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73-智慧的灯-正文145~146页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46 次更新:2024-07-29 举报

也提倡净土修持,著有《净土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劝君念佛早回心;尘尘刹刹虽清净,独有弥陀愿力深”——这也是宋元明禅僧的一般趋势。明清居土也多修念佛净土,连一些大文豪也在跟风,其影响直至民国。

明朝万历年间,佛教义学有一定的发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云栖朱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四大高僧”:

(1)云栖朱宏1535—1615),号莲池,俗姓沈,杭州人。他的思想,继宋、明以来教禅并重、三教合一的主张,而以净土为归趣。他认为:“参禅者借口教外别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是故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模楷”。念佛才是求得解脱的最好方式。关于三教(释、儒、道),他认为佛教可阴助王化,儒教可显助佛法,两者可相资而用。原因是三教“理无二致,而深浅历然;深浅虽殊,而同归一理。此所以为三教一家也”。他一生的著作有30多种,后人集为《云栖法汇》。

(2)紫柏真可1543—1603),俗姓沈,江苏吴江人。他的思想与朱宏大师相同。他认为禅家只讲机缘,佛徒只知念佛求生净土,各是一种片面,唯有文字经教才是学佛的根底。般若学者历来认为不通文字般若即不得观照般若,更不会契入实相般若。

(3)憨山德清1546—1623),俗姓蔡,安徽全椒人。少习儒书,19岁出家,初从摄山栖霞寺法会学禅,再从明信学华严,后北游参学,听讲天台、法相。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赴今青岛崂山结庐安居。期间得到皇太后资助,多用于施救孤儿和建修寺院。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因私立寺院罪充军雷州,常在广州着罪服为民众说法。遇赦后,辗转于衡阳、九江、庐山、径州、杭州、苏州、常州等地,老终于曹溪。他的论疏有多种,后人集为《憨山老人梦游集》。

对于禅,德清大师认为:“禅乃心之异名,若了心体寂灭,本自不动”,完全可以不拘是坐是行、是入是出。但他在教人上,仍然重视念佛净土法门。认为修念佛三昧,足以统摄三根,圆收顿渐,一生取办,无越此者。对于三教合一的主张,是要求对三者都有专门的探究,他说:“为学者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4)藕益智旭1599—1655)俗姓钟,江苏吴县(今苏州)人。24岁从德清大师弟子雪岭出家。先阅律藏,后学法相、禅、华严、天台、净土诸宗。他认为:“若律、若教、若禅,无不从净土法门流出,无不还归净土法门”。他的思想被后人概括为“融会诸宗,归极净土”。

藕益智旭大师少事理学,进入佛门后仍崇尚理学,他提倡“以禅入儒,诱儒知禅”,著《周易禅解》、《四书藕益解》。他把“孝”作为二者调和的依据,说:“世出世法,皆以孝为宗…儒以孝为百行之本,佛以孝为至道之宗”。他由儒佛调和进而达到三教一致,所谓“道无一,安得执一以为道?道无三,安得分三教以求道?”

(四)清朝佛教概况

1644年,满洲贵族(北方金国)爱新觉罗氏攻取北京,替代

明王朝入主原,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清帝国。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王室丧权辱国,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后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

满族原来信仰萨满教,对天神地祗的崇拜相当流行。但满洲对佛教也并不陌生,入关前曾与西藏喇嘛教发生联系。入关后,对内地佛教则采取利用与从严控管的政策;对喇嘛教则当作控制蒙藏上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