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洵《六国论》中一句话的理解
中学语文课本上,古典诗文占了一定的比例。这些古典诗文,都是中华文库中的经典名篇,中国人民都将此作为重点来推崇学习。
古人的语言非常简洁精炼,内容丰富深邃,句式灵活多变,跟我们现代的语言不同,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往往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解释。大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孰是孰非,真不好说!不过,在知识面前真理只有一个。非错即对,模棱两可的解释是不对的,也是不可思议的。
中学语文课本上这些经典诗文,我们必须读懂它,要向学生讲清楚字词的含义,句式的结构形式,让学生真正弄懂诗文的内容意义。
早些时候,我在我的“对荀子的《劝学》中的‘金石可镂’的赏识和理解”一文中,对‘金石可镂’作了解释和说明,这里我想对苏洵的《六国论》中的“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一句作出我的理解和说明。
记得大概在八九十年代,我在《中国语文教学》上,看到一篇论证解释“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的文章。我认为那篇文章的解释不够准确,当时写了文章想去探讨商榷,结果在一次大型的语文教研活动中,我见到了这篇文章的作者,原来他竟然是我们的顶头上司,后来我的动议就不了了之了。而今,我在网上查看了一些翻译和解释,觉得仍然有不妥之处,故而写此文以正视听。
网上有一位先生把这一句翻译成“那么,恐怕秦国人飯也咽不下去。”他在此仅仅是意译,而不是直译,他把“咽”,解释为“咽喉”;另外一个人的说法,认为这个句子是陈述句,“就是告诉人们一件事情,这件事就是说‘我担心秦人吃到口里咽不下去。’”在这里他没有对字词作注释,仅仅把该句话的意思大概说一下。
上面举的两个例子,都是回答中学生的提问的,必须讲明白说清楚,否则,在学生的思想上就会产生歧义。我认为,“咽”,不能作为“咽喉”解释,“咽”不是名词,应该是名词动化,当“吞咽”讲。唐代的韩愈的《张忠承传后叙》中有“欲不食,义不忍,且不下咽”的句子。“不食、不忍、不下咽”三个短语的形式都是一样的,都是动词和副词组合的词组,副词不能用来修饰名词的,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食”,吃,“忍”,忍耐,忍心,“下咽”,向下吞咽都是动词。“不得下咽也”中的“下咽”也是向下吞咽的意思。“咽”字作动词,意为“吞咽”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例如,咽飯、咽口水、咽下这口气、生吞活咽等等,这些“咽”都是“吞咽”的意思。“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里的“食”,不能简单地用一个“飯”字概括了事,“食”字,仍然是个动词,是使动的用法,“之”是代词,指前面的秦人,作“它”讲,即“使之食”,让它吃饭的意思。“则”,那么;“恐”,担心;“得”,能够,这些解释都不错。这个句子不是陈叙句,而是一个感叹句,而且感叹的语气特别强烈。“也”字是个语气词,“啊”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那么,我担心让秦人吃饭,它也不能向下吞咽了啊!如果我们这样分析讲解,不管你是直译,还是意译,学生印象深刻,就容易接受。
上一篇: 对荀子《劝学》中“金石可镂”的赏析
下一篇: 解读《离骚》中“路曼曼其修远兮”
评论[0条]
更多>