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74-智慧的灯-正文147~148页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62 次更新:2024-07-29 举报

层、巩固中央统治的手段。《大清律例》规定,不许私建或增置寺院,不许私度僧尼,严格执行出家条件,严厉制裁淫乱僧尼等等。但清代帝王对佛教表示好感的君主也不少。

例如清世祖顺治帝,在宠妃董氏死后,就曾考虑过弃位出家。康熙帝六下江南,凡至名山大寺,往往书赐匾额。雍正帝对禅颇有研究,自号“圆明居士”,曾辑《御选语录》19卷。乾隆帝曾组织人力将汉文大藏经译成满文。他说翻译满文经藏的目的,不在于要人们懂得佛教的哲理,而是使他们“皆知尊君亲上,去恶从善”——这个态度代表了清代各帝的共同意向。

自明末政治腐败,士大夫多趋于背离道学而向佛的倾向。至明亡,抗清复明有识之士,大多归于佛教,如戒显、澹归、药地、蘖庵、担当、大错,以及明宗室八大山人、石涛等,均出家为僧;未出家的,也借佛教义理阐发自己思想,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方以智、黄宗羲等。

清代内地佛教主要是禅宗和净土宗。而清初时禅宗比较活跃其间临济宗分出天童系和盘山系,曹洞宗分出寿昌系和云门系,由此形成清代禅宗的基本格局。清初以后,禅宗的地位逐渐被净土宗所取代,这跟雍正帝提倡“禅净合一,念佛净土”有一定的关系。其后,乾隆帝便大力扶植士大夫学佛运动,使念佛净土在社会深入推广,在家学佛居士辈出。

在清代僧侣中宣扬净土最得力的有行策、省庵、瑞安、印光等大师。行策师著《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定》,是为近代“打念佛七”之始;印光师则是近代净土宗的主要代表。在家居士较为著名的有周梦颜、彭绍升、杨文会等,他们都是以净土为学佛之归趣。其中周梦颜著有《西归直指》、《欲海回狂》,提倡净土念佛,以求人生解脱;彭绍升撰有《行居集》、《二林居集》、《居士传》等念佛净土方面著作多种。

清初,据《大清会典》统计,全国官建大寺6073处,小寺6409所;私建大寺8458处,小寺58682所有僧110292人,尼8615人。其后,大小寺院及僧尼均有所发展。至晚清,情况就不同了随着国力衰弱寺院荒废日甚,加之战火破坏佛教已经处于全国衰退阶段。

晚清,殖民主义的侵略正唤起民族的觉悟,一批先进文士依持佛教的义理,发出了“天地人所造,众人自造,非圣人所造”的呐喊。龚时珍、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极力宣传悲天悯人的忧国忧民思想,激发民众团结奋进的宗教情。与之相适应居士教佛对于佛典的搜集整理和义理的探究也有新的发展。刻印佛经蔚然成风,其时就有郑学川在苏州、常州、杭州等地开设刻经处;杨文会捐出私宅,在金陵创办“金陵刻经处”

杨文会不仅刻经流通,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4年),在上海会晤来自斯里兰卡的达摩波罗时,受其“印度摩诃菩提会”发起的复兴佛教运动启发影响,便着手在中国实施振兴佛教计划,包括编纂佛教教材、创办佛教学校、开办佛学研究会、搜集和刻印佛经等,影响巨大。随其学者,欧阳竟无居士创建“支那内学院”,发展佛教义学,以法相唯识影响着当时的思想界;太虚师与陈元白、章太炎等居士创立“菩提觉社”,成为中国佛教复兴运动的主力军。

在清代王朝的扶植下,喇嘛教在全国,尤其在蒙、藏和北方地区有相当大的发展。清王朝扶植喇嘛教是出于“除逆抚顺,绥众兴教”的目的,支持藏地佛教是他们整个统治政策的组成部分。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