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95-智慧的灯-正文187~188页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59 次更新:2024-08-01 举报

容说,有大、小乘之分。小乘教又有“有宗”与“空宗”之区别,但小乘教自传入中国后,始终难成气候,而在中国成气候的是大乘教。大乘教几大宗派之间,就思想内容说,除“中道”思想外,也有“空宗”与“有宗”之区别。

空宗立论是我二空,是说五蕴及万诸有只是假名,是种非真实的假象“我空”,是说五蕴中无我相,其本质是空的,推论“内识非有”。

有宗在否定外境外法客观性方面跟空宗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有宗在主张“外境非有”的同时认为“内识非无”,并且认为一切外境、外法都是“内识”所变现、所显示。

中国佛教还有非纯粹的“空宗”或“有宗”,而是创立了“真空妙有”思想。如东晋高僧僧肇说:“虽无而非无,无者不绝虚;虽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然则有无称异,其致一也。”又如荷泽大师《显宗纪》说:“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无,便成妙有。”(这“空”,并非指一无所有,而是说“缘起性空”,即本质空,现象还是有的。)说明真空与妙有不是对立而是圆融的。

历史上,有宗和空宗在对事物的认识上有分歧,这不奇怪。像《楞严经》在历史上还出现过真、伪之争呢,小乘说《楞严经》非佛说(佛,指释迦佛祖。),而此说大乘却不接受。如果我们认真读过印度佛教发展史就明白,《楞严经》是大乘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在印度诞生于佛教分出大、小乘后,即释迦佛祖示寂约5百年后才诞生,在中国到了唐代中叶才被译出。因其内容十分丰富,思想体系严密,几乎把大乘教所有重要理论囊括其中,所以问世后,便广泛流行,一直至今。我们读经首先需要明白,经中谁说、谁问、谁答都是一种“表法”,重要的是要看经的内容实质。

 

第一节《四十二章经》简言

《四十二章经》,也称《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佛说的语录式的经典,属小乘典藉,传入中国最早的一部圣典。所谓“四十二章”,是因本经分为四十二段而得名。这四十二章分别是:1、出家证果,2、断欲绝求,3、割爱去贪,4、善恶并明,5、转重令轻,6、忍恶无嗔,7、恶还本身,8、尘唾自污,9、返本会道,10、喜施获福,11、施饭转胜,12、举难劝修,13、问道宿命,14、请问善大,15、请问力明,16、舍爱得道,17、明来暗谢,18、念等本空,19、假真并观,20、推我本空,21、名声丧本,22、财色招苦,23、妻子甚狱,24、色欲障道,25、欲火烧身,26、天魔娆佛,27、无著得道,28、意马莫纵,29、正观敌色,30、欲火远离,31、心寂欲除,32、我空怖灭,33、智明破魔,34、处中得道,35、垢净明存,36、展转获胜,37、念戒近道,38、生即有灭,39、教诲无差,40、行道在心,41、直心出欲,42、达世知幻。

    (一)1-3章大意:出家作沙门,为了证得阿罗汉果,首先要断欲、割爱、去贪,摈弃世间财物,通过乞食,获得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为满足。慎勿有过多的欲求,因为爱和欲会使人愚痴而动摇清净心。

(二)4-8章大意:要明白善恶事理,多为善、不作恶,及时忏悔改过、改恶行善才是正道。面对恶人的谩骂和扰乱,应该冷静,不生嗔恨心。恶人作恶自会招至恶报。恶人害贤,就像仰天吐口沫,口沫自然会堕向他自已的脸上。

(三)9-11章大意:修道就要坚守菩提心志,念念向菩提,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