命杀手;一个“金蝉脱壳”的手段,将可能发生的对自己的不利移祸黛玉。当读者为金钏受辱跳井身亡愤懑不已时,宝钗却以“贪玩”、“失足落井”安慰王夫人,为肇事者开脱;尤三姐自刎、柳二郎出家,整个贾府人人唏嘘,个个感叹,连那个纨绔的呆霸王薛蟠尚有一掬眼泪,独宝钗毫不动心,冷静到无情。“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这两句诗似乎更证实了她的野心……。无需再多言,初读红楼,这曹翁笔下的“牡丹”难以进入我们尚年轻、尚平坦,尚没有经历过风雨洗刷的心,难以成为我们的偶像。
《红楼梦》的伟大,正在于百读不厌,且越读越有新的感悟和体会。在细品漫读中,从渐渐理解到慢慢欣赏,一个别一样的宝钗就留在了印象里。
元宵夜晚,贾妃省亲,这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盛典,从倾尽财力到耗尽精神;从掘土垒山,引水成河到植树造林、硬是以纸绢绸缎做出的花团簇锦;从五鼓起身在寒风中伫立等待的白发苍苍的老祖母到跪在亲生女儿面前唯唯诺诺的父亲;从皇家的重重礼仪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省亲主角……,作者的笔写足了皇家的赫赫威仪。打破这沉闷与压抑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她们一个趁众人不理论提醒宝玉更改用词,一个干脆捉笔代刀公然在贵妃的眼皮底下“调花枪”。尽管宝钗终是为了让宝玉顺从元妃之意,念念不忘的依然是“金殿对策”,但对比贾政那一番毫无父女深情,只有感恩、孝忠味同嚼蜡的秉告,对比省亲现场人人正襟危坐,敛声屏气森严的气氛,还是让人心头一亮:宝钗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愚昧不堪的封建卫道士,她有青春的活力、有自己的思想,有对皇权的藐视,只是她毕竟是出身皇商的凡人,在自己的视野内看不到更好的出路。
有些事情转换一个角度也许就有了新的看法。回想我们年轻的时候,谁的心里都会有一个暗暗较劲的朋友,一个时时比较的对象,情急时脱口而出的必然是这个人。“金蝉脱壳”正表明薛宝钗从内心里认同林黛玉是堪同她比的杰出人物。《红楼梦》是一部青春的颂歌,也是一部少年人成熟、成长的书。书中的林黛玉从挑剔送给她的宫花是最后一份到不愿意为要燕窝而兴师动众是成长;贾宝玉从“众星拱月”般的优越到“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也是成长。依着宝钗的聪明,当早已意识到自己得不到宝玉的爱情,这个在“金蝉脱壳”中移祸黛玉的人对这份自己得不到的爱情不是“我得不到的就毁之”,而是真诚地劝告黛玉注意说话的场合,以免封建家长的警惕和反感、坦然相告自己少年时的叛逆引黛玉为知己、欣慰于黛玉认自己的母亲为“干妈”、风雨夜遣人给病中的黛玉赠送燕窝、暖暖地送上一句“我在一日就与你排遣一日”让郁闷中的林黛玉感动到心底。此时的宝钗不再是善使小计的小女子,她对于人生已有了更深的感悟与通达。
紧随在金钏跳井后面的故事是“宝玉挨打”,当宝玉焦急万分,对着好不容易过来的老妈妈连说着“要紧!要紧!”时,偏偏这老妪听成了“跳井”,望着惊恐的宝玉笑着说“跳井让她跳去,二爷怕什么?”“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呢?”这份轻描淡写、漫不经心,足以表明不仅在主子,即使在同一阶层人的心目中,丫鬟的命贱如草卉,一钱不值。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封建时代的贵族少女在这种普遍的意识中,公然指责自己的姨母,倒应当为她主动提出以自己的新衣装裹逝者遗体的举动大大点赞,这一捐赠饱含着满满的对死者的同情、对王夫人的谴责、对底层生命的尊重,宝钗的内心是有是非、有热度的人。
