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智慧的灯-正文95~96页
些派系思想,形成自己的思想主张;而上座部的一些派系也有认同和吸纳大众部一些派系思想,形成自己的思想主张,这些都是事实。例如后来的正量部,就是与大乘思想联系密切的小乘派别,他们就赞同并接受大乘菩萨行的入世和救世思想,而对与他同时兴起的瑜伽唯识学说,则取批评态度。认为在“业”中起作用的不是说一切有部所主张的“意业”,而是在于语言行为的“表业”,认为造成实际后果的是言论和行动。该部在坚持犊子部的“补特伽罗”有“我”说的同时,发展了“业力不失”的传统观念。
关于介绍小乘佛教问题,圣严法师说:“若想介绍小乘佛教,主要的内容是在阿毗达磨”。所谓“阿毗达磨”,就是通常所说的论典,是大法、无比法的意思。阿毗达磨最发达的算是上座部派,尤其是说一切有部派系,出过十多部论书。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简称《毗婆沙论》),便系统地总结了说一切有部的理论主张,同时对其他部派佛教及外道提出意见和批评。又如《阿毗昙心论》(阿毗昙是阿毗达磨另称),内容是对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进行论译,如阐释有漏、无漏、色法、十八界、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再如《阿毗达磨俱舍论》(简称《俱舍论》)是小乘过渡到大乘的作品,内容是反映说一切有部关于宇宙、人生、修行的主要学说,同时也吸收经量部的观点。
(二)关于大乘佛教缘起。随着部派佛教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僧众生活逐渐走向世俗化,并也参与了现实社会活动,从而逐渐更新了佛教的原始观念,于是形成了一种思潮。这思潮于公元前2世纪前后,在南方的案达罗王朝、北方的贵霜王朝、及恒河平原上的吠舍离等地纷纷涌现,然而总于汇成了所谓的“大乘佛教”思潮。
如南方的案达罗,本来就是大众部“大天”派系制多山部的活动基地,该部利用对“制多”的崇拜,在民间推动了建塔和供养塔的群众性信仰;同时贬低阿罗汉,神化佛陀,从而提高以救度众生为己任的菩萨地位。公元3、4世纪编译的《六度集经》《本生经》,都有要求佛教徒积极入世、慈愍众生的大乘思想。可以说,案达罗在婆多婆汉那王朝时期,大乘佛教已经酝酿成熟。还有,大乘中观派创始人龙树菩萨的故乡就在案达罗,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更是异常久远。其它地区也有类似情形,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案达罗佛教向南流布到锡兰岛,成为古斯里兰卡佛教的一个重要来源。这里的无畏山寺派便接纳了案达罗的大乘思想。后来斯里兰卡佛教中的大乘倾向,就是起源于无畏山寺派。然而,这里的上座部系统的大寺派是全国佛教的领导中心,他们以无畏山寺住持摩诃帝沙经常往来于俗人家中违反戒条为由,将他摈出僧伽。后来形成无畏山寺派与大寺派因思想分歧而对立。这两派系的思想分歧在于:
按照正统佛教戒律规定,比丘是不能往来于世俗人家,更不能亲近诸女人。而大乘教则认为,守持戒律不能过于死板僵化,如果不随顺世法,深入一切众生,度脱他们,那是背离佛法之根本。教义上分歧是,大寺派秉持原始佛教的“无我”主张;而无畏山寺派则提倡犊子部的胜义“补特伽罗”学说。“补特伽罗”思想,曾被许多部派所接受,因为它说明了轮回主体问题。后来大乘在一些经典中也主张有“常我”的存在。
第三节 大小乘分歧与区别大致归纳
大乘是意译,其音译是“摩诃衍那”,摩诃是“大”意思,衍
上一篇: 47-智慧的灯-正文93~94页
下一篇: 49-智慧的灯-正文97~99页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