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22-智慧的灯-正文41~42页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147 次更新:2024-07-20 举报

从信仰求得解脱,由此发展为印度教。

从学说角度而言,自《奥义书》后至佛陀时代,印度出现婆罗门和沙门两大思潮,使印度学说分成二大系统,即婆罗门系和沙门系。沙门系,即反婆罗门系,包括沙门诸道主要是六师外道、耆那教、佛教等。

吴教授说:“考婆罗门教之演变,先期有《梨俱吠陀》之神教,中期有《梵书》之婆罗门教,后期有叙事诗(印度两大史诗)之神教,最后则由此衍为印度教”。

关于叙事诗(即两大史诗),在第二节印度古代宗教性的典籍中提到过两大史诗,即《摩诃婆罗多史诗》和《罗摩衍那史诗》。叙事诗中的《世尊歌》(也称《薄伽梵歌》),宣扬通过修炼瑜伽,可以使个体灵魂“我”与宇宙灵魂“梵”相结合,以达到脱离生死轮回最高境界;立论于“业解脱道”与“智解脱道”,说无执着以作业,彻悟天地密意,证得真相,令小我合于大我,为最高境界。

如上提到自《奥义书》后至佛陀时代,印度分婆罗门和沙门二大系统,而其中所谓“正统六派”是指由婆罗门系统所演变的六大派别,它们分别是:

、数论派——此派起源最早,相传至公元十四世纪,始有迦毗罗仙人著《数论经》,主张“神我”、“自性”二元对立,立“二十五谛”说。此派尊奉《数论经》。

、瑜伽派——此派尊奉《瑜伽经》,相传为钵坦黎所造。瑜伽,是心身相应的意思,即身心修行的一种方法。此派重视修行,所以又称“实践派”,与数论派关系甚密,常被相提并论,前者是后者的理论体系,后者是前者的修行方法。但也有区别,区别在于:数论否认自在天,瑜伽主张有自在天。瑜伽起源甚古,早在《梨俱吠陀》时印度人就修瑜伽,约于公元四世纪,钵黎总结瑜伽行法而著《瑜伽经》。

、胜论派——此派尊奉《胜论经》,相传为迦那陀所造。胜论学说“主积聚、执极微”,诸说到佛陀时代才开始行世。他的“极微说”,在六师和数论中就有,六师中的阿耆多翅舍主地、水、火、风四大说;迦旃延计地、水、火、风、苦、乐、命积聚而成有情世界,等等,都与胜论相关联。此学说倾向于实在论,否认万事万物仅为概念性存在,而是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其实体。

、正理论派——正理,梵语为“尼夜耶”,原义为论理,我国将尼夜耶译作正理。正理论的根本经典《正理经》,相传为阿义波达乔达摩所造。此派专作理论研究,最早渊源于对《吠陀》经典作研求与释。古印度辩论之风盛行,《奥义书》中经常言及学人聚会讨论、辩论。这种辩论风盛行,使后来印度逻辑学(因明学)得专门发展。正理论学说,主要是研究因明的现量、比量、譬喻量、声量四量”学说。

、弥曼差派——弥曼差,原义为理性探讨,在《梵书》中,凡关于祭祀的讨论都称为弥曼差。弥曼差学说主要是“声常住论”,认为声音是宇宙“实在”的存在,而人的语言是由宇宙实在之声音所发显。此说起源于《梵书》时期祈祷,意思说祈祷的语言具有神秘力量,能支配神的作用。声常住论又分为二派:一是声显论,一是声生论。声生论认为本来就没有实有声性,待声音发生后,即成为常住;声显论认为声性本来就实有常住,待音响缘起而显现,即声性为常住,声音为无常此派尊奉《弥曼差经》,相传此经产生于公元前二世纪,为耆弥尼所造,是论经中最早的一部经。

上一篇: 散文诗(三章)

下一篇: 没有结局的爱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