对于“尤三姐自刎,柳二郎出家”时宝钗的冷漠,蒋勋先生有着很好的解读,他认为宝钗曾经历了人生的大辛酸,她的冷漠是因为她对人生有太大的透彻性。“曾经沧海难为水”,这种透彻让她超越一般的世俗女子,市间的喧哗、人生的悲剧已轻易不能再拨动她的心弦。此时的宝钗已与探春一起参与了贾府的管理,她已看到这个外表轰轰烈烈的家族已到了内囊即将掏空的地步,随后发生的桩桩件件也都警示着贾府正在走向衰败。面对这无法挽回的颓势,宝钗不是探春,不会像探春悲愤地喊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须得从内里杀起才能一败涂地呢!”,但同样忧心忡忡,赶紧做好自己家的事,维护好自家的经济命脉!正是此时的宝钗心中最紧迫的事。当众人把尤三姐的悲剧当作平淡生活的调味街谈巷议,喋喋不休时,宝钗却催促母兄,赶紧抚慰一下随薛蟠辛苦了四五个月,走了二三千里路程的伙计,宝钗知道,这些伙计是支撑这个皇商家族的基础,怠慢不得。一个头脑清醒、富有责任感的宝钗就立在这灯火阑珊处。
《红楼梦》的作者字里行间,有意无意似乎总在将宝钗与凤姐做对比。对贾府最不待人见的赵姨娘,凤姐明里呵斥,暗里克扣,斜眼相对还嫌误了工夫,招来的是赵姨娘伙同马道婆几乎危及生命的报复。而宝钗在分送薛蟠带回来的特产时却不忘给赵姨娘也送上一份,一份礼物赢得了衷心的感激。“家和万事兴”谁的做法更高明?人物的眼界、心胸立见。管理家政,凤姐注重条例、职责、纪律,以威严、重罚著称,在协理宁国府时立见成效,至今还是许多人念念不忘的经典。但是一味的严苛,一味的以权势压人,最终得到的是被管理者的当面诺诺,背后怨恨,是人心涣散,主动性、责任心尽失,漏洞百出。王熙凤也不得不承认,穷追苦克,太行毒了,她与平儿的四只眼两颗心,一时不防,就会出大问题。在探春兴利除弊的改革中,宝钗们以学问做提调、以选人为关键,责权利明确,兼顾各方的利益,这种管理模式正是现代企业管理所倡导的。换来的是众位老妈妈们的踊跃承包,以及未得到承包的其他人的也有所满足。后面“嗔莺叱燕”的故事,以及柳厨娘与看门小幺儿的口角正是作者在写承包的效果。我想喜欢读《红楼梦》的企业家们,必能从宝钗“学问中便是正事,若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幸于始者怠于终,善其辞者嗜其利。”等言论中受到启发和警示。
细细阅读《红楼梦》,留意着宝钗的点点滴滴,似乎漫步在山花点点的绿荫小道,蘅芜君时时有让你颌首含笑处。都说宝钗是个“不干己事不开口”的冷人儿,可她能体贴虽贵为千金小姐却在家一点做不得主,还要领命做活的湘云、照顾贫寒的邢姑娘、连听宝琴念外国女孩作的诗,还不忘让人把“诗疯子”湘云和“诗呆子”香菱请来。对于吵吵闹闹,整天“跳”着进出的薛蟠,她以“消消停停的,就有个青红皂白了”来劝说;对咄咄逼人,撒泼施野的夏金桂,她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维护尊严。对比薛姨妈情绪化、消极、怀疑、看不到薛蟠进步的做法,宝钗冷静、理性,始终持信任、鼓励的态度,这个纨绔少年最终有了进步(续书中薛蟠又犯命案,似乎与曹雪芹的原意不符)。作者在描写他心中的“牡丹”时一点也不吝惜笔墨:在众多贵族少女中,独宝钗识得“当票”;知道商人们如何在人参上作假;她自己掌管角门的钥匙,以杜绝漏洞;大观园被抄检,随即寻借口搬出;她以“你只管这会子委屈,素日你的好处,启不都是假的”来劝慰受了王熙凤委屈的平儿……。若从正面理解“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钗实在是个“人杰”。至于她随口就能说出“绿蜡”的出处;她对于绘画的高论;知道生僻的“棔”字即是合欢;翻转前人咏菊的套路,以菊为宾,以人为主的提议……,就不止是欣赏,更是佩服了。
欣赏“蘅芜君”并不是对林黛玉爱的转移,她们不是对立的,她们同样优秀,只是一个是天上下凡的仙草,另一个是出生在尘世的皇商的女儿,似乎代表了人性中愿望与无奈、天性与后天的磨砺与修炼,世人大可不必区分出一个非此即彼的“喜欢”还是“厌恶”来。在书中,有林黛玉的地方往往会有薛宝钗,见到了薛宝钗,不时也能看到林黛玉袅袅婷婷的身影;她们一个是艳冠群芳的牡丹,另一个是清高飘逸的芙蓉;一个刚刚夺得菊花诗之冠,另一个一阙螃蟹咏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们共同成就了香菱的诗人梦;同样为被赚入大观园的尤二姐担忧……,这样的两个人,作者也难分伯仲,只得以“悲金悼玉”为主题,将这两个少女的命运结局写在同一首诗、同一阙词中。还是贾府的老太君明智,将一个视作自己嫡亲的孙女,怜爱有加,心心念念放不下,另一个则衷心地向人夸赞:“千真万真,从我们家里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